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民樂縣第四中學,甘肅 民樂 734500)
中學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張曉陽
(民樂縣第四中學,甘肅 民樂 734500)
作文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尺度。現階段,中學生作文水平低,寫作情感淡薄,興趣不濃厚,態度不積極,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為升學考試的需要而寫作。針對這些問題,文章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學生寫作前心理的類型及產生的原因。教師只有充分認識中學生寫作前的個性心理特征,自覺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心理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中學語文 作文前心理 心理準備狀態
“作文是學生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是從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1]。那么,作文的過程就是一個復雜的情感活動和心智活動的過程。因此,唯有對作文心理作詳細分析,作文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建立在扎扎實實的基礎上。筆者在這里先從中學生作文之前的心理準備狀態作切實分析。
葉圣陶先生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寫。”[2]這句話正反映了一般的寫作心理規律和過程。現代作家巴金創作長篇小說《家》的心理是怎樣的呢?首先要有材料,這就是“過去的生活”,包括生活中的“人物”、“場面”,包括使作者的心靈“激動的一切”;這些生活及寫作的原始材料強烈地觸動了作者的感情,以至于是作者情不自禁的時而歡笑時而愛哭;這些又激發了強烈的寫作欲望。《家》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產生的。中學生的作文心理同作家相比,雖有其特殊性,但從寫作的一般心理過程看,仍然是一致的,都表現出“材料→認識→文章”這樣的過程。
在作文前,產生強烈寫作欲望的學生心理過程也是如此。這樣的學生一般在平時對生活觀察細致、課外閱讀廣泛、思維活躍、語文基礎好,而且多有寫日記和隨筆的習慣。他們的心理表現是:盼望上作文課、在課堂上情緒振奮;看到作文題目之后能迅速地進入思考的過程和寫作過程,而且,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十分活躍[4]。如:一次作文課上,要求以“相伴”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學生劉丹在寫作中途啜泣。老師過去了解了情況,原來是話題觸動了學生的情感,想起了與爸爸離婚的媽媽。學生作文語言不僅流暢通順,生動形象,而且感情真實充沛,很具有感染力。面對這類學生,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及時加以引導,使其情聚于胸述之筆端,促其構思成文。
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很長時間,可作文教學改革無論是教師教,還是學生寫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對教師而言指導要求過多,加之陳規陋習的制約,導致作文教學程式呆板;對學生而言作文命題違背學生心理需要,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不感興趣。目前,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過著學校和家庭構成的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缺失了感悟生活的更多機會,自己提起筆來,便感覺“無話可說”。這類學生作文前對寫作基本沒有興趣和欲望,如果從某種目的和需求出發,就會認真完成。比如:希望得到教師鼓勵和家長的表揚、考試要考作文、既然有作文課就認真對待等。這些學生大多是中等學生或中等偏上的學生,他們寫作時如果題目符合自己的口吻,就會心情輕松情緒亢奮,并能迅速進入狀態完成寫作;如果題目不合心意,則情緒焦慮,愁眉愁臉,心情壓抑,大有“一寫作文頭就疼之感”,但他們仍會千方百計地努力完成。
《全日制普通語文教學大綱》(實驗修訂版)在教學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中指出:“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培養;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然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從教學大綱中的規定,我們明白語文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運用語言,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能力為主。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正是這種能力不強的具體表現。事實上,生活瑣事給我們提供了寫作題材,街頭巷尾軼事變成了作文的源泉,甚至各類媒體傳遞的信息都化成了我們寫作的材料,只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感悟生活,努力思考,分析客觀事物與現象的內涵、價值和規律,并隨時記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既積累了作文的素材,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克服了學生對周圍生活熟視無睹的缺點,并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學生儲備了豐富素材就會激發寫作興趣,并調動潛在的需求,積極思維,樂于作文。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據一次對初中生作文抽查測試,寫作成績合格率不高,作文表現出結構模式化,題材陳舊,沒有新鮮感,內容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主題單調不深刻,表現手法固定沒有多樣性,且行文扣題不緊、顧此失彼、言不及義、語言干癟等較為普遍。這類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根本不愿意上作文課,不想寫作文。他們碰上能寫的題目就敷衍了事,遇上困難的題目尋找各種借口拒不完成。學生寫作前缺乏欲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5]?
1.缺乏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缺失親身體驗。
現在學生升學壓力大,在學校老師管得嚴,課業負擔如大山壓的學生喘不過來氣;在家里,家長管得緊,報紙雜志電視收音機不準看聽;課外,有的學生要參加各類藝術輔導班,還有些學生在星期天或暑寒假也要補習文化課。學生疲于應付,不僅感到生活枯燥乏味,而且陡然增加了心理壓力,學生便對許多事情感到沒有興趣,對生活的事物就不會用心思考,用情感受,更不說親自體驗,因此,他們積累下的寫作材料就少而單調。如果老師布置寫作文,那么他們或瞠目結舌,或抓耳撓腮,沒有可寫作的材料,無奈之下只能東抄抄西湊湊,胡亂拼湊一篇應付而已。
2.學生課外閱讀量非常少,缺乏知識和思想。
《中學生閱讀》編輯部于1996年組織了“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3],調查的結論是我國廣大的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不足,多數中學生閱讀中外名著的數量很少,還有1/3的學生竟然根本沒讀過一本名著。這種情況到目前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不能不令人擔憂。學生讀書數十載,很多同學沒有買過一本書,即使買了也沒有時間看,就算是讀了也沒有讀精品,語言詞匯貧乏,思想感情和知識更會貧乏,自然對作文不會產生興趣。要寫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閱讀,而且要讀精品,有豐厚積累。
3.語文基礎薄弱,遣詞造句等都遇到困難。
作文這種書面表達形式與說話相比具有一定難度,一是口頭表達是有對話情境和談話對象等因素的支持,作文卻沒有,完全依賴記憶中的線索和已經寫出的段落;二是必須諳熟語法,要嚴格按照語義規則和語法規則進行表達。這都是學生的寫作遇到很大的困難,這自然會影響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4.作文屢次失敗挫傷了學生寫作積極性。
在作文教學中,失敗的人數和次數都遠高于成功。成功的學生會以更高的熱情追求成功,失敗的學生一般不會再保持原有熱情。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效果律既重視成功的強化作用,又重視失敗的強化作用。如果學生的作文連續失敗,他們學習的熱情就會大大降低,甚至喪失殆盡,就會產生作文恐懼癥,這樣的寫作心態自然不會喜歡寫作,也很難提高寫作能力。
由此可見,學生作文前就有消極心理是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6],語文教師要正確把握學生的這些心理,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克服消極心理,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作文,這才是提高寫作能力和水平的關鍵。
[1]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526.
[2]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0:9.
[3]陳鋒.撩開中學生閱讀世界的神秘面紗——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J].中學語文教學,1997.
[4]王明蓮.淺談中學生作文的情感向度[J].西藏教育,2011,(10).
[5]胡翠柏,徐旭紅.淺析影響寫作的心理因素[J].科技信息,2009,(16).
[6]成驚濤.試析學生寫作的心理障礙及其疏導[J].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