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美玉

【摘要】 目的 探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發病原因及有效的護理干預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184例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88例)和對照組(96例)。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治療效果有顯著影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護理干預; 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166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簡稱躁郁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障礙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精神病, 又名情感性精神病。臨床特征為躁狂相和抑郁相循環發作。躁狂相以情緒高漲、夸大、易激惹為主, 伴有精神運動性興奮、自我評價過高。抑郁相以情緒低落、喪失興趣和樂趣為主, 伴有精神運動性激越或遲滯、自我評價過低、食欲減退和失眠等癥狀[1]。此病具有緩解和復發傾向, 間歇期精神運動可以完全正常。作者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構成比及患者例數、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探討護理干預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起到作用及對該病患者康復情況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住院的184例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 均符合中國精神病分類與診斷標準。其中男102例, 年齡20~35歲;女82例, 年齡18~35歲。隨機分為觀察組(88例)和對照組(96例)。觀察組男48例, 女40例;對照組男52例, 女4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根據報道,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發病前約半數有精神因素, 再加上新入院對周圍一切均感到陌生, 就更造成患者的情緒不穩定, 因此, 護士要以和藹的語言和耐心的態度與患者溝通, 找出影響患者情緒的問題, 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 來減輕患者的焦慮心情, 對躁狂患者要態度和藹、耐心與其溝通時要講究技巧, 千萬不能刺激患者, 護理人員可利用躁狂患者的特點如繪畫、寫字、工療等, 轉移其注意力;抑郁患者常喪失自信, 并過分估計疾病的嚴重性, 護士要以滿懷信心的態度進行講解, 給予支持、鼓勵患者對生活環境中的一些困難采取相應措施, 尤其在關鍵性困難問題上有所突破效果會更好, 鼓勵患者傾訴內心郁結的情緒, 幫助他們重新認識和協調與環境的關系, 對抑郁患者給予支持干預能長期地減輕患者的抑郁癥狀, 提高其心理、社會方面的生活質量, 改善應對方式。
1. 3 療效評定標準 明顯好轉:情感趨于穩定, 思維逐漸恢復正常, 感知覺障礙減輕;好轉:高漲或低落的情緒有所緩解, 失眠有所改善, 躁狂患者話多啰嗦, 抑郁患者自卑自罪感減輕;無效:情感高漲或低落, 食欲減退, 失眠, 躁狂患者易激惹, 抑郁患者有自殺觀念和行為。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呈逐年上升趨勢, 而且患者大多為青壯年, 躁狂病的興奮躁動, 抑郁患者的悲觀絕望和自傷、自殺行為, 對家庭和社會都有較大影響, 本病發病原因較復雜, 家族史因素、精神因素、產褥、傳染病等軀體因素均可能作為發病條件, 即遺傳、生化、心理、社會因素均是本病的促發因素。這些因素錯綜復雜、相互交織, 但并不妨礙采取有效治療和護理措施。
護理干預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方法, 是基于一定科學理論, 在護理診斷的指導下, 按事先預訂的干預方法從事一系列護理活動, 是護士為促進患者康復而采取的各種護理措施, 其是以臨床判斷能力和豐富的醫學知識為基礎的[2]。護士在根據護理診斷的特點, 患者功能康復的潛力和護士本身的能力確定護理干預措施, 患者健康問題的排序決定干預的類型。干預措施幫助患者達到預訂的目標, 促進、保持或恢復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創建康復治療環境, 執行康復護理技術, 家庭患者教育、心理支持, 將患者介紹給其他康復成員, 處方藥的應用及管理, 出院隨訪等, 例如可以用講座、討論和示范的方式, 提高患者自我認識和對疾病性質的認識, 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也可以組織同一性質疾病的患者, 通過互相交流、互相激勵、現身說法等方法, 促進康復的進程。
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不僅要求護士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 還要求護士作出正確的引導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要給患者分析探討有關疾病的實際問題, 指導患者與疾病做斗爭的方法和措施, 培植患者積極情緒和信心。本研究發現通過對患者進行認知、心理、行為等護理干預, 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 從而調動了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 幫助患者走出了心理誤區, 提高了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 從而減少了患者的精神及軀體癥狀, 提高了治愈率, 減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數。通過護理干預及時地糾正了患者對疾病的偏見, 并誘導患者找出疾病發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 明確指出了患者的人格缺陷及心理因素, 使患者有目的的去克服不足, 面對問題能從容應對, 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達到了軀體和心理全面康復的目的。此外, 對出院的患者及家屬要作好有關健康知識教育, 指導患者正確對待和處理生活、家庭關系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難, 及時處理康復中可能出現的不正確思維和身體上的不適感, 提高患者堅持服藥的自覺性, 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掌握服藥時間及次數等防止復發[3]。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以及護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護理服務已開始注重人本觀和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 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分析, 正確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 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丁德正. 論先天稟賦性體質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2):81-83.
[2] 陳杰.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中醫辨證治療探析.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1993(2):28-29.
[3] 李海濤.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臨床表現養護鑒定.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14(5):736-737.
[收稿日期: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