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健
(西南科技大學 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手機新媒體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探究
肖國健
(西南科技大學 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和完善,手機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讓兩者有效結合,互取所長,讓手機新媒體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實現全覆蓋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載體 創新策略
當前,隨著智能手機、4G網絡的普及,特別是手機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高校傳播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正發生著變化。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認清和敢于面對不斷變化的新情況,大膽改革,適應新形勢,有效利用手機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并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操作并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發生聯系的一種物質存在方式或活動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實現的物質前提和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豐富多樣的,比較常用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文化載體、活動載體、大眾傳播載體等。如會議、理論學習、文化建設、大眾傳媒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方式的變化不斷更新著自身的形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伴隨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而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征的載體形式。
手機新媒體是指基于無線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信息網絡技術的結合,以手機為硬件載體,以通訊網絡為依托,整合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方式與傳媒資源,以雙向或多向互動為主要傳播方式進行多媒體化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它是繼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它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即時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2月發布的《中國手機媒體研究報告》指出:手機新媒體由于具備多種新技術特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在開創媒體的新時代,將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手機新媒體具有便攜性、移動性、個性化、互動性、全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效果強大等特性。
1.利用手機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賦予高校的要求。
隨著全球網絡化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各種意識斗爭的主要場所,不同意識形態的沖擊和碰撞變得更直接和激烈。網絡的開放性讓每個大學生都能不同程度接觸到各類社會思潮和輿論、接觸到西方敵對勢力的各類不良文化侵略、接觸到各類色情暴力、違法犯罪等不良信息。這些問題和現象對于心智成熟度不高、社會經驗欠缺、辨別是非能力不強、世界觀與價值觀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某些大學生來說,難辨其是非真假,易被侵蝕,甚至盲目效仿和跟隨。如果高校對網絡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置之不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有效介入和引導,占據“主動權”,必然會失去公信力和教育的權利。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敝修k國辦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币虼烁咝K枷胝谓逃仨氁騽堇麑?,抓住機遇,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機媒體新載體。
2.利用手機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能全面覆蓋大學生群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群體,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覆蓋到全體大學生,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時刻感受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利用手機新媒體即能實現這一目標。
根據2015年7月發布的第36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明顯。從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笨梢姶髮W生已經成為手機新媒體應用中最積極、最活躍的群體。且當代大學生基本擁有1—2部手機,擁有率為100%以上。手機已成為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智能手機普及、4G網絡的運用,以手機為載體的QQ群、飛信、手機報、微博、微信、視頻、校園APP等手機文化也成為大學生接觸最多、使用最多最廣泛的網絡媒體。手機新媒體以其獨有的傳播方式和豐富的內容,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表達個人意愿、實現人際關系的重要方式,深受大學生的關注和喜愛,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方式。
3.利用手機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能增強教育吸引力、時效性、針對性和互動性。
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滯后、教育形式簡單的局限相比,手機新媒體具有吸引力、針對性、互動性、和實效性。微博、APP、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利用網絡文本、圖片、聲音、圖像等新穎的視覺表現方式帶來大量豐富的、生動翔實的最新信息、新資源和社會熱點,能廣泛吸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這些手機資源為我所用,把最新信息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教育形式,讓教育內容“接地氣”,克服原有的思政教育內容空洞乏味、時效性差的缺點;論壇、QQ、飛信、微信、微博等媒體能有針對性地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并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溝通互動交流,及時點評,解決思想困惑或實際問題,進行引導。讓師生真正“面對面”地教、學、管,加強師生溝通。甚至,教育者還可運用自身影響力原創和轉載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或圖片吸引大學生,轉變原有的單向教育和說教形式教育,開展網上互動式思政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
1.轉變教育觀念,正視手機新媒體,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和手機新媒體相結合的理念。
新生事物的發展運用往往有一個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接受新事物,正視新事物,適應新事物就成為手機新媒體能否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前提。手機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其獨有特征使得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權威代言人,學生不再是單向接收者,這些新形勢對原有教育模式的沖擊勢必倒逼著教育工作者要正視手機新媒體,不進則退。首先在思想上要認可和接受手機新媒體的強大作用,以發展的眼光正視手機新媒體,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其次要不斷提高使用手機開展教育工作的能力,學會和熟練運用手機新媒體,學會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通地融入到手機新媒體中,讓學生容易接受和學習;再次要適應時代發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將傳統的填鴨式、單方面灌輸教育方式轉變為啟發引導、平等交流的“雙向互動型”的教育方式,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線上和線下的完美補充和結合。適應手機新媒體的教學方式,樹立思政政治教育和手機新媒體相結合的育人理念。
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建設系統全面、專業化的教育團隊。
教育載體的建設往往不是某一個人能夠實現的,必須整個教育工作團隊素質整體建設,必須整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隊伍素質,才能使得手機新媒體作為教育載體發揮最大功效。故要建立一支以思政教育專任老師、學校管理人員、專業導師、輔導員、學生干部骨干隊伍為主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提升整個團隊管理教育水平,形成素質過硬、信仰堅定、結構全面、氛圍濃厚、責任明確的系統全面、專業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只有教育團隊每個層面的工作者擅長運用手機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手機新媒體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
3.以人為本,引導和監管手機新媒體運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導權。
手機新媒體時代,無論是微博、微信,QQ群,還是學生自主開發的校園APP客戶端、公眾號都形成了以“學生自我為中心,自我管理、自我發布”的局面,使得“人人都是自媒體、個個都是麥克風”,一方面,極大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擴大了知識面。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政治素質不高、明辨是非能力不強,思想境界不成熟等原因,常常將一些負面、虛假、不切實際的信息或言論也一并認同或發布,導致個人行為失范或較大輿論影響。針對大學生運用手機新媒體的這種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加以重視。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手機新媒體作用,“以人為本”教育學生,鼓勵和引導學生多使用手機新媒體開展正能量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導權。當發現問題時,要能主動出擊,積極引導學生,說服學生、教育學生正確對待事件。在尊重大學生話語權的同時,要能正確采集思想政治教育話題,研判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新鮮話語,突出人文關懷,通過主動參與話題討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針對不同個體開展差異化引導,優化教育效果,發揮主導作用,構建話語主導權。
4.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網絡載體平臺建設。
學校相關部門應加強官方手機媒體建設,如手機報、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APP客戶端、官方QQ群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呈現多樣化、全方位的特點。雖然這些工具相互獨立,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將這些新媒體分門別類,統一使用,加強效果。學校或學院可以按照二級管理的原則,建立工作群,新聞中心,工作組,由工作組統一管理和指揮。同一事件可以利用諸多工具分別發布,這既擴大覆蓋面,又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同時還可充分利用校園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開展一些圖文并茂的校園文化活動宣傳、典型人物宣傳,創業就業知識、安全知識、心理健康知識、時事要事講解,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
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板塊等手機網絡文化競賽活動,主動占領手機新媒體載體,讓學生隨時隨地接觸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開設一些個人微博、微信、微課,加強個人觀點、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改進和完善“兩課”教育手機課程教學或答疑,構建手機網絡馬克思主義教育陣地,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正確引導和合理控制手機新媒體傳播的思想意識,發揮陣地的戰斗堡壘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5.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整合,注重內涵式建設。
開展手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不是要放棄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而是在原有載體基礎上,重視和加強手機新媒體載體建設。這就使得高校要學會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手機新媒體相結合,如將傳統的校報、學生刊物、團報增加手機報,將原有的校園廣播進行同步手機媒體播報,將黨課、團課同步開設為微課,將傳統的校園文化“復制”到手機媒體上開展等。通過“線下”和“線上”的互動,融合“手機新媒體”和“傳統載體”,采取“新媒體打頭陣、傳統載體齊上陣”的思路,通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各類載體,把握輿論主流導向,將創新教育載體納入常規工作體系,遵循手機新媒體的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蓋。
總之,手機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主動迎接挑戰,把握時代脈搏,充分發揮手機新媒體的優勢,揚長避短,有效結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為我所用,開創“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
[1]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7).
[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0906/P020120 709345330366751.pdf中國手機媒體研究報告[R].2009(2).
[3]張建穎.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5-108.
[4]秦廣久,賈德芳,劉保龍.基于手機載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J].滄桑,2014,(3):163-165.
[5]刁輝均,莫玉音.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的新媒體教育若干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2010,31(10):135-138.
[6]蔡紅生,許萍.試論智能手機的影響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239(8):76-79.
[7]馬旭卓.新形勢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手機媒體[J].黨史博采,2014,(4):41-42.
[8]賀曲,馬正江,張文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智能手機廣泛使用為背景[J].安順學院學報,2014,(1):32-34.
[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青年報,2004-10-14.
[10]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
[11]朱海松.第五媒體——無線營銷下的分眾傳媒與定向傳播[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
[12]王學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為西南科技大學2014年度學生教育管理與改革研究項目(14sxb197)結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