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吳明宇
摘 要:過去幾十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劇烈變革,高校日語教學內容也經歷了諸多的變化,從主要培養日語語言、文學、文化發展到今天各種各樣的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商務日語等。但是當前日語同質化的發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實行差異化的發展已經迫在眉睫。差異化是形成特色的關鍵,而特色就是核心競爭力。為此筆者提出應從4方面形成差異化人才培養。
關鍵詞:差異化 同質化 核心競爭力 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0(a)-0032-02
從1999年的大學擴招開始,日語專業已經從小專業經歷了“大躍進”式的發展,成為了全國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專業。全國一半的大學都已經有了日語專業,如果包括社會上名目繁多的培訓機構那就更加驚人了。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2013年的統計,2012年挑戰日語國際一級考試的學生遠遠超過大學的日語專業學生,超過了40萬,要知道,當年全國高校日語的專業學生也只不過15萬人左右。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對日語人才的需求方面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但是大學日語的教育還遠遠沒有擺脫“高,大,全”的(高水平,大規模,門類全)束縛,由于過去一味追求日語專業和數量發展導致了日語專業教育的同質化傾向日漸嚴重。從全國范圍來看,各個高校的傳統優勢學科不同,地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各異,要求千篇一律的日語人才培養內容和目標顯得已經不合時宜。日語大學生的專業素養的培養已經到了必須要做出改變的時候。
危機感已經來臨,如何解決日語教育的同質化現象已經成了日語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質量和特色才是評判大學水平的關鍵。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找出本大學日語專業的與眾不同之處。大學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大學的差異可以表現在規模大小、層次高低、學科構成、歷史優勢、運行機制、發展模式、治校理念等方面。但是差異不等同于優勢,不等同于競爭力,只有當差異化為特色時,大學才具有競爭的比較優勢。為此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擺脫“克隆”似的教學模式,進行精準的差異化的學科定位,從封閉走向開發以適應社會的多維度、多層次的需求。實行差異化的教學,改變千篇一律的日語人才培養目標,賦予外語教學內容更多的差異化的內涵。從單純的只懂得日語文學與文化的寬泛的范圍向越來越精細化的小范圍發展,培養更加專業,更加富于單一性的差異化人才應該是主要方向。為此,從具體的現實情況,即不同的大學從本校的有形無形的難以模仿的優勢出發,以地方的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為依據,對不同層次的高校日語專業,重新定位日語人才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分類指導,追求社會需求的多層次,多角度,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形成多維度的人才培養格局,進而形成錯位競爭。同時鼓勵試行學科交叉和改變外語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規格的方式和方法,實現由日語主導轉向學科交叉培養,擴大專業自身的內涵,明確不同高校的特色發展之路并加大經費的投入,進而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形成核心競爭力以求得發展是今后日語專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各高校的日語專業實現差異化發展, 應該在以下幾方面下力氣。
1 定位清晰
首先需要對不同層次,不同地域和文化積淀,不同傳統和特色,類型各異的高校日語專業進行準確定位,找準本校日語專業在全國大學日語專業中的具體位置。在各自的領域內辦出特色。根據何其莘等(1999)的提法,我國現有外語專業的大學院校大致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外語院校、綜合性大學、理工科院校、師范院校和其他專科類院校。各種類型的學校發展不平衡,發展的側重點也不應相同。外語院校基礎好,底子厚,有較好的傳統,包括教師、對外聯系和圖書設備等比較豐富的教學資源。這樣的大學應該致力于培養日語基礎好,底子厚的日語的專業人才,例如應該加強日本語言,日本文學,同聲傳譯等課程方面;綜合性大學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專業齊全,學科眾多的優勢,大力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培養綜合性的外語人才;師范院校的日語系應該主要以培養日語教師為主,在專業課設置方面大力加強培養日語語言文學文化的基本素質的基礎上,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相近的學科加強培養,甚至可以未雨綢繆,提前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的某些長處,加強特色人才的培養;理工科院校和財經類院校的日語系應該結合理工和財經方面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定位日語專業的特色人才培養。這樣通過不同類型的大學日語專業不同的日語人才培養目標,既可以避免因大規模日語同類產品的“標準化復制”而導致的同質化傾向,又可以為社會提供不同層次和角度的日語人才。這其中找準本校日語專業在全國高校日語專業大系統中的定位,找準在整個社會或當地社會系統中的位置至關重要。定位的關鍵是“細分市場”。不同的市場對于日語人才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對于研究型的單位來說,對于日語專業學生的要求是基礎好,能力強,對某一領域的研究能力比較高等;但是對于一般的企業來說,對于例如古代日語,古代日本文學等的要求就不會那么強烈,而對于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素質會有比較高的要求。也就是應該首先明確人才培養方向是培養“研究型”日語人才還是“復合型,應用型”日語人才。明確此點基礎之上,對于高校日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才有可能根據細分化市場需求的要求下,找出市場需求和本校日語專業優勢相關聯性最強或者最有可能做細做強的部分進行差異化努力,培養獨特的人才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
2 特色優先
質量雖然重要,但是并不代表著特色鮮明。學校應該在對外充分調研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地方要求的基礎上;對內利用本專業已經具有的較強的學科基礎和比較突出的教育資源,人才培養優勢等強化本校日語專業的優勢方向,加強知識跨度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尤其在學科結構上應該打破學科分類的藩籬,順應學科交叉發展的趨勢,提倡學科之間的交融和滲透,重視日語的復合型,應用型方向的人才培養,重新整合,凝練特色。修剛(2011)提出的日語專業學生今后的發展整體上看應該培養跨文化交流人才和外語專業加另外一門專業知識課,即“1+a”模式。其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日語人才培養目標已經超越了單純培養日語語言,日本文學,日本文化方面的人才,更多的是將人才培養放到了更高的視野,更廣的世界的國際化范疇。這應該是今后各個高校日語專業主要的努力方向。而“1+a”模式已經有很多比較成功的范例。例如外語外貿大學的“日語+經濟”,大連理工大學日語系的“日語+IT”,還有上海財經大學的“高起點日語+經貿”,中央財經大學的“日語+財經”,大連外國語大學的“日語+旅游”等。除了因為師范類的高校日語專業人才因為目標明確而比較特殊之外,對于理工科院校和財經等專門的院校來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因為此類高校日語專業如果與外語類大學和綜合類大學相比毫無疑問競爭力要弱,如果非要向這些院校看齊,培養相似的日語專業人才,那么不僅日語就業市場會顯得非常擁擠,而且人才的質量也無法保證,結果造成日語人才的浪費不說,對于投放到市場的學生來說也會導致人才的浪費和惡性競爭。
3 轉變思想觀念,改革課程體系
改變以知識傳承為主的傳統授課方式,以“厚基礎、寬口徑”為新的指導方向培養學生,加強基本功以增強將來發展的后勁。圍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法,強調教學的協同性和研討性,啟發學生的創新性。培養學生的嚴謹的學術作風和學術規范,擺脫以考試為主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采取多元化,例如提高平常成績以及綜合能力的比重來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為此,除了重視教材的選擇外,課上還應以討論和質疑為主,課程設計要結合所學各種知識,重視知識的靈活應用;注重學生知識的廣博基礎上,鼓勵跨學科和專業的學習,并進行多種形式的質疑,討論等活動,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課題進行研究并加以輔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擺脫日語學生的只重視“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的弊端。將原來教師與學生的上下關系重新定位為平面的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努力傾聽學生的各種心聲,鼓勵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拓寬視野,鼓勵不同意見的激烈交鋒。加大對學生的指導與監督,從課堂內擴展到課堂外。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式的教學評價體系。在評價中提高教師教學及教學指導的比例,力求在教研、科研、教學等方面找到平衡點,激發普通教師改革的動力。
重新思考課程設置:首先應該優化課程結構和設置,提高選修課和特色課程的比重,開設適合特色建設的新課程,重新整合與特色關聯不強的課程。尤其是應根據日語專業和各高校的實際情況,結合校內優勢學科,加強橫向聯系,加強與其他科目的融合和滲透,爭取開設以日語為授課語言的跨學科專業課程,進而加強學生的兩方面知識的修養。梳理專業內部各門課之間的聯系,以改變日語專業內部課程分割過細,各個課程之間各自為戰的不利狀況,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避免重復和浪費,又可以加強體系上的整體認知,并為新課程找到相應的位置。
4 抓住機遇
日語專業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終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這是一個巨大的成績。但是凡事都有其發展的周期一樣,如果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不考慮本大學日語專業的實際情況,不了解外面日新月異的的世界,一味地做大做全,而不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應時而變,那么最終會導致日語專業的大好形勢化為烏有。“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當前我國經濟教育等全方面高速發展,使得改革有了非常好的基礎條件。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十幾年,還應該是我國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校日語應該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保持這樣的勢頭。面對飛速發展,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國家教育部和許多的有識之士已經在頂層設計上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并且已經出臺了許多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措施,那么各個高校的日語專業在具體的執行上也應該緊跟國家政策的改變,這可以說是天時;各個高校的不同的地域人文環境,不同的地域經濟發展和地理條件也會形成有力的推手,此為地利,加強日語專業的危機意識,團結大家,凝聚共識,重新走出一條發展之路,此為人和。具體方式多種多樣,例如通過對外聯合其他的高校日語專業,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甚至是政府機構以加強合作;對內加強專業內部的激勵機制,鼓勵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科研以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利用所處地區的地利之便,形成機制創新或者組織創新,進而就可能逐漸形成日語專業的特色。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總之,以差異化人才培養為目標導向,鼓勵教育資源等條件各異的高校日語專業選擇不同的模式,按照各自優勢方向辦學,最大化自身不可模仿的稀有性資源,進而形成特色,避免在不具備優勢的領域競爭并投入資源,降低自身發展的風險。避免日語專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實現日語專業的有序,和諧的發展是最終的目的。不同大學日語專業的差異化優勢的形成靠的是在自身評價,教學管理,資源配置,合理布局等一系列科學分析,而不是一哄而上的模仿抄襲。合理的結果應該是不同差異條件下各大學日語專業有不同的路徑選擇。這樣才能擺脫同質化的惡性競爭,走入差異化發展的真正意義。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各大學日語專業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如果走出一條靠差異化發展,進而形成在本地區日語專業獨有的特色的道路,那么將會確立真正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何其莘,殷桐生,黃源深,等.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25-29.
[2]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界,1998(4):1-6.
[3] 李家福,劉生.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差異化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8(5):64-65.
[4] 李愛文.中國商務日語教育的歷史、現狀及未來展望[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4):7-13.
[5] 修剛.中國高等學校日語教育的現狀與展望—以專業日語教學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