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凱
中國在2012年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十年規劃》),《十年規劃》提出了分兩步走來推進中國的教育信息化:第一步是在2015年達到第一階段的目標,實現ICT的深化應用;第二步是從2015年到2020年,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從而改變教育。
一、什么是“三通兩平臺”
2015年是第一階段的最后一年,近期工作的重點任務是“三通兩平臺”建設。什么是“三通”?“三通”就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叭ā睂嵸|性的含義是將物理空間、資源空間和社交空間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學習環境。在這個學習環境中,我們能夠共享優質資源。
具體而言,在“寬帶網絡校校通”中,寬帶連接要達到100兆。通過互聯網與家庭、政府、其他學校、企業、圖書館、博物館形成互聯。目前全國已經有74%的學校連到網絡上來。據最新的統計,我們已經達到了百名學生中有大概超過10臺的終端設備和接入設備。
“優質資源班班通”就是讓每一節課堂能夠通過互聯網連接到公共資源平臺——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要為每一個班級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教師能夠利用這些教育資源開展常態化的教學活動,這個資源的連接是雙向的,而不是僅僅把外面的資源連接到課堂上。我們還可以把課堂生成的資源推送到網絡上,讓大家共享。教育部開展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在僅僅四個月的時間就有166萬名教師將生成的資源推送到網絡上。
“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就是通過網絡將學習活動中的各種角色(家庭、教師、管理者等)以學生為中心進行互聯,連接的媒介就是學習空間。目前已經有約3700萬名學生建立了自己的實名制學習空間,當然,我們現在有2.3億學生,離大家都建立學習空間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已經有360萬名教師建立了自己的教學空間,當然與我們1500萬的教師規模比,僅占1/5,今后我們還要繼續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工作。
二、通過“學習空間人人通”
來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今天我給大家匯報的重點內容,也是今后的重點工作內容,就是通過“學習空間人人通”來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怎么來構建學習空間?我們要考慮到不同的用戶,如學生、教師、管理者還有家庭,他們通過政府或者企業搭建的公共服務平臺,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學習要素中選擇各自的資源、工具、服務、功能和教學活動去進行配置,構建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空間。
這種構建是模塊化、個性化、自動化,并且是自動生成的。那么如何運用這樣的學習空間?我們將學習空間分為三類:第一,學生的學習空間;第二,教師的學習空間;第三,家長的空間。在學習中,學生空間與學生空間的互通,就是我們說的P2P—對等途徑學習;教師與教師的互通,就形成我們所說的聯合教研,教師可以共享他們的教學經驗;家長與家長互通,形成家長社區共享信息。學生的學習空間跟教師的學習空間相聯,就可以共享教師的資源,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就是我們說的教學。如果家長與教師相聯,就是“家校通”。如果家長跟學生相聯,就是親子教育。不同的連接構成不同的學習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共同體。
怎樣建設這樣的學習空間?教育部提出了政府主導,制定標準和政策;企業搭平臺;學校使用和購買服務的機制以此推動學習空間的應用。學習空間可以用于教學過程中,可以用于資源共享,也可以通過個性化學習空間來進行管理和服務。應用模式包括:在課堂方面,教師將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放在教學空間,學生就可以共享;學生將課堂筆記放到個人空間中,就可以在課外利用;我們還可以通過學習空間來寫作業、分享假期旅游經歷等。
最后講一些成功的應用案例。
第一個是我們在K-12教育階段已經構建了由政府主導,企業搭建的學習空間、公共資源平臺,通過空間來進行資源共享。比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直接相連的就有9000多所學校、24萬名家長、23萬名教師,有123萬名學生在上面建立了自己的空間進行資源的共享。
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學習空間在湖南長沙職業教育中的應用,自2010年上線以來,以翻倍的速率,連接了3000多個學校和機構。實名制的學生和教師的空間數量已經達到了267萬,家長的空間數量也達到了210萬。
通過“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來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是下一個五年計劃要深入推動的主要任務。在2015年,“寬帶網絡校校通”和“優質資源班班通”將會達到預定的目標,也就是95%以上的學校會實現?!熬W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和通過“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來進行資源共享將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本刊根據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現場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標題系本刊所加)
編輯 吳婷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