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健


2015年春季,在學校教務部門和在線辦等機構的支持幫助下,我得以將已經講授三年的《新聞攝影》實體課程移植到了大規模在線教育平臺MOOC上。開課后,選課學員最多超過了18000人。由于這門課程的內容特點,通過網絡方式學習攝影的用戶不僅僅是相關院校和專業的大學生,而且還包括了已經工作的各個領域和行業的朋友。高質量的智能手機和數碼相機的普及也讓這門課程有了獨特的技藝普及的價值。
制作《新聞攝影》的慕課課程的第一步是選擇合適的視頻制作團隊。和商業廣告、影視作品相比,大規模在線課程的制作難度較低,所需要的設備種類和后期技術也并不復雜。因此,在選擇制作團隊的時候,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制作團隊對于課程內容的熟悉和興趣,以及是否具備較為優化的工作流程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最終,本人選擇了“辛迪加”這樣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業公司,他們自身在年齡、興趣和收入等方面與大規模在線課程的受眾有諸多的重合特征,不僅能夠在制作方面完成基本要求,而且還可以在具體講授細節的設置以及課程的互動性營造等方面提供創意資源。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決策是錄制場地的選擇、設計與布置。當今綠屏摳像和虛擬演播室技術日益成熟和廉價,很多在線課程都選擇了虛擬演播室作為基本的錄制標準,并通過背景的置換和二維三維動畫等方式將課程的相關資料融入講解的過程中。但是,對于技術要求并不太高的課程錄制來說,出于成本控制的考慮,很多制作團隊其實較少或者干脆不聘請專業的動畫與設計人員,而依靠剪輯師來完成相關的工作;這種情況下,虛擬演播室的呈現反而容易顯得粗糙、單調。在與制作團隊商議之后,我們最終選擇了實景錄制,通過少量的家具和燈光控制現場的曝光層次和視覺體驗,并將大多數教學圖片打印后、通過講授人將照片舉起、釘在軟木板等動作來進行教學場景和教學資料之間的切換和串聯。
慕課課程《新聞攝影》主要包括十一章內容,學員定位是零基礎,課程內容包括了基本的技術知識如相機的原理和操作,構圖曝光等技藝性的創作規律,以及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等不同題材和風格這三大塊主要的內容,同時再根據線上互動的情況錄制了若干答疑視頻。其實,對于大多數自成體系的課程來說,慕課錄制中要面對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安排錄制工作時間。我的有些同事選擇在開課前的寒暑假集中工作,一鼓作氣;有些老師則選擇每周錄制,在正常的教學學期中平均用力。這兩種選擇各有利弊,前者容易造成講授人的高負荷疲勞運轉,實際上會降低授課的質量和眼神、表情、體態等非言語互動的頻率;后者則容易變成根據上傳時間截點為節奏的趕工過程,字幕、剪接等技術細節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得到最優保障。我的經驗是,把信息量較多的知識部分在較短的時間內錄制完成,而對于需要更高互動性的創作規律和不同題材風格的講授,則借助知識部分集中錄制所留下的提前量、每周錄制一堂課。
當然,上述問題是首次開課所特有的困擾,在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第二輪之后的課程只要及時錄制答疑視頻即可,而根據我們的經驗,答疑視頻是最能夠提高互動水平、且不需要太多工作量的一種形式。根據新聞攝影的課程特點,我和制作團隊每周錄制一次答疑視頻,地點就在我的辦公室,這種非正式的氣氛和置景能夠在視聽感受上很容易地將正式授課與答疑環節區分開來,也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每次答疑視頻的內容包括了線上互動平臺中的共性問題,同時我還會加入些器材新聞、攝影師展覽等碎片化的信息,將最新的行業和技術動態通過答疑的方式補充到課程里。
最后介紹一點錄制的細節。由于大多數線上課程平臺有語速調節、外掛字幕等功能,建議在錄制線上課程時保持一個稍微緩慢的語速,這樣能夠有利于大多教學員有充分的時間跟進字幕和屏幕上的其他視覺要素,而已經熟悉相關知識的同學則可以選擇加速播放。每一段視頻的時間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技術細節,國內外相關的碎片化學習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單位長度,比較統一的意見是五至八分鐘,一般不超過十分鐘。但我想這需要根據知識點的具體難易程度來最終決定,確保知識的完整傳遞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其次才是對于單位時長的控制。責編/史佳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