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后現代課程觀念的影響下,學校藝術課程更注重藝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設計一種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藝術課程,成為世界各國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本文結合德國職業教育的學習情境案例和教學實踐,談后現代的教學設計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后現代教學觀;學習情境設計;設計教育
在后現代的教育觀念中,對話是課程發展的動力,課程的發展是教師不斷對話之后所發生的改變,學習是師生與學生合作不斷對話的結果。教師專業成長,需要的是建構教師專業的對話機制,而不是單向度的研習活動。邀請專家來對話,創造思維系統的干擾,才會創造思維“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老師也要提供學生發表對話的機會,當對話的機制被啟動時,學生的思緒才會飛揚,學生在這歷程當中,自我組織的能力會快速增強。
一、后現代教學觀與德國“學習情景設計”
后現代主義思想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例如對傳播和教學的系統方法進行解構,提出了對教學設計的建議:1)從后現代主義角度出發,“條條道路通羅馬”,要達到某一目標,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途徑。因此對于每一個教學設計問題,都應該試圖尋求多種可能性。2)后現代主義推崇對技術效果進行多方面審視,通過教育鑒賞和教育批判,從多方面吸取經驗和教訓。3)對技術進行解構,考察技術是否解決了問題,是否產生了新的問題。4)作計劃時不僅要考慮技術問題,還要考慮需要,要認識到設計所要解決的是真實世界的問題。5)從俯仰多元的角度看待信息,尋找自己的信息和他人信息之間的矛盾。在德國,我們所見到的建立有助于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等等很多方面跟上述觀點是吻合的。近年來,高等職業學校一直在學習德國的課程設計,而德國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設計是基于后現代課程觀建構的課程設計,老師在課程設計時有很大程度的靈活度。在課堂上,老師自己能決定:1、講什么(內容)2、怎么講(方法)3、講不講(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上而下更新教育觀念,對教育的發展尤為重要。
二、后現代教育觀給高職設計教育的啟示
為了避免藝術設計系在教學管理上和教學組織上與工科教學看齊,為此,高職的設計教育在教學設計中,應該體現和重視如下方面:重視學科屬性,藝術類的學科理論知識相對的含混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我們不能工科類理論課的授課方式安排藝術設計類課程,就美學和對設計的理論而言,又很多動因制約著審美的判斷,絕不是非此即彼的論證。很多設計專業課是圍繞形式美的感受問題而開展教學的。設計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滲透。無論是哪類的視覺設計,都是對抗視覺常態與視覺固化,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設計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探討的過程,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實施差異化教學。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的制作過程中給學生合理的建議,這種建議經常只是針對某個同學的,比如:某個學生在設計的時候有一個偏好,喜歡用卡通圖案設計老師給的所有的題目,這些問題往往不具有共性,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而且是在制作過程中就要糾正,等到學生做完了,再指出來,學生往往不領情。而且會拒不改正。
三、后現代教學觀念下的設計教育實踐
在后現代課程觀念的影響下,學校藝術課程更注重藝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設計一種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藝術課程,成為世界各國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
1、工作室教學與學習情景設計。在后現代課程觀念的影響下,學校藝術課程更注重藝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設計一種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藝術課程,成為世界各國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工作室教學即是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也與教學內容相關。如廣州美院的“導師工作室”制。本科教學中,它的核心是“導師”以導師的能力及知識結構為核心,建立教學組織形式,而“學習情景設計”是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策略,通過讓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學習科學知識和創造技能。在德國,設計“學習情景”時應遵循如下原則:1、使學生身處其中,強烈的感受到學習對自己成長的價值;2、貼近學生的生活;3、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的原則;4、開放的原則;5、成就感原則。
2、從當代藝術到設計教育思考——《字體設計》課程案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當代藝術家們就從未停止過對文字、對書寫、對閱讀的思考。徐冰 ,是中國當代最早蜚聲海外且至今仍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在自20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的成名作《天書》系列中,他親自設計刻印數千個“新漢字”,以圖象性、符號性等議題深刻探討中國文化的本質和思維方式,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基于對本土文化的追溯與篡改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內容,這對當代設計的本土、民族性也是一種啟發。文字作為傳達的重要介質,在文化傳承表達和信息傳達上的優先性已經被廣大設計師所重視。短短10年,已經走到了高速發展時期,商業上文字設計的大量應用更是鋪天蓋地,國際全國平面賽事中國文字元素的運用成為設計在《字體設計》教學中,基于問題設計學習情景,學習的目標為引導學生進行發現——整理——篡改。文字感知體驗。首先,要求學生進行文字存在形態的尋找與收集,把拍攝圖片進行歸類、分析,啟發他們發現規律,并從親身體驗角度去發現字體與生活及設計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也許,該教學實驗未達到實際的“技術能力”目標,但是,只要學生有回應,肯思考,我們應該也可以認為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的。
結語
在高職設計教育中,提倡“對話”形式的教學設計,以拓寬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的教學目標,并不是把教學目標僅僅理解為知識、技能的掌握,這是對后現代主義社會多元文化積極的呼應。從構建的角度來說,后現代的教學設計在工科或行不通,或困難重重,但是對于藝術學科卻具有積極的建設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237.
作者簡介
姜洪俠(1976.1 ),女,籍貫(黑龍江省,北安市),副教授,碩士學位,從事設計教育、當代藝術的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