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純吉林省集安廣播電視臺,吉林通化 134200
對軟化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的實踐探索
姜純
吉林省集安廣播電視臺,吉林通化134200
在電視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電視新聞日漸突顯的位置有目共睹。電視新聞在表現形式上與內容上的改革發展,近幾年猶為明顯。多元化形式的精彩上位暫且不說,軟新聞這一重要內容的比例攀升,讓我們看到了電視新聞的“軟化”現象,讓熒屏更加活躍,受眾更加關注,這讓電視新聞一改沉悶傳統之風,煥發出新的活力。作為地方電視臺的經濟新聞如何立足于地方,把報道做得軟一些,使經濟新聞同樣能和社會新聞一樣引人入勝?作者結合一線采編工作實際,從多個方面對經濟新聞的軟化處理進行了嘗試。
經濟新聞;軟化;受眾
在電視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電視新聞日漸突顯的位置有目共睹。電視新聞在表現形式上與內容上的改革發展,近幾年猶為明顯。多元化形式的精彩上位暫且不說,軟新聞這一重要內容的比例攀升,讓我們看到了電視新聞的“軟化”現象,讓熒屏更加活躍,受眾更加關注,這讓電視新聞一改沉悶傳統之風,煥發出新的活力。硬新聞亦稱“純新聞報道”,一般指那些時效性較強,題材較嚴肅的客觀事實性報道,這類報道對工作性、指導性以及思想性較重視。如科技新聞、經濟新聞、時政新聞等被稱之為“硬新聞”。相對來說,軟新聞則指那些具有濃厚人情味、形式活潑,寫法輕松的社會生活類新聞,它更加側重廣大受眾在生活中較為關注的話題。在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首季“開門紅”》《一季度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等這樣的經濟新聞,由于內容枯燥抽象,形式單一僵化,觀眾認同率較低。這類新聞如果能夠堅持以地方特色為立足點,在報道形式上注重強調新聞的故事性、情節性、趣味性和貼近性,把報道做得軟一些,那么,經濟新聞同樣能和社會新聞一樣引人入勝。筆者結合一線采編工作實際,對經濟新聞的軟化處理進行了有益嘗試。
經濟新聞并非僅僅是對經濟現象與規律進行預測和評析,也要對個別的經濟市場和現象以及消費事件進行報道。與中央以及省級的電視臺不同,地方電視臺應更接“地氣”,即將受眾所關注的、關乎自身利益的經濟信息進行報道。所以地方臺在選擇經濟新聞的報道主題時,應從百姓最根本的需求出發,報道財政政策時抓好“國計”與“民生”兩大主題的契合點,多進行解惑釋疑;報道區域特征明顯的經濟事件時,應考慮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服務和商機信息,輕形式重實用。我臺在這方面就做出了積極探索。集安市是中國人參之鄉,是亞洲最大的山葡萄種植基地。人參種植一直是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它占據了農民經濟收入的近四分之一,但是由于前幾年種植規模的無序擴大,致使山林資源匱乏水土資源流失、化肥農藥等重金屬超標等也嚴重影響了人參品質,人參質量開始走下坡路,一度賣出了蘿卜價。為了擔負起電視新聞媒介的社會責任,有效發揮新聞宣傳的輿論引導作用,我臺記者經過采訪人參研究所專家及部分參農了解到了這些制約集安人參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癥結所在,并以大型人參加工企業和典型參農為例,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推出了系列報道《萬良人參啟示錄》《推廣老參地、農田地重茬種植人參》《人參娃娃移居山下林間參農平地致富》等系列報道,在報道中見人見事,力求找準經濟新聞與民生訴求的結合點,把集安人參產業放到國內、國際大市場中找差距,得出只有深入貫徹落實《吉林省振興人參產業的若干意見》,開辟人參種植新路、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才能重振集安人參產業,重塑新開河人參的品牌形象。這樣的報道既會讓參農認真反思,也會讓市委、市政府對此更加重視和關注。目前,集安平地栽參項目已全面推廣,并與國內之名企業康美藥業攀親結緣。
抽象性、政策性以及專業性等經濟工作特點,讓經濟新聞的線條普遍“偏硬”。經濟新聞與其它新聞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大量信息都很抽象,例如一些數字、政策、趨勢、預測等,這些無法通過形象而具體的形式進行表達。所以經濟新聞要想在當前“注意力經濟”背景下,博取更多受眾關注,就要在“軟化”報道主題的基礎上,在形式上追求突破與創新,力爭以最通俗的形式將經濟新聞“改造”的有趣生動,簡單易懂,讓老百姓看得清楚、聽得明白。
經濟新聞表現形式的“軟化”,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認真解讀專業術語和政策法規。過硬的專業素質是經濟報道記者的必備“技能”,要將經濟法律、法規、政策吃透、拿準,并具有在對專業術語和經濟新政進行說明和解釋時,能夠采取通俗且形象的方法將其深入淺出的再現在受眾面前,方便他們理解與接受。經濟學家、科學家和經濟專業媒體在這方面明顯要做的更好,經濟學家郎咸平從沃爾瑪談起外資整合中國產業鏈的真面目時,用“貪吃蛇”來比喻沃爾瑪,說它從下游吃到中游,然后又轉回來開始重新培植自己“上游”力量;霍金,這位物理學家也同樣擅長引導那些“門外漢”通俗的去、充滿興趣的去理解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艱深學問。就如在“膜的新奇世界”的演講過程中,對于“維度”看起來非常抽象的這個概念,他僅用“一根頭發”就解決了
問題;而在對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所起到的拉動作用進行解釋時,中央電視臺用比喻來說明問題,它用西藥比喻投資,說其雖然見效快,卻有存在很大副作用;用中藥比喻消費,雖然其見效慢,卻降低了很多風險。
二是以主體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手法,提高經濟新聞的可視性和感染力。近些年,“鉆石體新聞”成為了傳媒界最新的一種報道方式。它的特點是在報道開始是一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然后再從這些故事中去揭露出某種經濟現象,在報道的最后同樣以生活情景收尾,呼應開頭部分。這種報道方式是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結合,它從感性開始,引導受眾進行理性分析,最后以感性收場。經濟新聞以故事或者場景這些均為受眾所熟知的形式進行,使受眾自然而然的將生活與經濟聯系起來,既直觀又貼近受眾生活,賦予了經濟新聞濃厚的“人情味”。這種通過典型事實來沖擊受眾視覺和心理的新聞報道形式是我們應該借鑒和學習的,所以,記者過硬的業務素質僅是基礎,更多的是必須具備發現、調查和聯系、闡述的能力。
三是通過縱、橫交替,讓報道立體感、層次感更明顯。應具備將地域性經濟事件與大的系統背景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的能力,要善于從小事中發現大問題,挖掘隱藏在事件后深層次的課題,聯系百姓日常生活,從小角度切入,通過跟蹤報道、系列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多元化形式進行表態,讓經濟報道具有深度與廣度,增加立體感。任何經濟政策或者重大經濟事件出臺之后,我臺記者洞幽查微,觸類旁通,將眼光放在隱藏于事件之后的大背景,以及事件中體現的當前焦點或者熱點問題,包括群眾、專家對該事件的認識和點評,從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在尋常之中看到不尋常,通過某些事實報道,影響全局,使觀眾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
四是善于運用字幕、動畫、圖表、示意圖等多種電視特技手法,渲染熒屏氣氛,吸引受眾眼球。我臺播出的《穿越老嶺南北筑就發展通途集安五女峰隧道正式通車》這條電視新聞,就是電視特技手法運用的典范。據了解,沒建隧道前,主峰為840m的集安老嶺山脈,山道蜿蜒崎嶇,路況條件極差,成為制約集安經濟發展的天然屏障。此隧道正式通車后,可比過去到達集安的路程縮短11km,節省時間20min左右。這條新聞之所以成功,圖表和電視特技的功勞不容忽視,它對新聞畫面的巧妙處理成為亮點。當記者乘車親自體驗3min通過隧道,畫面當中就通過特技、圖表方式對隧道全長、凈寬、凈高、照明等基本概況進行直觀的數據展示,并與坡陡彎急事故多發的老道進行了動畫示意圖對比,直觀形象的信息化繁為簡,使觀眾僅從畫面上就一目了然,對歷時27個月打通的這一集安經濟振興的大動脈,通化市到集安市公路畫廊中的又一風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充分體現了經濟新聞的電視化處理優勢。
G2
A
1674-6708(2015)152-0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