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華+郭紅梅
摘要: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也進入“新常態”,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動高等學校分類發展已成為我國政府領導的共識。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應積極轉變發展觀念,進行全方位思考和謀劃,采用基于分類發展的重定位策略。文章以井岡山大學為例,提出了詳細的基于分類發展的重定位策略,即強化特色專業建設,試點轉型工學類和護理專業,壯大學術型專業,以及促進師范類專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地方本科高校;分類發展;重定位策略
一、背景
“新常態”是中央執政新理念的關鍵詞。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概括地說就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
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高校尤其是地方本院校同質化現象嚴重,培養出的人才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就業問題層出不窮。因此,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動高等教育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教育部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確定一批試點高校和專業(集群)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首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表示:教育部將多措并舉,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在高校專業設置、招生計劃、財政投入等方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地方高校傾斜。《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明確指出,2015年,教育部印發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啟動改革試點,有序引導部分有條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轉型發展。
袁貴仁部長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轉型是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也是這些學校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轉型的關鍵是明確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轉變辦學方式,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應積極調整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積極穩妥推進轉型工作。須要強調的是,高校轉型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從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
二、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針對轉型的理念導向
關于是否轉型成應用技術高校,地方本科高校領導決策層面出現諸多分歧。以井岡山大學為例,學校領導就是否申請轉型試點,也存在分歧。歸納起來,該校領導在轉型問題上存在以下4種取向:一是機會主義取向,即把轉型作為獲取外部資金的機會,而不進行實質性的轉型,這是一種典型的項目化管理工程思維;二是問題解決取向,即把轉型作為解決學校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機會,強調學校應充分利用好政府對學校轉型給予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三是保守主義取向,即抱住傳統學術理念和發展模式而拒絕向應用型轉型,擔心轉型會使學校的地位降低、身份降格;四是實用主義取向,認為轉型等同于職業技能訓練,即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要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與產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和零距離,強調的都是理論對解決現實生產生活問題的直接性和有用性,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活學活用、現用現學、立竿見影的實用主義。
三、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基于分類發展的重定位策略
在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領導應從學校的長遠發展出發,凝聚共識,進行發展重定位。地方本科高校務必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自身實際,審時度勢,自我剖析,務必弄清楚經過多年的發展,到底成了哪些“型”,哪些還不成“型”,到底須要轉哪些“型”,守哪些“型”,應該怎樣轉,怎樣守。只有弄清“守”與“轉”的對象和目標,才能理清思路,有目的、有步驟地推動學校轉型發展。
目前,國家關于引導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所確定的基本思路是“試點推動、示范引領”。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 (征求意見稿)》中,對試點范圍也作出了說明,即:省級政府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結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定位與意愿,確定具有代表性的試點高校。試點高校可以整體進入試點,也可以部分院系或專業集群進入試點(原則上不少于5個主要專業)。每所學校的基礎和面臨的具體困難千差萬別,轉型發展方式不能一刀切,應由學校自主選擇。教育主管部門選擇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地方高校,采用“部分專業”“部分院系”和“學校整體”三種轉型方式,先期試點,逐步推廣。
井岡山大學作為一所典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面對高等教育發展新常態下的新特征、新趨勢,應審視學校的發展現狀,必須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凝聚共識,在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根據井岡山大學曾建平校長在2015年全校領導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得知,今后一段時間,井岡山大學綜合改革的主題和方向是:“穩定規模、調整結構、轉變機制、分類發展、提升質量。”其中,分類發展就是要區分學科專業的特點和服務面向,找準各自的定位,推動不同類型學科專業發展升級。基于此,筆者建議井岡山大學可采用以下基于分類發展的發展重定位策略:
(一)強化特色專業建設,穩立校之魂
特色專業是地方高校的立校之魂,任何時候都應守住。不僅要守,還要不斷強化,打造為品牌。井岡山大學目前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分別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化學專業、生物科學專業(設有博士后流動站)、音樂學專業;7個省級特色專業,分別為旅游管理專業、思想政治專業、應用心理專業、體育教育專業、英語專業、物理學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井岡山大學在堅守和狠抓這些特色專業建設的同時,要牢牢把握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深入挖掘井岡山紅色資源,深入挖掘廬陵文化。紅色資源和廬陵文化是井岡山大學特色中的特色,是立校之魂。因此,井岡山大學應繼續堅持以井岡山精神辦學育人,要牢牢把握井岡山精神的內涵,大力傳承紅色基因,要繼續挖掘和運用獨特的區域文化資源,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彰顯特色,在精益求精、勤于思考中凝練特色,潛心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
(二)工學類和護理專業試點轉型,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
2014年,井岡山大學有78個本科專業,覆蓋8個學科大類,其中,工學大類(包括機械、電氣、電子信息、計算機、化工與制藥、土木、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和建筑類專業)學生占學生總數的24%,社會學科大類占17.1%、醫學大類占13.5%,是學校3個主要學科大類,但學生占總比15%的學科門類只有工學,工學類專業基本分布在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和建筑工程學院。工學類專業屬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新常態下,工學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也更受歡迎,護理專業也屬實踐性較強的專業。2014年,井岡山大學所有學科專業本科生的一次簽約率為85.834%,工學類本科專業的一次性簽約率為89.65%。護理專業本專科畢業生就業更理想,2014年,井岡山大學護理專業的一次性簽約率高達95.45%。此外, 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和建筑工程學院一直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訓。2014年,井岡山大學共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項,其中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各獲得2項,建筑工程學院1項,獲得資助經費額達20萬元,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5項,其中機電工程學院獲批3項、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獲批4項,建筑工程學院獲批3項,資助經費額達35萬元。這三個學院還重視建立人才培養實踐基地與科研平臺,在全校設立的14個市廳級重點人才培養實踐基地中,機電工程學院4個、電子信息工程學院3個、建筑工程學院1個。
通過以上數據表明,井岡山大學工學類專業和護理專業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就業方面也領先于該校的就業平均水平。因此,井岡山大學可以嘗試以工學類專業和護理專業作為專業集群進入先期試點轉型,申請專項轉型資金資助,著力打造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專業所在學院還可通過與行業對接、校企合作等方式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其實踐能力和操作水平,也可引進優秀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打造一支過硬的“雙師型隊伍”。
(三) 壯大學術型專業,倡導科教融合
近年來,井岡山大學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培養科研團隊,打造科研平臺。自2005年以來,該校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專項四大類國家級科研項目共129項,其中獲國家級科研項目數量前5名的學院分別是生命科學學院(29項)、數理學院(21項)、化學化工學院(14項)、醫學院(14項)、人文學院(10項);2014年,學校教師共發表學術論文800余篇,其中A類期刊53篇,被SCI收錄60篇、EI收錄12篇,出版學術專著14部,教材18部。發表論文數排名前五名的學院是數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人文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醫學院。可見,無論是在申請國家級科研項目還是發表論文方面,生命科學學院、數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醫學院、人文學院均名列前五。數據表明,在全校范圍內而言,這5個學院屬于科研驅動型學院,其所開設的專業均為學術型專業,這也是井岡山大學追趕研究性大學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之一。基于此,筆者建議井岡山大學在接下來的五年計劃中,應進一步壯大這些學院的科研隊伍,引進撥尖科研人才,進一步提升科研實力,尤其是要注重科研與教學的融合,引導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實踐當中,真正實現科教融合。
(四)促進師范類專業可持續發展,為當地中小學輸送合格師范人才
井岡山大學前身是吉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歷來是當地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搖籃”和“輸送基地”。自2007年升格為大學之后,學校向綜合性大學方向發展,而師范類專業一直是學校發展的重點之一。經查閱該校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井岡山大學目前在校本科生有16 341名,其中師范類3 338名,占比約20.4%,涵蓋政治、歷史、漢語言文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教育學、小學教育、音樂學、美術學、舞蹈學、體育教育,分布在該校的8個學院。此外,該校每年還有一部分非師范類專業的學生自己報名參加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畢業后參加省里教師統一招聘考試。這足以說明該校仍是中小學師資培養的主要陣地。
因此,井岡山大學應繼續加大力度,促進師范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應按照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改革的要求,推動學校強化教師教育特色,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加強與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的合作,支持學校加強教師職業訓練和實踐培養環節,以便為當地中小學輸送更多更好的人民教師。
四、結束語
在高等教育“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認識問題。應該充分認識到,不同類型的高校都可以發展成為重點高等學校,都可以成為國內省內知名的甚至國際國內有影響的學校,關鍵問題在于能不能找準自己的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國家大力倡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新形勢下,各地方本科院校均應積極轉變觀念,進行全方位思考和謀劃,既要摒棄傳統的保守主義取向和極端的實用主義取向,又要保持問題解決取向,采用基于分類發展的發展重定位策略。只有分類發展,才能把全校師生的智慧凝聚成發展的力量,努力開創學校有特色、學科有特點、教師有特技、學生有特長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杜玉波. 把握新常態下的高教發展[N].光明日報,2015-03-02 .
[2]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3]焦新. 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轉型 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研究報告》負責人答記者問[N].中國教育報,2013-12-31-02.
[4]教育部.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
[5]袁貴仁部長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502/183984.html.
[6]許爾忠.三個關系喚起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自覺[N].中國教育報,2014-11-17-10.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