楊宇昕等
近年來,崇左市天等縣民族中學(以下簡稱天等民中)先后獲得了“自治區常規管理先進學校”“自治區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自治區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先進集體”等十多項自治區級榮譽,中考成績一直穩居崇左市同類學校前列,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談及學校取得的成績,該校校長許東亮表示,這是上級部門大力支持和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辦學15年,天等民中立足發展,追求卓越,堅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方針,強化科學民主管理,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辦學之路。
以科學管理為引領
2013年冬天,一位家長在天等民中校園網站上留言:“天寒地凍,學校能否為學生宿舍提供熱水洗澡?”信息反饋到學校后,立刻引起該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該校從有限的辦學經費中撥出一部分,很快便給所有學生宿舍安裝了熱水供應系統,極大地方便了內宿生的生活。從發現家長留言到學校做出決策,時間不到一個月,這得益于該校為實施精細化管理而建立起的信息反饋制度。
“不管網友們提什么樣的問題,只要是中肯可行的,我們都會在第一時間向上級匯報。”天等民中網站的一名管理人員說。作為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制度加快了各方面信息流通和匯總的速度,為學校針對問題做出整改提供了支持。
在管理學生方面,天等民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全校實行“小組化”班級管理模式,即班級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把班級的學習、衛生、紀律、勞動、信息采集等分到各小組具體落實和實施,由小組帶動個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我十分感謝我的母校,在那里我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如何有效地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2015年高考廣西文科第一名凌志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凌志宇初中畢業于天等民中,得益于在該校鍛煉的自主管理能力,上高中時他很少讓家人和老師操心,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天等民中要求每位學生每學年都擬定自主管理和自主發展計劃,每個班級制定好班級自主管理和自主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全校學生開展“一日反思日記”常規教育活動。
“學校要求我們從行為自我約束教育、生活自我教育、學習自我激勵教育、活動自我組織教育、人格自我完善教育等五個方面進行全面反思。”該校今年中考獲“全A+”的學生李夢潔對記者說,“‘一日反思讓我學會了如何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如何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以課堂高效為目標
“以前上課時總是害怕看老師,怕和老師目光相遇后被提問。現在課堂上不一樣咯,我們簡直是翻身農奴做了主人,大家都不甘心落后,爭著搶著發言!”說到上課,李夢潔對學校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深有感觸。
自2011年以來,天等民中先后組織一線教師86人次分別到山東杜郎口中學、蒙山縣第二中學、湖南景洪中學等課改先進學校觀摩學習,在遵循“先學后教、先練后講、合作探究、充分展示、當堂達標”的基礎上,成功探索出一條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與交流、點評與小結、課堂檢測”為基本原理的“三五六”課堂教學模式。
據介紹,該校“三五六”模式基本內容為:課堂貫穿“定向誘導、自學質疑、合作探究、班級展示、精講提升、達標測試”六個環節;遵循“書本讓學生讀、收獲讓學生講、問題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提升讓學生寫(感悟讓學生說)”的“五讓”原則;引導和鼓勵學生做到“三勤”——勤動腦、勤動口、勤動手。
“三五六課堂教學模式,使我校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實現了開放式教學,達到了課堂大容量的目標,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從而讓課堂變得更加高效。”許東亮校長說道。
要有效地推進課改,必須緊緊依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近年來,天等民中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打造“師資精品”。該校通過“理論學習—良師引領—課題帶路—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途徑,引導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對于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的青年教師,該校采用“教學會診”法,組織骨干教師診斷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開出良方”,引導他們朝著“一年入關,兩年過關,三年達標,五年成熟,八年骨干”的目標邁進。
2014年剛從鄉下中學競聘到天等民中任教的黃秀玲老師,就得到了語文教研組的“精準幫扶”,除了得到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專門指導,還得到了教研組其他老師的熱情幫助。通過集體備課和示范課活動,黃秀玲老師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執教的幾次公開課都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肯定。她說:“在這里,我真的找到了一條如何快速成長的途徑。”
近三年來,天等民中的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共有30多位青年教師在縣、市級學科教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以民族文化為基石
每天大課間鈴聲一響,天等民中的校園立刻沸騰起來。畢業班的學生在班主任帶領下沿著環形跑道慢跑;八年級學生以班為單位圍著一個個“榔”打起來;七年級學生伴著歡快的音樂,玩起了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跳竹竿舞、滾鐵環、高桿背簍繡球……
“每到大課間時間,整個校園就像一片歡樂的海洋。”剛畢業于天等民中的學生張鈺,回憶起母校的校園生活,語氣中帶著幾分留戀。
作為一所民族學校,天等民中積極開展民族文化教育,筑牢校園民族文化的根基。
該校引進了打榔舞、竹竿舞、板鞋、滾鐵環、高桿背簍繡球、陀螺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安排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深受學生喜愛。迄今為止,該校已成功舉辦了兩屆校園“打榔舞 竹竿舞”比賽,學校的竹竿舞隊、打榔舞隊更是多次在縣、市一級的重大活動中精彩亮相,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該校還充分結合本地資源,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體育、美術、音樂、綜合實踐等課程,實現了民族教育課程化,有效地提升了民族教育的實效。
“在天等民中學習的三年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參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帶來的愉悅,也從中有了很多收獲。”張鈺說,“學校是個大舞臺,同學們的心有多大,學校給的舞臺就有多大。”
近年來,該校建設了一條由25塊板報組成的民族文化長廊,上面展示著學生繪制的民族服飾作品和優秀手抄報作品;在校園里的移動宣傳展板中,圖文并茂地呈現著學校各項民族教育和文體活動開展的情況;在各樓層走廊的墻壁上,懸掛著各種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主題的名言、警句。
“總之,我們就是要你在踏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就能深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民族文化氣息。”該校副校長黃明鮮笑著對記者說。
“民族文化是我們發展的根基,必須進一步筑牢。”談及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許東亮校長信心滿滿地說,“多年來,我們一心一意謀發展,促使學校步入了良軌。下一步,我們將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傾力打造獨具魅力的民族品牌學校!”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