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蘭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對話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062-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對話教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領域人們關注的熱點。“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等字眼幾乎隨處可見。這愈來愈熱的“對話”趨勢,引起了筆者的思考:語文教師應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對話,培養學生課堂對話的意識呢?筆者認為,一要明確對話的態度,二要遵循對話的規則,三要儲備豐富的知識。
一、明確對話的態度
在對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直接影響對話的結果。要想使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有成效,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敞開心扉,端正態度,與文本進行心靈的溝通,把握作者要向讀者傳遞的信息。只有明確良好的對話態度,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才能走向深入。
例如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海燕》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對暴風雨來臨前幾個場景的描述,用象征手法塑造了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勇敢無畏的形象,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去迎接偉大的戰斗。對于這樣的課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既不要單純地以文本為中心,也不要單純地以讀者為中心,因為如果“唯書至上”,學生就容易把對話與文本復制等同起來,而這顯然不是對話;如果學生只是“唯我獨尊”,在對話時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到閱讀中,這也談不上是有效的對話。因此,在教學《海燕》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對話態度,讓學生用心傾聽文本的聲音,主動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分析海燕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形象的共同點,深刻領會文章的寓意。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如果學生不能用心傾聽文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對話,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潛心閱讀,不僅讀出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聽到”隱藏在文字背后的聲音,這樣才能使“對話型”課堂從簡單走向深刻。
二、遵循對話的規則
在教學中,學生可以與教師、其他同學展開積極、自由的對話,但是,這種對話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在遵循對話規則的基礎上展開的自由對話。只有合乎一定規則的對話才是有效的。
對話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例如,在談到武松打虎的時候,有讀者說武松不愛保護動物,由此質疑《水滸傳》,這樣的對話顯然沒有考慮到時代的特點。每個文本都具有歷史性,當我們以現實的觀點閱讀它時,不能無視那個時代的特征,一廂情愿地按現代社會的規則予以解讀,以致理解偏頗。再如,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背影》這篇課文時,當讀到父親穿過鐵道為“我”買來橘子的時候,有學生提出:“父親這樣做不是違反交通規則嗎?”這名學生在對話時,顯然沒有想到交通規則是具有時代性與地域背景的,應該在理解故事歷史性的前提下,將解讀的重點放在人物情感上,感受“我”與父親間的親情。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尊重文本的整體性,忽視了整體,學生就有可能以偏概全,不能完整地領會文章的含義。
在教學中,需要遵守的對話規則是多樣的,如時代特征、政治特點、環境因素等。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一定的規則內自由對話,以避免學生不遵循規則,天馬行空,任意發揮。
三、儲備豐富的知識
對話的前提是理解,學生只有對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對話時才能一語中的。那么,如何讓學生獲得深刻的理解呢?這就要需要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儲備豐厚的知識。儲備豐厚的知識是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的保證。
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中有這樣的描寫:“……往后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這里對于范進中舉喜極而瘋的描寫十分形象逼真,然而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他們卻很難理解范進的這種行為。而如果學生對于科舉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對于“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以及范進的發瘋也就不難理解了。由此可見,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存量既是理解的開始,又可以促進閱讀中對話的有效生成。
在上述課例中,如果學生對科舉制度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那么,在對話中會表現得胸有成竹,滔滔不絕,反之,則會產生一種無從對話的感覺。可見,儲備知識是促進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必要手段之一。
總之,在對話型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對話態度,遵循對話的基本原則,并且注重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唯有如此,才能使對話教學真正富有成效。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