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艷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癥肺炎的臨床特征及死亡危險因素。方法 160例重癥肺炎患者, 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對重癥肺炎死亡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 長期過度勞累、口服免疫抑制劑或激素治療的、未及時就診、艾滋后感染是造成年齡<60歲重癥肺炎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高齡、器官受累過多、營養支持治療不恰當、護理欠佳, 是造成年齡≥60歲重癥肺炎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結論 重癥肺炎患者死亡風險較大, 當加強防范。
【關鍵詞】 重癥肺炎;臨床特征;死亡危險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52
重癥肺炎發病機制復雜, 臨床治療十分棘手。為了明確重癥肺炎的臨床特征與死亡高危因素,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重癥肺炎患者160例的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住的160例重癥肺炎患者, 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國胸科學會提出的重癥肺炎診斷標準[1]。納入標準:年齡為>18歲的符合重癥肺炎診斷標準的患者。
1. 2 方法 回顧分析160例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 詳細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住院時間、一般情況、合并基礎疾病與器官受累狀況、生命體征、營養支持治療及感染指標, 親屬配合護理情況等。
患者中, 有腦卒中后遺癥60例;高血壓病80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惡性腫瘤病史19例;間質性肺疾病10例;長期服免疫抑制劑或激素治療9例;慢性腎功能不全6例;矽肺5例;艾滋病病毒呈陽性2例。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對相關數據行單因素分析后, 再對相關預后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一般特征 咳嗽152例, 占95.00%;氣喘131例, 占81.88%;發熱80例, 占50.00%;納差50例, 占31.25%;腹痛21例, 占13.13%;胸痛16例, 占10.00%。患者平均年齡(68.6±12.2)歲。死亡30例(<60歲10例, ≥60歲20例), 病死率18.75%。
2. 2 死亡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①性別。在160例患者中, 男126例, 死亡23例(18.25%);女34例, 死亡7例, 占20.59%, 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4, P=0.68>0.05)。②器官受累多。器官受累數為1~2個的有143例, 其中死亡23例, 占16.08%;器官受累數為3個以上的有17例, 其中死亡7例, 占41.18%,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3, P=0.031<0.05)。③營養支持。接受充分營養支持的有96例, 其中死亡14例, 占14.58%;營養支持不充分的有64例, 其中死亡16例, 占25.00%,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5, P=0.042<0.05)。④艾滋后感染。2例艾滋后感染, 死亡率100.00%;148例未感染艾滋, 死亡率19.72%(28/142),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82, P=0.002<0.05)。⑤長期過度勞累。有30例長期過度勞累, 其中死亡15例, 占50.00%;剩余130例無長期過度勞累情況, 其中死亡15例, 占11.54%,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3, χ2=10.25)。⑥長期服免疫抑制劑或激素治療。9例長期服免疫抑制劑或激素治療, 其中死亡8例, 占88.89%;151例無免疫系統疾病, 其中死亡22例, 占14.57%,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31, P=0.023<0.05)。⑦就診情況。及時就診的有104例, 其中死亡6例, 占5.77%;未及時就診的56例中死亡24例, 占42.86%,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21, P=0.013<0.05)。⑧護理欠佳。親屬能良好配合護理患者(包括翻身, 拍背, 正確鼻飼, 注意體位等情況)的有120例, 死亡12例, 占10.00%;親屬不能良好配合護理患者的有40例, 死亡18例, 占45.00%,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3, P=0.021<0.05 )。單因素分析顯示, 與重癥肺炎死亡相關危險因素:器官受累過多、營養支持不恰當, 護理欠佳等。
2. 3 死亡危險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將10例年齡<60歲的重癥肺炎死亡患者分為非老年組, 將20例年齡≥60歲的重癥肺炎死亡患者分為老年組。分別對其相關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非老年組死亡危險因素:長期過度勞累(回歸系數=1.562, 標準誤差=0.401, OR=3.813, P=0.015<0.05);長期服免疫制劑或激素(回歸系數=1.341, 標準誤差=0.372, OR=3.763, P=0.013<0.05);未及時就診(回歸系數=1.782, 標準誤差=0.453, OR=5.915, P=0.001<0.05);艾滋后感染(回歸系數=1.025, 標準誤差=0.428, OR=3.036, P=0.020<0.05)。老年組死亡危險因素:高齡(回歸系數=2.135, 標準誤差=0.553, OR=6.855, P=0.001<0.05);器官受累多(回歸系數=1.703, 標準誤差=0.511, OR=4.125, P=0.011<0.05);營養支持不充分(回歸系數=1.334, 標準誤差=0.422, OR=3.861, P=0.030<0.05);護理欠佳(回歸系數=1.501, 標準誤差=0.472, OR=3.941, P=0.024<0.05)。
3 討論
在本研究中, 患者平均年齡(68.6±12.2)歲, ≥60歲患者占據91.25%(146/160), <60歲占據8.75%(14/160);死亡30例(<60歲10例, ≥60歲20例), 病死率18.75%;患者臨床多有咳嗽、氣喘及納差、胸悶、腹痛、發熱等癥狀表現, 尤其是咳嗽、氣喘發生率較高。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發現有8個獨立危險因素, 而性別與是否應用機械通氣并不能夠對重癥肺炎患者構成死亡威脅。
為了比較不同年齡組的相關風險因素, 本研究以60歲為分界嶺, 將死亡患者分為老年組(年齡≥60歲)與非老年組(年齡<60歲)。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 ≥60歲重癥肺炎患者的死亡高危因素有高齡、器官受累多、營養支持不充分, 護理欠佳。高齡是誘發重癥肺炎患者死亡的關鍵因素之一。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弱, 多伴有腦卒中、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并發癥, 重癥肺炎患病率高。大部分老年患者受累器官數為>3個, 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風險。由于胃腸功能紊亂, 機體營養需求量與供給量常會出現矛盾, 老年患者的高代謝狀態無法得到改善, 病情急劇惡化。年齡≥60歲的患者, 發病原因主要為腦血管病后遺癥, 護理差等, 而原來有糖尿病的患者則預后更差。這些都是導致老年重癥肺炎患者具有高死亡風險的主要原因。另外, 本研究還發現, 年齡<60歲的重癥肺炎患者死亡率約70%, 其中高危因素包括:長期勞累、長期酗酒、不及時去就診, 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艾滋后感染等。而這些因素的出現多與非老年患者飲食生活不規律、治療意識不強、藥物應用不合理等有關。
綜上所述, 重癥肺炎患者死亡風險較大, 應當明確其死亡高危因素, 加強防范。
參考文獻
[1] 姚瑜.美國傳染病學會/2007年修訂版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指南執行概要.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 2008, 29(2):80-90.
[收稿日期: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