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欣
摘要:隨著中俄兩國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日益頻繁,對俄語翻譯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是當前國內高校的俄語專業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就業市場的要求。要在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依托國外優秀的教學理論, 針對高等學校俄語專業翻譯教學現狀提出改進教學效果的方法,促使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改進翻譯教學。
關鍵詞:俄語翻譯教學;翻譯結果;翻譯過程
語言學的發展經歷了由靜態向動態轉變的發展歷程,語言的靜態研究和動態研究彼此獨立又相互補充。外語教學也呈現出由靜態教學向動態教學過渡這一相似趨勢,這一趨勢既是語言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外語教學是語言學研究的具體體現, 語言學研究的諸多理論成果要放到外語教學實踐中去檢驗。因此, 如同語言學的發展一樣,外語教學首先是對語言作靜態的教學, 然后才逐漸向動態教學過渡。”(郝興躍 2001:10)。我們認為,在俄語專業的翻譯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應該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翻譯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先進行旨在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基本知識的語言靜態教學,在此基礎上逐漸轉向旨在培養學生言語運用能力的動態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兼顧靜態和動態教學,不同教學階段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
翻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翻譯須要進行專門的翻譯訓練,翻譯教學的目的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翻譯人才為目的。“技能訓練包括粗略掌握、改進提高及鞏固和運用自如三個階段。根據技能訓練原則和方法, 不同階段訓練不同的內容, 這樣才會形成技能訓練的完整體系。” (劉和平, 2008: 37)根據翻譯教學內容的難度不同,可以把培養俄語專業學生翻譯技能的教學過程劃分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本科基礎階段,即大學一、二年級。在我國,大學俄語專業的絕大部分學習者都是俄語零起點的學生,俄語學習普遍是從大學開始的,本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幫助學習者完成知識的原始積累,屬于基本翻譯技能的學習和形成階段;第二階段為本科提高階段,即大學三、四年級。本階段學習者已具有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 但交際能力依然十分有限。此時的教學宗旨在于培養已經具備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生熟悉并掌握翻譯的基本技巧,以提高他們的翻譯能力;第三階段為翻譯碩士階段,即研究生階段,是翻譯技能的專業化和自動化的形成階段。本文涉及的是本科階段的翻譯教學原則和方法, 這個階段的教學是學生翻譯技能形成的啟蒙階段,合理教學方法的運用,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未來職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俄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現狀
《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是大學俄語專業教學的根本大綱,是大學俄語專業教學質量檢查的依據。《大綱》中并沒有對處在基礎階段的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具體要求。因此,在專業俄語課程設置中,一、二年級一般不開設專門的翻譯課程,基礎階段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往往融入到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有針對性的翻譯練習形式來完成翻譯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詞、詞組、短語、獨立句子或者小短文的中俄文互譯,翻譯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轉化能力。而在提高階段,《大綱》不僅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并且對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了要求。大綱中規定:第三學年末在俄譯漢方面,學生應該能翻譯各種題材的言語材料,難易程度與三年級俄語教材相當。翻譯速度為250~300詞/小時,譯文忠實原意,語言通順;第四學年末在俄譯漢方面,學生應該能翻譯一般性文學作品、政論文、科普資料及外事應用文。翻譯速度為250~300詞/小時。譯文忠實原意,語言通順,并且能體現各種語體的語言特征。在漢譯俄方面,學生應該能翻譯報刊上反映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淺顯文章。翻譯速度為150~200字/小時。譯文無重大語法和用詞錯誤,基本達意。在口譯方面,學生應該能勝任生活翻譯和一般性專業會談的翻譯工作,語言達意流暢。(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編 2012:11-12)在中國大部分高等學校的俄語專業中,基本都是第三學年才開設專門的翻譯課程,一般為每周2學時,主要采用傳統的“理論——舉例——結論”三段式教學法。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翻譯教學往往與基礎課教學混淆,在實踐過程中沒有有效的方法提高翻譯能力,而填鴨式的翻譯理論講解不能有效促進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我們認為,高等學校俄語專業學生翻譯技能的培養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翻譯教學體系。基礎階段翻譯教學應依托課本,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要目的,應該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應該聯合使用以“翻譯結果”為主導的多種教學方法;提高階段的翻譯教學,主要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完成真實翻譯任務為目的,學生在翻譯教學中應該成為主要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只起到引導作用,可以聯合使用以“翻譯過程”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方法。
二、以“翻譯結果”為主導的基礎階段的翻譯教學
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翻譯理論欠缺,翻譯能力有限,不開設專門的翻譯課程,基本翻譯能力的培養只能依托于其他課型的翻譯練習。因此,基礎階段的翻譯教學一般采用針對“翻譯結果”的“批評法”。批評法最先由劉全福提出,它是讓學生在完成指定的翻譯練習后對譯文進行自我或相互間的評價和修改,以培養靈活的應變、創造及鑒賞能力。(劉全福 2001:371)此階段的翻譯練習由于受制于其他課型內容以及學生翻譯認知能力的制約,無法實現翻譯策略的系統化訓練,為了提高教學效度,本階段批評法的運用主體應該以教師為主,教師主要是對翻譯結果進行點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把基本的翻譯技巧和理論的講解融入批評過程中,為提高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批評的重點區別與基礎課的教學,不應該是語法、拼寫和邏輯錯誤, 而應該是翻譯技巧的運用;2.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翻譯理論的難度選擇,批評錯誤要有針對性和選擇性,應力圖做到重點突出,教學目的明確,由易到難,由簡到繁;3.在批評誤譯之前,應該首先充分肯定學生譯文的成功之處,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批評法”的運用過程中還可以使用“比較法”,即把學生的譯文和教師提供的參考譯文進行比較評析,在比較中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利用適當的翻譯理論和技巧提高翻譯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翻譯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此外,為了促進學生的反思性學習,翻譯教學中還可以利用課程檔案教學法,即要求學生記錄并整理教師修改譯文的過程,這種方法可以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后自主學習的有效接應,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三、以“翻譯過程”為主導的提高階段的翻譯教學
在翻譯教學的提高階段,隨著專門翻譯課程的開設,翻譯理論的講解由過去的零散化轉向系統化。翻譯理論的講解要放在教師的講評中, 要超越傳統的“理論——舉例——結論”三段式教學法,克服教學方式的抽象、枯燥,教師要把學生出現的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運用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提高理論,從而為提高翻譯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提高階段的翻譯教學中“批評法”依然可以是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只不過是教師需要更注重“翻譯過程”的展開,引導學生呈現翻譯過程,解釋運用翻譯理論解決翻譯難點的過程。在批評過程中,批評主體可以不拘泥于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對翻譯結果進行自我批評或者相互間的評價和修改。由于有獨立的翻譯課型設置,本階段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適應的翻譯材料,讓學生在翻譯實踐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具體的翻譯過程提高自己的運用翻譯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和學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分析語言材料的語言特點,修正拼寫和語法錯誤,初步完成對譯文的修改;針對譯文中有爭議之處,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再現翻譯過程,論證翻譯結果的理據性,在此基礎上確定翻譯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批評的目的不是確定最后的翻譯結果,而是修改的過程,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靈活掌握翻譯理論,而且可以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在提高階段“比較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此階段對比的不僅僅是學生間不同譯文的對比,學生譯文與教師參考譯文之間的對比,更重要是的對翻譯過程的對比,在比較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用翻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的能力。此外,為了促進學生的反思性學習,翻譯教學中提倡利用課程檔案教學法鞏固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連貫過程,我們在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 還應該依托優秀的教學理論不斷完善教學過程, 探索出適合中國高等學校俄語專業學生的有效的翻譯教學方法,培養出適合我國社會發展和實際需要的俄語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編 .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郝興躍.外語教學法的動態發展研究 [J].外語界, 2001,(2).
[3]劉和平.對口譯教學統一綱要的理論思考[J].中國翻譯,2002,(3).
[4]劉全福. “批評法”在翻譯課教學中的運用[A].劉宗和, 楊曉榮,王喜六.論翻譯教學[C].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