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玲+劉佳
摘要:當前,各種數字化媒體不斷出現在兒童的生活中。由于具有“視聽融合”“智能友好”等特點,使得數字化媒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喜愛。然而,作為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兒童過早接觸和使用數字化媒體是否有助于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將會對兒童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基于此,文章選擇從兒童早期生長發育特點入手,并結合數字化媒體自身所具有的特點,來分析兒童過早接觸數字化媒體的適宜性問題。
關鍵詞:兒童;過早;接觸和使用;數字化媒體;適宜性
當前各種數字化媒體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由于數字化媒體結合了文字、圖片、圖像、聲音、語言、動畫等一切可以運用的符號形式和介質,使得兒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視聽美感和審美通感,并因此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喜愛。然而,兒童畢竟是有血肉的生命,它們的成長與發展需要我們給予更多關注,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兒童早期生長發育的特點,以及數字化媒體會在何種程度上為兒童早期發育帶來影響。如此,我們才能更加謹慎和有效地來幫助兒童成長。本文將從兒童的生命發育特點來展開思考,分析兒童過早接觸和使用數字化媒體這一問題。
一、兒童生命成長發育的基石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0到12歲這一時期稱為兒童期。0到3歲為嬰兒階段,這一階段是兒童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3歲到6或7歲是幼兒期(學前階段),這一階段同嬰兒階段一樣都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發展的關鍵時期。6歲到11或12歲則是小學階段,此時兒童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都表現出了平穩和均勻的特點。研究表明,0歲到6或7歲是兒童生命發展的最關鍵時期,它是繼胎兒期發育基礎上的生理和心理的繼續發育與發展。
(一)兒童發育的基石——感覺統合
體格和神經系統發育是兒童早期發育中的兩個重要部分。而大腦和脊髓等神經系統的發育更是關鍵,將統攝人的全部感覺、運動、思想和意志,決定著人的生活。神經系統在人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將各種感覺信息整合起來,形成知覺,以便大腦能及時有效地對身體內外刺激做出適當的行為動作反應,這一過程就是“感覺統合”。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日常生活中,人類的所有動作和行為都與神經系統感覺統合有關。
在感覺統合領域中,人類所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覺是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要得到健康發展,就必須讓兒童的前庭覺、觸覺和本體覺統合起來。這三個感覺通道統合是未來進入到高級的視覺和聽覺系統的學習基礎,并最終奠定人類學業學習基礎。
前庭覺是其他感覺系統的基礎,是未來擁有健康的身體姿勢、良好的平衡感和協調性,以及良好的喚醒狀態所必需的系統。它利用內耳的三對半規管及耳石來探測地心引力,并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向,保持身體平衡。前庭覺發育不足,會致使兒童注意力無法集中、多動不安或者害怕運動、重心不穩易摔倒、旋轉不會眩暈、分不清左右、方向感和平衡感不強等,有時候還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和表達能力差等現象。
本體覺(又稱運動覺)是來自于我們身體內部的肌肉、關節的感覺,是了解肢體的位置與運動的感覺。本體覺能夠使兒童的肌肉張力和力量得到最佳發展,從而使兒童良好地從事大肌肉運動和小肌肉運動,為未來兒童從事書寫、閱讀和參加體育運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體覺發育不足的孩子,會出現運動障礙,經常摔到,撞上東西,或者行動笨拙,對捉迷藏、系鞋帶、扣紐扣、用筷子等動作較為遲鈍。此外,本體失調的兒童也較容易走失,還伴隨有手工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差等現象。
觸覺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它決定著兒童未來的規劃能力以及完成運動的能力。如果兒童觸覺發育不足,他們就會表現為經常性觸摸東西或者對觸摸東西很反感,容易變得激動或者焦慮。此外還會出現不合群,愛去招惹別人,害怕陌生環境,有偏食或者挑食等現象,以及反應慢、動作遲鈍、缺乏自我意識、無法保護自己等特征。
(二)感覺統合良好發育的必要條件
感覺統合發育受到家族遺傳因素、胎兒期母體及生活方式,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感覺系統發育在胎兒期就已經開始,但是直到出生后,發育還遠沒有成熟。所以在兒童早期發育階段一直在努力協調自身的各種感覺系統。此時,感覺系統如果沒有接收到必要的刺激,就會出現系統功能失調。那么如何避免感覺統合失調呢?
1.前庭發育所需的必要刺激。前庭覺所需要的必要刺激就是運動。兒童在早期發育中通過運動可以靈活調節身體的重心,從而使身體不斷獲得穩定性和協調性,讓兒童的身體姿勢和手眼協調能力得到良好發育,這為長大后的書寫和閱讀能力奠定了基礎。如果缺乏足夠的運動或者運動不足,前庭覺就不能得到良好發育,進而引發我們上面提到的諸多問題。所以讓兒童多參加戶外運動、追逐嬉戲打鬧、跳躍、旋轉、攀爬物體等對前庭覺發育是非常必要的。
2.本體發育所需要的必要刺激。本體覺主要負責未來書寫、閱讀、體育運動等小肌肉運動。本體覺要得到充分的刺激,就讓兒童多從事一些“粗重”的活動,比如:推、拉、抬或者搬運重物等活動,這可以提高兒童肌腱和關節的抵抗性,刺激本體覺的良好發育。兒童體內的過剩能量需要及時耗散盡,而只有通過從事“粗重”型的運動,不斷刺激兒童的肌肉和肌腱關節部位,兒童的能量才能得到平衡,兒童才能靜下心來從事小肌肉運動。因此,久坐不動在兒童發育早期是非常不合適的做法。
3.觸覺發育所需要的必要刺激。父母如果與孩子有更多的互動、擁抱、相互依偎或者與家人或者伙伴一起嬉笑玩耍,那就是對觸覺最佳的刺激方式。安安靜靜、規規矩矩,獨自一人看圖畫書、讀電子讀物、收看電視節目,將非常不利于兒童早期發育。看似極其平常的肢體接觸或碰撞、親密的擁抱或互動,最終會讓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以及良好的學習規劃和運動執行能力。
因此,讓兒童在生命早期階段回歸到人最初的存在狀態,爬、跑、跳、玩耍、打鬧、相互擁抱、碰觸等,才是兒童健康發育和成長的必須條件。然而,當下兒童生活中無來由的多了一些非自然的存在物——數字化媒體,那么這些媒體會對兒童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二、數字化媒體特點及其對兒童影響
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在幼兒園,抑或是在學校,兒童總是生活在技術媒體包圍的環境中。我們不禁思考:過早接觸和使用數字化媒體是否會給兒童帶來“傷害”呢?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使用當下各類數字化媒體呢?
(一)數字化媒體的多重數字化讓兒童變得久坐不動
在筆者看來,數字化媒體的主要特點就是多重數字化。一是傳遞呈現內容的數字化,也就是媒體所最終要呈現的內容是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的,所有的信息最終都是以0,1二進制代碼存儲在數字化存儲設備中的。二是載體的數字化,也就是閱讀的載體、終端不是平面的紙張,而是帶屏幕顯示的電子設備,如PC電腦、PDA、MP3、MP4、筆記本電腦、手機、閱讀器等。這一層面是數字化媒體的一種實體表現。三是呈現形式的數字化,也就是數字化的閱讀內容通過數字化的載體呈現時,最終是表現為一定的圖形化、界面化的非實有性載體,如閱讀的內容會通過電子書、網絡小說、電子地圖、數碼照片、博客、網頁等軟體形式來呈現。
正是由于數字化媒體的多重數字化,讓兒童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經歷到與傳統紙質媒介完全不同的體驗。使用者的注意力不再僅僅聚焦在媒體所呈現的內容本身,而是會分配大部分注意力在閱讀的載體和呈現形式上。數字化媒體所展現的是一個立體綜合的多感官融合的媒介形式,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全身心投入,常常久坐不動,姿態僵硬,沉浸其中,以及難以自拔的上癮感。
(二)數字化媒體的多感官凝聚化剝奪了兒童的感官探索
數字化媒體最為稱贊之處是它為人類建構了一個視覺和聽覺相融合的多感官通道并聯的虛擬世界,這完全是一個光電幻化出來的效果,人類可以足不出戶領略整個世界。由于在同一時空中將全部的信息都呈現出來,所以人類不再需要旋動頸部、轉動頭部來尋找和觀察他們需要看到的世界。
信息技術強大的呈現力可以為兒童營造現實世界所沒有的事物和色彩,從而為兒童建構出一個人工設計的非自然環境和物象。同樣,數字化媒體中所呈現的聲音和音樂也不再全然是來自大自然,而是由人工合成而數字化的音響效果,人類聽覺系統很難感受到自然的聲音世界。雖然也有來自人類的聲音,可那是缺乏互動的真實環境中的機械的聲音。數字化所營造的各種音響效果,確實可以為人類聽覺帶來完美體驗,可是那種需要用心聆聽的來自大自然的寂靜聲音和充滿自然溫情的聲音話語,人類也很難再體會到了。而這些卻正是孕育人類生命與智慧、天性與靈性的最好源泉。
(三)數字化媒體的人工機械化剝奪了兒童與人的真正溝通
其實數字化媒體沒有什么新奇,它所呈現給我們的不過就是虛擬的自然世界,其實質不過就是一個“液晶二維屏幕+聲、畫、文字+一定的人機互動”。數字化媒體讓我們在一方天地中就可以領略到美麗的畫面、精美的動畫、清晰的文字、流暢的語言和飽滿的音樂。它滿足了我們人類跨越幾千年一直在努力奮斗苦苦尋求的目標。從此,我們不再需要那么辛苦勞累就可以獲得我們所希望的一切東西。這初衷或許是好的,可這樣做也剝奪了我們人類最后的一點希望,那就是我們失去了與自然天地之間、與人類天性之間所建立的聯系。
三、兒童過早使用數字化媒體的適宜性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兒童過早接觸和使用數字化媒體是不適宜的,至少在兒童成長發育0到6歲之間不適宜過多接觸和使用數字化媒體。此種說法或許有些不合時代發展,但是筆者認為對于兒童之事謹慎總比大意好些。
(一)兒童早期學習不是智力學習,而是學習能力的發展
人類學習最重要的并非僅僅是知識的學習,它還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需要人的生命早期發育中身體感官、神經系統和大腦之間的互動和協調。人體的視、聽、嗅、味、觸以及平衡感官等將接收的信息和刺激,通過中樞神經、分支神經以及末端神經系統將信息傳遞到大腦的各個相應的功能區(感覺學習)。大腦將這些信息整合,然后作出反應,再通過神經系統指揮身體感官發出相應的動作(運動學習)。這種感覺學習和運動學習在人的生命早期通過不斷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感覺統合,如果感覺統合在發育之初存在不足,那將會形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會讓今后的智力學習出現困難和障礙。而數字化媒體能夠提供給兒童的更多的是知識性的內容或者很新奇的人機交互模式,而不能提供給兒童生命早期發育所需要的必要的運動學習和感覺學習的統合。
(二)兒童生長發育尚未成熟,不適宜過早接觸使用數字化媒體
雖然在胎兒期的觸覺、前庭覺以及本體覺都已經開始逐步發育了,但是并沒有發育成熟。在兒童出生后的頭幾年,大腦和神經系統都還在持續發育和成熟之中。各個神經元與外界的聯系仍在建立過程中,許多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系統功能的建立,還需要在與適宜的環境接觸中逐步獲得。如果兒童在早期的生活中缺乏足夠的感覺刺激,將會直接影響感覺系統的功能。因為兒童的早期發育過程所需要的是先讓兒童的生命機體得到完善和成長,兒童感覺功能的良好發育以及運動協調能力的完好,是兒童未來開展學習和生活、完成人生所必需的物質和神經基礎。讓兒童過早接觸使用數字化媒體,會讓兒童陷入到一種長期久坐不動狀態中,讓兒童的注意力專注于媒體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兒童身體的運動學習,阻礙了兒童生命有機體的順序發育,這將會影響今后兒童的小肌肉運動能力,從而影響書寫、閱讀、以及學習專注能力等方面。
(三)兒童成長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結
兒童成長不僅是生理發育的過程,還是不斷的社會化過程。在兒童早期發育中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是更為重要的,這種關系的建立離不開來自親人的擁抱、充滿親昵的言語以及肢體接觸和愛撫。讓兒童過早接觸和使用數字化媒體會讓兒童暫時留給成人清閑的片刻,也會暫時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但卻會造成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觸覺、言語、動作和情感依戀關系的缺失,而這將會為兒童今后人生成長帶來無法彌補的缺失。近年來,抑郁癥、孤獨癥等患兒數量的提升不能不引起我們警覺。兒童從出生的第一刻起就已經在學習,兒童聽到人類的語言,獲得其意義,與人學會溝通就已經在學習。對于兒童來說,最早的情感學習來自于聽媽媽說話,在母親的溫柔愛撫中所伴隨著的那種看似無意義、支離破碎的呢喃細語,實則是滿懷母愛溫情的、最能代表人性的語言,這也是為兒童提供的最好的早期教育。
(四)兒童生長發育要按照自然天性來有序發育
當下,焦慮感和快節奏彌漫著我們的生活,對兒童成長寄予厚望的父母,盡可能為兒童提供最佳的教育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但是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人是稟天地之靈氣與運行法則化育而成,人同天地自然環境緊密相聯系。人乃天地自然之子,要能夠順應天地運行之法則,通達天地之間萬物之理來生息繁衍。兒童生命早期的發育是以自然的規律為原則來發育和發展的,每一個兒童都依循相同的基本進程而發育,同時根據個體差異有快慢而已。如果兒童與自然的生長發育規律進程偏離甚遠,那么日后就會出現諸多問題和麻煩。
當前是一個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信息化和數字化已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讓兒童完全遠離數字化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存在都是一體兩面的,數字化媒體自身具有其獨具特色的優勢,同時也隱含著一些隱患。而當前及未來的世界已經完全無法對其置若罔聞了,所以我們還是要積極地來迎接這種新事物,更好地利用這種新的閱讀和學習形式。
兒童0~7歲的階段,是生命發育的關鍵。我們關注數字化的同時,更要做到讓兒童按照人的自然天性來發展,讓他們的生命有機體得到最大程度的發育和舒展。讓兒童多一些時間與自然聯系,投入到自然的懷抱中,體驗自然世界。我們成人應該還給兒童一個自然的、充滿溫情的、滿懷親情和愛意的成長環境,這才是我們唯一能為兒童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克里斯. 羅文著,李銀玲譯.“被”虛擬化的兒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楊霞,葉蓉.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實用手冊[M].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
[4]王和平.特殊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松居直著,劉滌昭譯.幸福的種子[M].明天出版社,2007.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