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鵬
(龍巖技師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日前,服裝市場運作快,時效性強,某些傳統的工藝在逐步淘汰,職業學校的學生就業質量不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就業又有很高的期望值,這就形成了服裝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大,而學生報考服裝專業的人數逐年遞減的矛盾,我院服裝專業從每年招收5個教學班縮減至每年1個班。服裝專業應該如何發展,技工教育的課程如何進行改革,這是擺在面前的迫切課題。
課程是實現教育教學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知識體系、能力體系、素質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綜合載體。課程改革是指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進,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它承載著教育教學的思想和觀念,體現了教育教學的價值取向,制約著學校的管理水平和師生行為,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水平和學生身心發展。本文就我院服裝專業近年來在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教材的更新、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學方法的改革、校企業合作的深入、技能競賽的引領等方面做一梳理和總結,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將項目教學法和課程管理與企業單位的項目任務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以期覓求改革的良方妙藥。
傳統的課程結構是學科之間相互割離,理論與實踐機械的分段,以致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師不了解結構知識,設計和結構類課程的教師不精通工藝制作,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在完成一個課題制作時,指導老師無法全程指導,學生進企業后感覺“學的東西沒用上,用的技能我不會”。因此,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問題就是課程改革的精髓所在。我院服裝專業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結合當地經濟的發展,深入生產企業實踐,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理論與實踐并重,知識與技能相融合,在此基礎上不斷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手段的變化,重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師的培養,專業教學課程上充分重視服裝專業學科的技術性和實踐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將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努力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這就要求我們一手抓教學質量,一手抓課程改革。
目前,勞動版服裝專業的教材理論性較滯后于生產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實踐和企業項目任務結合不足,這就帶來了課程與生產脫節,理論與實踐失衡的問題,相互之間不能形成有機的聯系,不能適應社會和實踐發展的需要。例如服裝工藝教材多半是講授傳統工藝,但是現代的服裝工藝和設備等更新較快,因此,必須進行教改和課改,特別是服裝工藝教材,其中傳統的西裝精做的配襯工藝方法復雜,已被現代服裝企業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波形襯,經過大型機械粘合而成,原有的教材內容已經長久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變化,不能跟上人們追求的時尚。因此,現代企業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能等應及時更新充實原有教材,可以通過企業項目任務或實例個案等形式傳授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很好地領會和掌握。
職業生涯教育主要是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構建服裝教學平臺為基礎,拓展服裝專業方向,培養具有寬厚基礎和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管理、生產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過去,學生面對家紡、鞋類、包類的企業沒有信心,或是有“改行”的錯誤觀念。為了拓寬學生就業渠道,我們在課程設置上打破僅學制衣,而是拓寬了大紡織的觀念,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家用紡織品設計》、《箱包設計》、《櫥窗展示設計》等相關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就業方向,有所側重的進行學習。例如,我市大型家紡企業——佳麗斯紡織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設計、生產和銷售家用紡織品的名牌企業,公司對家用紡織品設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企業急需懂技術、動手能力強、具有流行分析能力、把握市場動態、準確表達品牌地位的高級專業人才。我院服裝專業結合地方特色,將《家用紡織品設計》作為服裝專業的一門課程出現,夯實了學生的專業基礎,拓展了學生就業的方向。近年來,為我市紡織服裝領域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
我院在高技能人才基地項目建設中,各專業推行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以項目《女式禮服》為例進行分析,該項目由以下多門課程組合而成:禮服款式設計、女裝結構設計、服裝CAD、立體裁剪技術、服裝縫制工藝等。在項目教學法實踐之前,各門課程以先后順序由不同教師講授的,教師對學科之間缺乏深入了解,學生學的是一些零散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過程中沒有一條主線進行指導,不懂將女裝胸省轉移及分割線設計原理靈活與立體裁剪技術相結合,沒有將公主線設計以胸部的立體造型相結合,指導老師也不能及時指出并修正,結果每一件作品胸部都沒有立體造型、上口豁開。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將已有課程進行有效的串聯和應用。推行項目化教學法之后,用好服裝CAD技術,形成《服裝CAD》學科與其他各門主干學科有機整合的教學,將創作設計、開樣、放碼、排料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完成一個項目教學的全過程,達到針對性強,符合技工院校學生教學的特色要求,易于激發學習的興趣、空間想象力與動手能力,全面推進專業項目化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深化。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填鴨”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是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企聯合進行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要環節。產學研結合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辦出職教特色的一個方向,也是課程改革大有作為的有效途徑。在課程課改方面,產學研要很好的合作和配合,就必須與有關的企業單位很好地聯系和溝通。專業教師必須了解企業生產的最新工藝和技能等等,必須深入到生產第一線,要有親身實踐的體驗,要有了解生產單位和部門的任務情況等,了解這些任務是通過何種技術手段以及何種技能來完成的,然后領取企業的任務書或任務單,將企業的有關項目和任務帶回到學校帶回到課堂進行教學。
近年來,我院合作了佳麗斯紡織有限公司,承接了公司一些簡單容易做的產品,如睡袋、外包裝袋等。每個教學目標和模塊由學院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來負責承擔。他們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了課堂教室與企業廠房的貼近,學院教師與工人師傅的同堂教學的手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適應市場的能力。通過此項目合作,加強與企業和社會聯系溝通,拓寬了學習課題,強化了縫紉技藝。學生通過實訓企業產品,還能賺到計件工資,大大提升了學習的興趣,真正達到了學校與企業無縫接軌的良好效果。
近年來,技能大賽吸收了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起到了示范教學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職業技能要求和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賦予了專業教學新的內涵。我院將課程改革與技能大賽緊密結合,突出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充分反映技能大賽對教學的要求,將技能競賽的規范融入到專業實訓每一門課程、每一個項目的教學中,并及時將技能大賽的內容和標準提煉、轉化為教學項目,不斷補充和完善項目課程教學,推進競賽內容的普及化教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增強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我院服裝專業以大賽研討專業課程改革方案,在強化技能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劉璐、傅小雪同學均獲得福建省“服裝設計與制作”賽項二等獎、2015年黃志蓉同學獲得該項目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
綜上所述,課程改革的方向要把握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明確課程改革的計劃,要完善課程改革的內容,教材應該充實現代企業的進展的新知識、新技能,以就業為導向要落實在課改上,產學研要結合企業的項目任務,到企業中引進項目融入教學之中,將企業的項目以教學的內容要緊密結合,積極參與職業技能競賽,吸收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凡此種種,都是服裝專業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我們應當不斷思考和探索,勇于實踐,讓課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時代的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