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繼新 王新剛 陳 玲 孟文靜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2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物流管理系,天津 300451)
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探討
肖繼新1王新剛1陳 玲2孟文靜1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2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物流管理系,天津 300451)
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把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既可以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又可以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必須制定兩課實踐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計劃。
實踐教學 教學大綱 教學計劃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運用知識施展才華、服務社會的大課堂,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深入了解社會、檢驗自我、鍛煉自我的最佳途徑,是學生培養綜合素質、積累社會經驗的有效形式,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實踐教學的目的
社會實踐使廣大學生加深了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強了學生運用理論認識、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加深對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加深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認識和理解。在對理論加深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自覺性,增強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的認同感,堅定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進行社會實踐,鞏固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理論知識,使大學生養成自覺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并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堅定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必將勝利的信念。
總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更深入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在基層的落實情況,了解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了解改革實踐當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從而加深對兩課課程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把社會實踐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既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又可以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實踐教學的基本環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因此它在實踐中存在和發展,同時,教師對這門課教得好壞,不僅要看課堂教學的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壞,而且要看他是否在日常的教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了表率作用,是否加強了對學生日常行為的指導和規范,看他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良好的品質。因此,只有強化實踐教學這一環節,科學合理地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門課一項要求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始終堅持課程實踐教學第一的觀點,不僅要把理論講活、講透,解決學生信不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注重實踐教學環節,讓理論、規則轉化成內心的信念和自覺行為,使其價值在實踐中創生。
1.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引導大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和認同,規范自己的行為,磨煉自己的意志,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解決行不行的問題。
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不僅包括理論教學體系,而且包括實踐教學體系;教學過程不只是課堂講授的過程,而且應當包括實踐體驗的過程。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
實踐教學不應該只是對理論教學的說明、補充、完善和促進,更應該是整個教學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大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看,要經過兩次飛躍,即“內化”和“外化”兩個階段。一方面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各種渠道的灌輸,內化成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情感,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把所獲得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轉化成自己的自覺行為。
3.建立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積極性的體制機制。
實踐教學環節是相對于理論教學環節而言的。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現實參與性,主要是通過參與的方式實施,
即學生直接參與到知識的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三)制訂完善的實踐教學計劃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大學生不僅僅是受教育的對象,更主要的是一個擁有基本權利而又擁有精神世界的獨立的主體,要保證實踐環節的有效展開,就要制訂比較完善實踐教學計劃,總體開發實踐課程。
1.實踐教學的預備工作。
制訂實踐教學計劃。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實踐教學質量,增強實踐教學的科學化、規范化,必須制訂實踐教學計劃。
2.制訂教學計劃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外連社會實踐,內連學生心靈的課程。制訂完備的實踐教學計劃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按照以實踐環節的先后順序與理論教學的銜接編寫實踐教學計劃。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計劃,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質。
(四)實踐教學經費
實踐教學需要必備的經費。實踐教學需要經費的支持,如果沒有充足的經費,實踐教學就很難進行。充足的經費是實踐教學的必要保證,主管部門應能保證每個學生實踐教學經費在15元以上。
(五)實踐教學的管理
學生在每一次實踐教學結束后要完成個人總結“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填寫參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登記表,以及實踐教學活動日記。同時,要求任課教師對學生所撰寫社會調查報告進行認真的審閱與批改,然后給出成績。社會調查報告成績應占學生的所修學分,真正納入成績考核的范疇。建議實踐教學的學分應在2學分以上。
(六)實踐教學的時間和地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分為三部分:一是校內實踐;二是校外實踐;三是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1.時間。
實踐教學的時間應在校內學習時間與校外假期。
校內學習時間可以隨時對大學生的言行進行觀察;校外假期社會實踐教學時間有保證。假期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時間。這樣就可以不耽誤或不影響其他課程的日常學習。而且,教師和學生都有時間保證。
2.地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程性質比較特殊,因為這門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的整合,所以,實踐教學的地點要求就比較高。一方面,要到老、窮、邊、遠地區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考察,另一方面,要開展法律知識的實踐活動,這方面的實踐地點更廣泛??梢允枪珯z法部門,也可以是工廠礦等企業。
此外,要積極聯系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分為三部分:一是校內實踐;二是校外實踐;三是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一)校內實踐
緊密圍繞校內大學生自身的一些實際問題展開調查。
1.大學生生活方面。
第一,宿舍環境。包括衛生狀況、室友之間的關系及宿舍文明用語等情況。
第二,就餐情況。是否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不浪費、不奢侈。
第三,友情與戀情。是否能夠與同學友好相處,是否能夠熱情幫助同學;能否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2.大學生學習方面。
第一,學習目的是否明確,學習態度是否端正。
第二,大學生上課、自學情況調查。
3.大學生對目前狀況的認識。
第一,對所在學校的滿意度,如何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第二,增強自身愛校情感。
4.大學生自身的法制觀念。
第一,法律修養是否提升。
第二,自身是否做到遵紀守法。
第三,積極主動進行法制宣傳。
(二)校外實踐
校外實踐主要利用學生的寒暑假時間,讓學生走向社會。
寒暑假期間,鼓勵同學自愿結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有目標、有組織地進行統一的社會調查。教師事先做好初步摸底、引導、提醒等事項,活動期間隨機進行實地走訪、了解,耐心細致地做好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在保證社會實踐活動質量的前提下,允許他們以小組形式提交一份有分量的社會調查報告。除自愿結組的同學外,其他同學根據自身實際結合就業實習活動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可自行安排時間和方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尤其對不能參加小組統一活動的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出明確要求,開展“辦一件有意義的事,提一個合理化的建議,交一份有價值的實踐報告”等活動,力求使社會實踐能夠覆蓋所有學生,擴大社會實踐的影響力。
1.人民群眾的道德風尚。
第一,家庭美德狀況。夫妻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
第二,鄰里關系是否和諧。充分觀察鄉情、鄉風狀況及城里社區人們之間的關系。
第三,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人民大眾的影響。
2.人民群眾生活狀況調查。
第一,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
第二,生活質量提高的程度。
3.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
第一,人民群眾能否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
第二,人民群眾能否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利不受侵害。
(三)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注重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的整體優化,注重課程之間和內容方面的有機聯系,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學活動形成統一的整體。
在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同時,積極聯系社會實踐教學基地,運用所學知識帶領學生走向社會。例如,參觀李大釗革命烈士紀念館和遼沈戰役紀念館。在緬懷革命烈士豐功偉績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參觀河北省北戴河集發觀光園和山西省大寨。在參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深深感受中國進行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
總之,配合理論教學和為了更好地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有意識、有目的地安排體現理論運用的實踐教學活動,避免學生脫離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而空談,使其學習不是僅僅停留在單純的“知”的層面和環節,力爭通過實踐實現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方面的“知”與“行”的統一。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引起大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問題的重視和興趣,豐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從而實現在保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其人文教育功能。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我院大學生素質教育、誠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理論素質的同時,還要利用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有計劃地提高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著眼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幫助學生做好走向社會的思想認識上的準備,在有針對性地解決某些有必要認識和解決而又是僅有課堂教學所無法解決或很好解決的特殊社會問題時,有必要安排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完成這類教學任務。
[1]時代報告:學術版.2014(9):117.
[2]張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有效性教學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1):75-76.
[3]雷繼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環節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03):111.
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研究”(2015030332);2014年度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校級教研課題一般項目“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改革研究”(JYYB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