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北京市昌平衛生學校,北京 102200)
利用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初探
王娟
(北京市昌平衛生學校,北京 102200)
針對內科護理的學科特點,利用智能手機輔助課前預習、課堂應用、課后拓展等教學環節。通過智能手機輔助教學反饋顯示,絕大部分的學生對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給予滿意的評價。結果顯示,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可以豐富現有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智能手機;內科護理;輔助教學
隨著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應運而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叭耸忠粰C,機不離身”的現象如今在大中專學校普遍存在,大多數學生經常使用智能手機的上網、拍照、錄像等主要功能,卻很少用來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將智能手機的便捷性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成為國內外學者和手機開發商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內科護理的學科特點,嘗試利用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現介紹如下。
內科護理是一門重要的護理主干課程,涉及范圍廣,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應用較為普遍[1]。而中職學生基礎差,普遍反映內科護理內容繁多、知識抽象、難于理解等。盡管通過板書、掛圖、模型等能夠幫助理解,近年來多媒體輔助教學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效果,但是由于學校的硬件設備、網絡狀況、規章制度和時間空間等的限制,內科護理的教學效果仍不理想,而智能手機的出現則彌補了這些不足。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智能手機在大中專學生中的普及率極高,幾乎是人手一機,且大多數配備有高頻處理器、大容量儲存卡和大尺寸高分辨率彩屏等,具有較強的多媒體視聽功能[2],使智能手機應用于內科護理教學成為可能。
2.1 課前預習
內科護理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課本知識相對局限且不具有即時性,往往需要教師在課前上網搜集大量資料來擴充,如圖片、視頻、疾病治療護理的最新動態等,比較費時費力。而隨著近年來智能手機上網資費的下降和功能的擴展,使這項工作轉化為學生的課前預習任務成為可能。建立班級QQ群,課前通過QQ群將需要預習的相關資料告知學生,提出預習要求,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通過智能手機上網查詢資料來完成任務,并且要求學生將所查資料發送至教師QQ郵箱,教師根據學生發送的內容,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在QQ空間里建立資料共享區、圖片共享區、視頻共享區、病例共享區等,將比較好的資料上傳到QQ空間共享區,供大家分享和交流,為后面的課堂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還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2 課堂應用
將授課班級分組,每組選用一部智能手機,由組長來保管,上課統一將手機調為靜音狀態,并且關閉QQ、微信等一切應用軟件,放在“手機休息區”,教師統一指導和安排利用智能手機輔助以下教學環節。
2.2.1 便捷記錄重點難點 內科護理的信息量大、課堂任務重,有些疾病又復雜難懂。而中職學生基礎薄弱、理解能力差、記筆記和答疑時間較長,導致教學時間緊張。利用智能手機的拍照功能瞬間記錄,可以大大節省記筆記的時間,特別是針對一些對比性表格、總結性知識點和練習題等知識量比較大的內容。同時,課下將照片上傳至群空間資料共享區,學生下載后保存在手機內,長期積累就形成了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便攜式筆記本,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翻看,復習所學內容。同時對有疑問、難理解的內容使用智能手機的錄像功能將其記錄下來,課下反復聽、研究探索,直到弄明白為止,增強了學習效果。而因病假、事假缺勤的學生可以根據課堂錄像和圖片自主學習。
2.2.2 建立遠程臨床課堂 中職內科護理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臨床技能的實用型人才[3]。內科護理與臨床聯系緊密,但由于醫院任務重、學生多等原因不便安排頻繁的見習和實踐,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利用手機QQ的視頻通話功能在課堂上連線臨床帶教教師,建立第二課堂,間接實現與臨床的零距離對接。比如在講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時,臨床帶教教師通過QQ視頻通話功能讓學生參觀神經內科病房、觀看護士指導患者康復鍛煉的過程,講解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要點等,使學生對腦血管疾病和相關護理知識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護患溝通有了更加真實的體會。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間接實現了學校與臨床的零距離對接。
2.2.3 記錄角色扮演瞬間 近年來護理界倡導的“以患者為中心”、注重人文關懷的護理理念備受重視,而角色扮演法被廣泛應用于護理教學對學生人文關懷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培養中[4]。但是由于學生羞澀、不夠重視、表演欲望差等原因導致效果不佳。以我校模擬病房為拍攝場地,利用智能手機的錄像功能把學生的角色扮演上升到“影視表演”的高度,并且課后對錄像進行編輯,如添加字幕、旁白等,之后上傳到QQ空間供大家學習和觀賞,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表演欲望。例如在學習癲癇疾病患者的護理時,由教師當導演,安排一位學生扮演患者,表演癲癇發作過程,其他學生分別扮演患者家屬、護士、醫師等不同角色,模擬臨床情景實施搶救、治療和護理等。期間安排學生利用智能手機從不同角度拍攝表演過程,結束后大家一起回看錄像并進行總結歸納,將精彩錄像經過編輯后上傳至QQ空間的視頻共享區,供大家分享和學習。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之間互相比較,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欲望和競爭意識。
2.2.4 三維人體解剖軟件 內科護理與解剖學密切相關,弄清楚疾病的解剖定位是學習內科護理的基礎。傳統的板書、教材、掛圖和模型相結合只能展示二維平面結構,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用來顯示和疾病的關系無立體感,學生常感覺抽象且難以理解。應用智能手機下載三維人體解剖軟件彌補了這點不足。其主要特點是利用三維技術重建人體各器官和系統,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形成高精度三維動態互動式解剖模型。此軟件一共包含了13名男性和女性的3D人體解剖結構,自帶了超過3 500個身體部位,每一個部位都用不同顏色進行了區分和標注。學生可以在三維空間內對要觀察的結構進行旋轉、放大和平移等操作,從任意角度、任何解剖面觀察人體結構,對影響觀察的覆蓋解剖部位可以實施透視操作。此外,解剖部位名稱都是英文標注,提高了學生的醫學英語水平。學生在手機上下載安裝后,相當于隨身攜帶了一個三維解剖模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疾病發生的解剖機理。
2.3 課后拓展
2.3.1 促進師生互動 傳統教學受教師上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留給學生輔導、答疑等的互動交流時間并不多,而利用智能手機QQ交流平臺,就彌補了這個不足。通過QQ群聊界面,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QQ發送作業和學習要求,學生也可以在QQ群里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之間在QQ群里集體討論交流,教師對集中出現的問題給予輔導和答疑。以聊天的方式來討論重點、難點、疑點,減輕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要重復答疑的負擔,同時使重點、難點、疑點問題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無形中增強了學習效果,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另外,也可以建立學生與教師談心的單聊界面,對一些后進學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給予關注,可提高這部分學生學習內科護理的興趣,促進師生互動,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動態,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活動。
2.3.2 方便家長督學 目前,中專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都十分關心孩子在校的表現,但是學校每年只開一次或兩次家長會(有些家長還會因為忙而缺席),家長了解的信息較為有限且沒有實效性。利用智能手機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按班級建立學生家長QQ交流群,將一些好的教學素材、學生活動、優秀作業等及時上傳至家長QQ群空間進行展示,對學生近期常出現的問題在QQ群里及時交流,對于問題突出的學生建立與其家長的單聊界面,讓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動態,有的放矢地指導督促學生學習。同時,家長對發現的問題也可以及時與教師溝通反饋,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臺。
2.3.3 方便教學反饋 教學反饋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利用智能手機免費注冊樂調查-問卷調查軟件平臺,分4步便捷實現問卷調查以反饋教學。(1)設計調查:樂調查提供調查問卷模板,也可以自行設計問卷。(2)發布調查:把設計好的問卷提交,會自動形成一個鏈接,將鏈接復制后可以通過QQ、短信等方式發布給學生,學生打開鏈接界面就可以作答。(3)分析數據:學生作答完畢提交后,系統自動統計調查問卷。(4)導出結果:經過統計的調查結果可以選擇以Excel、PPT等形式導出,這期間教師還可以隨時查看問卷調查的進度。通過樂調查-問卷調查軟件平臺反饋智能手機輔助教學的情況見表1。

表1 107名學生對智能手機輔助教學的評價[n(%),人]
調查顯示,91.59%的學生認為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豐富了現有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彌補了學校教學硬件上的不足;90.65%的學生認為智能手機輔助教學提高了對內科護理的學習興趣;84.11%的學生認為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增強了學習的便捷性,拓寬了教師課后輔導學生的渠道;85.05%的學生認為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情感交流;80.37%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內科護理的教學效果。調查結果表明,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是可行的。但同時筆者也意識到,利用智能手機輔助內科護理教學還處于嘗試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網絡資費提高,經濟負擔加重;受手機CPU、內存等影響,手機使用有局限性;網絡垃圾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手機控”現象;智能手機充電安全問題等。因此,還需要護理教育者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發展與完善,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智能手機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
[1]黃艷.情景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中外醫療,2013(24):149-150.
[2]張衛軍,朱佳偉,潘振華,等.大學生手機消費現狀調查分析報告[J].青年研究,2003(7):14-20.
[3]金中杰,林梅英.內科護理[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4]郭瑜潔,季誠.角色扮演法在培養護生人文關懷精神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08,5(6):249-250.
G40-057
A
1671-1246(2015)08-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