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汶
【關鍵詞】 語文教學;個性閱讀;目標;層級;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101—01
一、閱讀目標層級化,提高閱讀參與度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水平,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這樣既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又能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課課有所得。對上課經常睡覺,喪失學習興趣的學生,教師首要的任務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事干,能參與到教師的課堂,那么就不能給他們過高的目標,讓他們感覺到聽天書,教師要設置一些讓他們感到稍一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讓他們有成就感,當然,教師還要對他們進行鼓勵;對于閱讀能力較好,課堂參與度較高的學生,教師要給他們設置一些較高的教學目標,提高他們的能力,所以在課堂上可以設置一些較有難度的問題,或者在安排閱讀內容時可以給他們制定一些較高的目標。比如在學習詩歌時,對那些語文知識積累比較薄弱的學生,鼓勵他們背會寫會就行了,而對閱讀能力較好的學生,引導他們對文章進行賞析,并寫出賞析性文章。
二、閱讀問題開放化,實現閱讀多角度
? 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每個學生又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在閱讀問題的設置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話可說,并且要自圓其說。比如:在教學《琵琶行》時,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琵琶女值得同情嗎?學生們各抒己見,討論得很熱烈,有些同學認為,琵琶女值得同情,理由是今非昔比,生活落差太大;有些同學認為,她不值得同情,她一直沒看清楚自己戲子的身份,把是否贏得男人的歡心作為衡量自己幸福與否的標準。在教學《師說》時,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師說》的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人說,《師說》的中心論點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你怎么看,請說明你的理由。學生們據理力爭,都能結合文本闡釋自己的觀點,并且都能自圓其說。同樣這篇文章,還可以設置韓愈的觀點在唐代和當今社會有什么不同的教育意義等比較性問題,讓學生多角度理解。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的創設,是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催化劑,在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從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出發,對閱讀的作品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三、閱讀表達自由化,促使文本深理解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暢所欲言,對于有爭議的問題,教師不必急于下結論,讓學生們之間形成一種學業意見上的爭論,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們總會查找各種資料或者對問題深入思考,以便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語文是人學,課堂是舞臺,只有每一個鮮活的個體充分施展才華的課堂,才能稱為成功的課堂。比如在教學《祝福》時,對祥林嫂有沒有反抗精神的問題,學生們之間爭論很大;對于祥林嫂的生命中到底有沒有春天的問題,學生不但能結合文本,還能超越文本,聯系到祥林嫂的精神生活來回答,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理解。教師調動學生自己的感受去閱讀體驗,多次與文本交流,并通過自我對話,理解祥林嫂的現實處境。讓學生充分閱讀是理解文本的必要過程,對個性閱讀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閱讀氛圍平等化,保證閱讀話語權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用心去營造平等的對話氛圍,與學生進行和諧的精神溝通,讓學生感受到氣氛的寬松與友好,讓每一個個體感受到尊重,從而激發起他們主人翁的意識,教師要改變師者高高在上的狀況,為人師,更為人“友”,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溫柔的微笑,一次專注投入的聆聽,都能給學生莫大的鼓勵,能消除學生的緊張的心理,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感覺到溫暖,才能更好地參與到課堂,進而才能更積極地進行思考。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主持課堂,消除學生的緊張戒備心理,讓他們在課堂上發揮得更好,以便引起積極的情感反應,從而提高個性化閱讀的效果。只有教師遵循民主平等的交流原則,使閱讀課堂形成一種良性友好的互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形成個性化的閱讀。
五、閱讀評價多樣化,激發閱讀興趣感
評價是教師通過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程度,來掌握自己教學策略正確與否的一種方式,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的評價可以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素質的評價。對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比如:對說明文,只要學生體會出了說明文的特征就行了;對小說,學生能掌握小說的要素并能夠分析出小說主題就行;但對于詩詞,學生不但要體會景,更要感悟到情。對同一文體,對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評價也要有所不同。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