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李婷
〔摘要〕優秀的舞蹈編導不但要有精湛的專業能力,而且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因此,提高舞蹈編導的相關學科綜合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試從文學、音樂、美術、影視、戲曲、心理學、美學幾個方面論述了舞蹈編導對其相關學科綜合知識的需求。
〔關鍵詞〕舞蹈編導相關學科知識需求
一、舞蹈編導吸取文學作品“養分”
舞蹈編導在創作前時常會以文學作品為題材進行舞蹈作品構思,或是借鑒文學作品結構來創作戲劇式舞蹈結構作品,從而挖掘舞蹈作品深層內涵及亮點,讓觀眾通過舞蹈動作、造型等舞蹈語匯對文學作品產生更多的聯想與想象。
1、以文學作品為構思題材創作舞蹈作品
舞蹈編導創作舞蹈作品首先要進行編寫舞蹈劇本或者構思舞蹈。古往今來,一些中外優秀的舞蹈作品是以著名的文學作品為題材進行創作的。如舞劇《繁漪》,它是以現代杰出劇作家曹禺先生創作的經典文學作品《雷雨》為題材進行創編的。蘇聯芭蕾舞編導彼季帕的經典芭蕾舞劇作品《堂吉訶德》是以西班牙著名的作家塞萬提斯的文學作品《堂吉訶德》改編的。還有大量的舞蹈優秀作品都是以文學著作為題材的,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秋瑾》、《孔乙己》、《滿江紅》等。
2、借鑒文學作品結構創作戲劇式舞蹈結構作品
戲劇式舞蹈結構是由于舞蹈借助了戲劇、文學的戲劇式結構而得名,它在舞蹈創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少優秀的舞蹈作品都是采用這種舞蹈結構形式,如我國經典舞劇作品《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寶蓮燈》、《小刀會》等。
二、舞蹈編導應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
一個好的舞蹈作品,一定要有好的音樂襯托。從音樂曲式分析中可見,音樂結構與舞蹈結構是相符的。作曲中運用的技法,比如重復、模進、卡農、多聲部等,也可作為舞蹈創編技法。可見,舞蹈編導音樂素養越好,對舞蹈作品創作越有利,編舞技法嫻熟的舞蹈編導必定對音樂有相當的掌控能力。
我國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編創就是從音樂開始的,它采用了電影中的娘子軍連連歌,這首歌曲至今廣為流傳,它貫穿運用于舞劇當中,生動地寫照了娘子軍戰士的光輝形象,而舞劇中瓊花、洪常青、南霸天主要人物的主題音樂決定著舞劇的成敗。主題音樂為舞蹈編導創編舞蹈形象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靈感,并促進了舞蹈情節變化發展并形成高潮,使之成為經典傳承下去。我國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音樂曲目《紅頭繩》也是如此。世界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白天鵝主題”曲用雙簧管及弦樂奏出,舞蹈編導通過對音樂的理解編創的舞蹈語匯充分地展現了“白天鵝”孤傲、優雅的形象。白天鵝與王子雙人舞時,采用的是大、小提琴的重奏,促使舞蹈片段中兩者的舞蹈動作產生了交相輝映的感覺。《四小天鵝舞曲》節奏歡快活潑、富有彈性,生動地刻畫了天鵝們活潑可愛的形象。而舞劇《天鵝湖》并不是一氣呵成地成為經典傳世之作的,最初版本的舞蹈編導列津格爾因沒能理解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意圖而導致最初的版本以失敗而告終,而經典版本的舞蹈編導伊凡諾夫是一位具有非常罕見的樂感的舞蹈編導,他能敏銳地捕捉住音樂的主題情感,使得他創編的芭蕾舞劇《天鵝湖》成為經典流傳至今。由此可見,舞蹈編導的音樂素養直接影響著其創編舞蹈作品的水準,提高舞蹈編導的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三、舞蹈編導對雕塑、繪畫藝術等美術學科進行研究
我們常說舞蹈是“活的雕塑”、“動的繪畫”,這道出了這兩種藝術門類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舞蹈的造型性是舞蹈動作形成美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人體動作姿態的造型和舞蹈隊形畫面構圖。而人體雕塑和繪畫中的構圖必須是經過提煉和美化的最生動、最鮮明、最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的動作和姿態。因此,舞蹈編導在生活積累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鑒賞人體雕塑以及繪畫作品構圖,這對我們的舞蹈編導在創作過程中不但能起到啟示的作用,而且能使其精準地創編每一個舞蹈構圖,甚至讓舞蹈作品的造型成為經典、百世流傳。
一個舞蹈編導舞蹈構圖的能力直接影響著舞蹈作品的水平與表現力,加強舞蹈編導的構圖能力是每一個舞蹈編導提高創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舞蹈創作時,舞蹈編導可以借鑒雕塑、繪畫藝術的構圖原理進一步把握好舞蹈作品造型性的藝術特點。一些經典的舞蹈作品是以雕塑、繪畫藝術為構思題材進行創作的。如我國優秀的經典舞蹈作品《絲路花雨》、《敦煌彩塑》以及北京舞蹈學院的“敦煌壁畫伎樂天”都是以著名的敦煌壁畫中五百多幅婀娜多姿的體態和“伎樂飛天”的舞蹈造型構圖從中獲取靈感的。再如多貝瓦創作的世界經典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最初的構想就是出自于一幅名不見經傳的風俗畫。另外,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后期服飾道具制作、舞臺燈光、舞臺布景等跟美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舞蹈編導加強對雕塑、繪畫藝術等美術知識的研究與學習,對其創編舞蹈作品很有幫助。
四、舞蹈編導對影視作品、戲曲的借鑒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舞蹈編導借鑒影視作品創作的舞蹈作品層出不窮,舞蹈作品與電影、電視結合得越來越廣泛,使得舞蹈編創作品進入了一個具有意境的境地。如近來的大型舞劇《恰同學少年》的結構劇情就源自于央視熱播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青年舞蹈編導吳慶東說:“我以電視劇的故事及人物進行舞劇化的改編,于是便有了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及人物刻畫。”所以說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給其同名舞劇的編創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又如被世界舞壇譽為“東方旗袍芭蕾”的經典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是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的,在舞蹈作品中設計的舞美、燈光等烘托意境的方式也借鑒了電影中的表現手法,舞蹈作品通過人體動作的方式表達,使舞蹈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的效果更具渲染力。
而作為中國古典舞“前身”的戲曲不僅為舞蹈編導創編舞蹈作品提供了素材,還為舞蹈編導設計舞蹈動作提供了“原料”。如為紀念梅蘭芳先生誕辰120周年遼寧歌舞團編創的舞劇《梅蘭芳》以舞蹈語言的方式展現了梅蘭芳大師一生對藝術追求的態度,同時也融入了戲曲的美感與神韻。又如由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出品的舞劇《粉墨春秋》通過借鑒中國戲曲及山西地方戲曲的形式,運用現代的思維和視覺創意,實現了用舞蹈語匯來表現“中國戲曲人生”。
五、舞蹈編導對心理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的了解
舞蹈編導構思舞蹈作品需要“創作靈感”,它是一部舞蹈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創作靈感”通過感知、感知轉變及實現藝術感覺三個層面的人的心理方面來體現。感知是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舞蹈感覺”,即心理學中的感知覺。感知轉變即“自我感覺”,這是舞蹈編導在創作中的選擇,包括題材的選擇、主題的選擇等等。通過心理層面的感知及感知轉變最后才能實現藝術感覺,形成舞蹈作品的創作動機。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要學好美學需要扎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而舞蹈美學主要研究人如何按照美的規律進行舞蹈審美活動,因此,兩者有密切的聯系。舞蹈編導學習和研究美學,可以從美學的高度去把握舞蹈作品的審美追求。
《詩大序》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樂記》曰:“……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今人說舞,古人說樂。由此可見,從古至今“樂”就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一位優秀的舞蹈編導必須要對其它相關學科綜合知識不斷地進行學習和研究,才能編創出“內外兼修”而又值得歷史推敲的優秀舞蹈作品。另外,除了文學、音樂、美術、影視、戲曲、心理學、美學外,還有大量的學科知識有助于我們的舞蹈編導進行創作。因此,在知識浩瀚的海洋里,我們的舞蹈編導只有經過不斷地“撲食”才能得到自己需求的充足“養料”,才能在舞蹈作品創作之路上任意地“遨游”,創作出更多優秀經典的舞蹈作品!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