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程式化,是傳統中國畫的特點,也是傳統中國畫的優點和局限。一方面中國畫不斷走向程式化和規范化,從而使繪畫本體處于僵化狀態,失去創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丟棄一直延續的程式,又無法顯示作為繪畫本體的存在。水墨畫作為中國畫的一種形式所面臨的困境亦是如此。怎樣在共性中求個性,在個性中不失共性,在追求形式創新的同時又能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是每個畫家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現代水墨繪畫形式語言表達
眾所周知,構成一個畫種的具體存在需要多種要素:工具、材質、技法、圖式、語言、審美取向、創作機制等等。所有這些要素的存在,都包含著個性和共性兩種屬性。在同一事物中,個性是允許改變的,共性是不允許改變的,個性改變了,共性仍然存在,仍然為該事物。而共性改變了,則消解了該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屬性之差,就不再稱之為該事物。
程式化,是傳統中國畫的特點,也是傳統中國畫的優點和局限。一方面中國畫不斷走向程式化和規范化,其極端的結果如梁啟超所謂的“如果之極熟而至燦,如血之凝固而成淤”,1從而使繪畫本體處于僵化狀態;另一方面,如果摒棄一直延續的程式,又無法顯示作為繪畫本體的存在。水墨畫作為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所面臨的困境亦是如此。關于現代水墨畫吳冠中老先生曾有“筆墨等于零”、“形式決定內容”的論述。那么對于那些“玩弄”筆墨和在筆墨之中上下探索的畫家來說,筆墨規則以及所規定的傳統法則是必須要掌握的。怎樣在共性中求個性,在個性中不失共性,在追求形式創新的同時又能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是每個畫家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調和中西”
在造型方面,傳統水墨畫書法性的點線筆墨形態,與西方繪畫的色彩語言相比,既不能真實模仿光線下的色彩變化,也不能如實再現明暗和物象之間的透視關系,它只能表現形狀和經驗性的結構關系。這種客觀上存在的不足,卻為水墨畫在主觀上的表現提供了契機。當西方美術思潮涌入中國,傳統水墨畫也就找到了與之“碰撞”和“交融”的可能,一些與中國繪畫思想相吻合相通、表現主觀意象的繪畫也很快被青年藝術家所接受,在怎樣“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問題上林風眠老先生在多年的繪畫實踐中有了“調和中西”的經驗之談。然而大多數青年藝術家也非常希望通過借鑒的方式去打破傳統,從中進行探索,以至于能尋找到水墨畫現代性的表現方法、表現形式以及表現途徑。
“筆墨當隨時代”
“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边@是齊白石繪畫藝術實踐的經驗總結。繪畫作為視覺藝術的一種形式而存在,對畫面形象的塑造是其關鍵所在。當穩定的程式化結構制約著筆墨向著表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開放的社會環境為現代水墨的發展提供了追求個性的余地。畫家在“寫心”、“表意”的同時融入了夸張、變形的形式語言來沖破程式的束縛。于是,畫家的情感體驗也隨之依托于書法性點線筆墨的流動上,甚至把一切情感都包含在了筆墨結構的形態之中。正如呂鳳子所說:“所有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筆所到之處,無論是長線短線,還是短到極短的點和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
總之,水墨畫作為視覺藝術的一種形式,自然不能無形。它注重精神的抽象傳達,就只能在形的限制中去加以體現。一方面可以對形進行抽象和扭曲,去完成對精神的表現和暗示力度,使主體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另一方面,對形要有一定的約束力,表情達意終歸要達到一定的度,不能完全達到盡興。
以“筆墨當隨時代”來形容現代水墨畫的發展恰到好處,時代變了畫家筆下的題材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如今在到處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大都市中那些保持傳統水墨的畫家再也不能找到古人“澹泊”、“荒寒”這類藝術表現趣味的題材了,因為環境、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看方式以及思維方式也就不同了。
多元化發展
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要保持和發揚本民族文化藝術,就要在接受西方文化時“取其精華”、“去之糟粕”。在掙脫傳統程式化的語言模式中,結合西方現代藝術的一些表現形式和觀念進行繪畫藝術的創作,從藝術發展的多元化角度看,不無存在的意義。
然而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抽象性因素也一直存在于一切繪畫形式中。這是因為“任何意義上的繪畫都不是對客觀自然物象的真實再現,都有抽象性因素存在,只不過是抽象性因素的多寡而已?!?藝術家在對客觀物象進行細微觀察和分析后,通過取舍和提煉,創造出典型化、符號化的以筆墨結構形式表現的形象特征和圖形規范。畫家在掙脫傳統程式化的語言模式中對繪畫形象所達到的抽象性因素,主要體現在繪畫語言自身的性質和性能上,并以此來喚起欣賞者的意象和情趣。
相對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無處不在的程式化傾向,在西方文化藝術中則極為少見。西方藝術強調個性,在形式上也較為自由,雖然西方藝術也有一定的形式特點和本體規定,但不論是在涵蓋的范圍上還是在嚴格的程度上,都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程式化相提并論。
因此,畫家要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努力尋求和探索現代水墨的表現形式,就不得不在形式上有所創新,沖破傳統程式化的約束。
結語
所謂“程式”,就是一種成熟、穩定、反復運用的形式,由于中國人特有的民族性和思維方式,使得傳統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大多走的是一條程式化的道路。然而,傳統繪畫的一些規范性的標準和法則在今天、在當代已經找不到支撐它的背景了。在現代文明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筆墨顯得“無所適從”,它舊有的繪畫語言形式難以表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用批評家王遜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在技法上不能擺脫老一套的束縛,就不可能有自由表現新生活的能力”。因此,現代畫家需要以當下人們的價值取向來思考傳統水墨的表現形式,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對新的藝術觀念和繪畫語言形式的表達做到成功的借鑒,努力將傳統程式化的繪畫形式轉化到現代繪畫中去。
實際上,對于當下的水墨畫創作而言,是一個進退維谷、腹背受敵的兩難境地:即若固守中國畫的文化種性,勢必很難完成水墨畫的體格轉型;若強調水墨畫的體格轉型,又無法保證中國畫的文化中興。這種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的無奈,意味著傳統中國畫的高貴文脈、雅逸精神和程式化的體格,對于今天的現代人來說,不僅是一份歷史的饋贈,更是一種現實的挑戰。扎根傳統、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在現有的時空條件下,盡可能做到既堅持中國畫的文化種姓,又實現中國畫的體格轉型,乃是當下每一位關心中國畫命運者的使命。
(責任編輯劉小紅)
注釋:
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人民出版社,2008.12
2呂鳳子.中國畫法研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3程明霞.文心后素:文人畫藝術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