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教育”指的是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形成的教育發展新生態,它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機制,倡導終身教育、全民教育,重塑課堂教育新思維,賦予教育新的活力。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推動下,傳統課堂教育機制改革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需要我們認真探索其實踐路徑,方能走出教育的新藍圖。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傳統教育;課堂教學
在新的課程改革下,中學課堂教學主要目的是轉變學生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工具,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自身的政治、道德、文化素養,掌握生產勞動的基本技能,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
一、“互聯網+教育”理念的提出
2013年,馬化騰曾:“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盵1]李克強在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2]這是政府首次提出“互聯網+”的行動理念,此后,“互聯網+”成為了社會各個領域和行業熱捧的行動改革指南,教育問題是關系社會前途發展的重大問題,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勢必會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盎ヂ摼W+教育”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教育實踐與信息技術平臺相結合,不斷探索教育新模式,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改革路徑,注入了新的動力源泉。
二、“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互聯網+教育”并不是指簡單的“教育互聯網”,即將線下教育通過信息技術平臺上傳到網絡空間,打破了地域限制,形成在線教育,只要通過PC客戶端就能實現在手機或電腦上的學習,這其實是對地面教育方法、體系的簡單復制,例如“騰訊課堂”、云課堂“都屬于教育互聯網”,是對形成完整的互聯網教育體系的初步探索。而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智慧教育,是人工智能,它通過互聯網重塑人們教育和受教育的觀念與思維,使得傳統的課堂教育面臨著改革和挑戰,也是新的教育機制形成的重要契機。
“互聯網+教育”通過互通互聯的信息技術,打破了各個學校或者區域的教育“孤島”狀態,全區可以形成一個教育資源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取線上優質教育資源,使得教育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教師們之間互動交流教學心得經驗,形成合作開放的教育新生態,為終身教育、全面教育的學習型社會的實現夯實根基。
線上教育不能代替地面教育,課堂是教育的主要渠道,任何教育改革只有運用于課堂教學才能彰顯其生命力和價值?!盎ヂ摼W+教育”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由依賴書本和老師向自主探索學習轉化,而網上教育資源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能很好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教師應利用這一資源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實現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例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課下作業方式,事先把制作好的課前學習微視頻放到云課堂上,學生可在云平臺上完成學習和交流的過程,從而使課堂變成提問、探索新知、完成知識建構和鞏固知識的過程,這樣,傳統的教育模式就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學習的趣味性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大大提高,實現了教學方法的轉變和教育理念的創新。
三、“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傳統教育面臨的挑戰
在“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受到沖擊,面臨著種種挑戰,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
首先,互聯網教育工具和資源的利用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教育模式中,課堂教學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主導的傳授知識的社會活動,而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成為教育的具有突破性、創新性的教育手段和工具,所以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知識、道德、政治、理論素養,還應具備優秀的信息素養。此外,教師的地位和權威也受到了挑戰。在技術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課堂和教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學習到更多豐富多彩的知識,而且學生獲取的這些知識有可能超過了老師知識范圍,加上新課程改革使得教師從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者,教師在學生心中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因此,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加強自己的信息素養,不斷的反思和調整其教學實踐,善于發現問題并進行教學研究,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其次,互聯網教育工具也容易使情感價值觀還不健全的學生陷入誤區。互聯網方便快捷的特點能夠輔助老師和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但是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互聯網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會受到互聯網不良信息的滋擾。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教育工具,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盎ヂ摼W+教育”并不意味著放棄了地面教育,互聯網教育應該作為課堂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適度的應用互聯網學,多加強與社會現實的交往。最后,互聯網的方便快捷性特點,使得學生很容易就會獲得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學習的廣度在增加,然而不成體系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由于信息的繁雜和碎片化,知識深度不夠的學生很難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對信息的加工應用。因此,教師應發揮好其指導作用,利用一些干預性和規定性措施,引導學生學習有意義的教育資源。
四、結語
信息時代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對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互聯網+”的理念提出后,使得人們對信息技術對教育思維和體制的影響有了全新的認識,互聯網給當前的傳統教育指明了一條新的改革之路,雖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可“互聯網+教育”托起了國家和教育的未來和希望。
作者簡介
[1]劉書艷.誰能站到“互聯網+”風口上[EB/OL].中華工商時報,2015,3.
[2]中國新聞網.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 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全文)[EB/OL] .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15/03/05/7404@10197121_4.htm.2015-03-05.
作者簡介
李潔,1988,女,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國外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