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淑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現代多媒體等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外語課堂,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符號資源成為課堂話語交際的重要手段,多模態化成為現代教學話語的重要特征,是當今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一名合格的外語教師需要懂得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模態的合理選擇和設計,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本文對一位優秀英語教師的大學英語示范課的視頻進行分析,探討其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如何進行模態的選擇和調配,以期對多模態話語分析及外語教師應用多模態和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有一定啟示。
出于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的考慮,語料選自外教社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賽總決賽榮獲二等獎的選手的授課視頻[1],長約18分鐘,該比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最高水平[1]4。
從模態的角度分析,此視頻中的課堂話語涉及多種模態[2]:師生的口頭言語模態;伴語言模態如語速、重音、停頓等;身體模態如手勢、眼神、面部表情;工具性媒體PPT所承載的文字、圖片及視頻模態以及配有各種現代化教學設施的教室及其布局的環境模態等。在此,我們主要以師生的口頭言語模態和PPT模態組合作為研究對象,其他模態對交際效果也產生一定輔助作用,但主模態還是口頭言語模態和PPT 模態組合[3]。
本文采取個案研究,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以定性為主的方法,首先考察了其相關的教學語境,確定可采用的教學資源及媒體等,據此而制定的教學目標與任務及蘊含的教學理念;然后探討了課堂話語的體裁結構及各模態的協同作用;最后總結出帶給外語教師的啟示。
在現代外語課堂話語中,如何進行模態的選擇與設計,取得最佳交際效果是每一個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多模態的選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須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則。依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張德祿認為[4],主導課堂話語中模態選擇的基本因素是:教學內容(話語范圍)、師生特點(話語基調)和教學條件(話語方式)。
在本語料中,從教學內容來看,講授的課文是“Was Einstein a space alien?”大學英語綜合課的目標是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分析,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并將相關的語言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入其中。
師生的特點:從學生來看,只有12位學生,屬小班教學,課上易于兼顧到所有學生,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學生英語水平達到中等程度左右,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習態度端正,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與教師的配合度高;從教師來看,該教師執教6年,具備良好的英語基本功和課堂駕馭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懂得如何有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她對交際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
教學條件:教學過程在一個按傳統模式安排的講臺和桌椅的教室進行,配有電腦、PPT投影設備、PPT遙控器、白板、錄像設備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教師需綜合運用多模態信息技術,制作并使用PPT課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PPT遙控器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師生的交流方式,使教師擺脫講臺的限制,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加自如的交流。
在對以上的因素進行分析后,教師確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學會找出文章的大意(閱讀技能)、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語言知識)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文化素養)。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對主題展開討論,探討文章的結構框架,選取兩小節訓練學生把握大意的閱讀技能和分析作者所用的寫作技巧,并采用多種活動形式學習其中的語言知識,通過對主題的進一步探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的教學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是制約課堂話語設計的基本理念。在她看來,英語課本身就是啟發學生心智,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集聽、說、讀、寫、譯于一體的交流活動。經過Elan分析[5],在不到20分鐘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參與56次,其中集體參與37次,個人參與19次,其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的雙邊交流。
在此基礎上,教師為整個課堂話語設計適當的體裁結構。經分析,共有開始、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導入、課文講解及組織活動、總結、布置作業和結束等七個階段,與張德祿[6]總結的國家優秀課程大學英語綜合課教學案例的體裁結構中的必要成分基本吻合,并據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模態及模態組合。
在課堂話語中,各種模態都共同起作用于意義的傳達與交流,尤其是師生的口頭言語模態和PPT所呈現的文字、圖像和視頻模態。下面簡略分析在此課堂話語的各個階段中,教師選取何種模態及各模態如何協同來實現課堂教學話語的意義。
(1)開始:教師結合自己在午餐時分上場的情境,引用彼時去世不久的蘋果創始人喬布斯“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名言,順著天才的話題引出本課的主題人物-愛因斯坦,用時半分鐘,簡潔、風趣、有時代感,主模態為教師的口語,主題顯示采用PPT上的文字和圖片。
(2)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主模態為文字,輔以教師口語和圖片。PPT上的文字以點句的形式,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讓學生明確課堂教學任務和目標。
(3)教學導入: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師生互動方式,激活學生已有的對愛因斯坦的認知,加深對他的了解,并借由他是否是外星人的探討,為課文的學習進行背景知識和語言上的鋪墊。主模態為師生的口語,還涉及圖片和文字模態。圖片主要是輔助提供背景信息,文字用于呈現綱要性的重點信息,幫助教師組織課堂思路,突出重點。
(4)課文講解: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觀點為主線,有閱讀技能的滲透,要求學生找出指定段落中關鍵詞,用于描述跟文章主題相關的細節,同時兼顧重點詞匯和語法的學習,采用了pair work、group work、舉例講解、故事編講、句子翻譯等多種形式,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積極思考,熱情參與,邊學邊練。此階段所使用的主要模態為師生口語(以教師口語為主),文字和圖片,文字主要用于表達概括、抽象的概念和知識要點,而圖片則更為具體、形象、生動。例如在講解詞組doze off時,先讓學生根據PPT所提供的文字語境猜出這個詞組的意思,問學生“Have you ever dozed off in class?”,然后借助于PPT上圖文組合,以圖為主的形式,舉了發生在美國的兩個相關的例句,加深學生對此的理解,而且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與“睡”相關的其他短語,并要求學生根據所給的詞組和圖片相互講故事,訓練學生使用所學詞語的能力。
(5)總結:以填空問答的方式回顧了之前討論的課文主題和語言點,并總結了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技巧。主要模態為師生的口語(以教師為主)及文字。
(6)布置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兩個問題:愛因斯坦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及中國科學家為什么從未獲得諾貝爾獎。兩個話題與課文有很高的相關度,且通過播放電影片段、查找課文觀點、提供拓展閱讀材料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幫助,鼓勵學生關注文化差異及現實問題并發展批判性思維。主要模態為教師的口語,文字,輔以圖片和視頻,時長80秒的視頻片段截取于熱門印度電影Three Idiots,詼諧幽默,貼近學生生活,緊扣主題,又發人深思。
(7)結束:宣布課堂結束,贊揚了學生的表現,以一句“Go to lunch.You don’t have to stay hungry,right?”風趣地呼應了上課伊始的寒暄。主要模態為教師的口語,輔以PPT上愛因斯坦的圖片和“Thank you”的文字,首尾呼應,各部分自然地連為一體。
通過對本案例中多模態的選擇與配合的分析,給我們外語教師一定的啟示:
(1)教師需有較高的口語水平。通過上文課堂話語體裁結構中模態配合的分析可見,教師的口頭言語模態依然是整個課堂話語的主體模態,占據統治地位[3]39,這是語言教學課堂的特點決定的。教師話語占大學英語綜合課中整個話語量的60%-80%,據ELAN統計,本語料中教師的話語約占75%。教師話語不僅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工具而且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對象,因此教師教師須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語言要準確、得體、流利。
(2)教師需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熟識多種教學方法,具備教學設計的能力,可以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階段進行多模態的選擇,優化教學效果,通過多種形式和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
(3)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熟練掌握PPT的制作,懂得操作各種圖像、音、視頻處理軟件,能根據課程和學生需要,合理設計,編制含文本、視頻、圖片、聲音、動畫等多種模態的課件,取得最佳交際效果,因為多模態話語可以使學生通過多通道獲得信息,比單模態更易理解和記憶[4]52。
(4)教師要學會轉換角色。新形勢下的今天,“一邊倒”、“滿堂灌”的教學單邊主義早已與時代脫節,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中至高無上的知識傳播者與課堂主導者,而是起著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要讓學生成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一堂成功的大學英語課不是看教師講授了多少內容,而是學生真正掌握了多少。
在課堂話語中,如何進行模態的選擇與設計,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每一個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本文以大學英語課堂話語為例探討了模態選擇的制約因素、程序及主要模態在共建話語意義過程中的協同,以及由此得出的教學啟示。我們發現,課堂話語的模態選擇受到教學內容、師生特點、教學理念、教學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教師需確定合理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設置適當的體裁結構,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選擇適合的模態和教學方法,使得各模態相互協同共同服務于教學目標。但本研究是初步而淺顯的,還需要在該領域做更深入的研究。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編.第二屆“外教社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賽總決賽獲獎教師教學風采:附專家點評、比賽視頻[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2]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3]張德祿,李玉香.多模態課堂話語的模態配合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39-43.
[4]張德祿.多模態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3):48-53,75.
[5]王立非,文艷.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多模態分析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8(121):8-12.
[6]張德祿,丁肇芬.外語教學多模態選擇框架探索[J].外語界,2013(3):39-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