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
【關鍵詞】 小學;美術教學;細節;關注;預設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114—01
教學細節,是教學中一些不易察覺的細末之處、關鍵之點。作為一名美術老師,在美術教學中,應如何以強烈的細節意識打造精彩課堂,提高美術教學實效呢?在這里筆者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預設細節,折射課堂人文色彩
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們可以創設某種情景,預設某個教學細節,充分的預設能使教師游刃有余地在課堂上“順學而導”,導出精彩。
在細節的設計上,作為教師,應深刻理解與把握教材內容及蘊含的情感,熟悉學生和環境,從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的細微處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例如,在“小樹快快長”一課中,我先讓學生想象:假如我們生活的世界沒有樹會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們經過回憶、聯想后回答:沒有樹,小鳥就沒有家了,我們呼吸的空氣就不新鮮了,良田就會變成沙漠。使學生愛護環境、美化家園的美好情感得以升華。我再出示兩組畫:一幅是生機盎然的畫面,一幅是荒漠沙田的畫面,要求學生自主交流怎樣才能給小鳥一個家。然后,組織學生做游戲——“綠色家園”。孩子們的想象力與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畫出的小樹有的手拉手,有的排著整齊的隊伍立在高樓林立間或高速公路兩旁,看上去都很美。這樣引導學生對生活環境進行觀察、聆聽和反思,感受生活和周圍環境中體現的節奏、秩序、結構等與美術表現相關的要素,培養了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使他們更全面、更深刻地領略藝術、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增強了他們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并培養了他們的良好品德。讓學生學會了關心別人,關心生存的環境,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
因此,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預想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及應怎樣診斷、引導、矯正和評價。
二、捕捉細節,營造課堂和諧之美
課堂教學既是知識與技術能力相互交替、滲透與融合的過程,也是精神與生命共同發展、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時閃爍跳躍著一個個鮮活的細節。在課堂上,教師不應該也不能夠忽視這樣的細節,應養成關注細節的習慣,用發展的眼光、激勵的神情呵護學生別樣的思維,用誠摯的熱情、真切的態度關注每一顆稚嫩的心靈。
如,我在上二年級“加一加變一變”這一課時,先出示了一個可樂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像什么,并讓學生想象如果再加上什么它將會更加生動。本以為這類問題誰都能回答,沒想到一位女生也許因為緊張,一時答不上,只得垂頭喪氣坐下。她臉上的表情被我看在眼里,在接下來添畫的環節,我又請這位女生當眾試畫,并微笑著鼓勵她說:“還請你來試一試,老師相信你的想象一定會與眾不同。”這一次,女生羞愧的表情變成了洋洋得意的神態,因為她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同學們的稱贊,也收獲了美術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我想,在教學過程中,對細節敏銳的發現,常常能成為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能成為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并成為教學中新的亮點。關注細節,把握細節,讓我們的每一堂課變得更和諧!
三、反思細節,讓精彩課堂繼續生輝
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突然狀況打亂我們預設的教學計劃,但通過這些生成的教學行為更加能閃現出教師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學會及時捕捉這些靈感的火花,將它記錄下來,作為課后反思的第一手材料,指導自己今后的教學;還要及時思考學生在課堂上顯性的、隱性的表現,反觀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得與失,才能避免重蹈覆轍,促使教學精益求精。
例如,我在第一次上“紙品樂陶陶”一課時,大膽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一些補充。給學生們分好組,準備了大量的道具,有塑料桌布、皺紋紙、包裝紙、彩帶、大頭針、透明膠等工具材料,還為自己設計并穿戴了展示的服裝。這堂課氣氛非常熱鬧,學生也很有興趣。但他們設計出來的服裝并不理想,能看出學生對色彩的搭配、各種圖案的裝飾根本沒弄明白。課后我把這個教學細節認真回憶了一遍,找出了失敗的原因:表面上我改變了“傳授者”的身份,大膽放手讓學生全面參與;而實際上,我的主導地位幾乎被忽略,也沒圍繞本課的重點來組織教學。在后來的教學中,我及時調整了教學策略,將色彩與圖案知識的學習放到重點上,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學細節是教學的閃光點,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是教學重難點的破解點。因此,教師應學會關注細節,讓美術課堂開出更亮麗更絢爛的花朵。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