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秦宏莉 劉桃梅
【摘 要】形成性評價理論指導下構建的大學英語平時成績評價體系,具有覆蓋面廣、以學生為本、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操作簡便易行等特點。實踐證明,持續使用該評價系統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動力,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從而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達到提升班級整體學業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英語平時成績 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自評 互評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37-03
科學有效的平時成績評價體系可以隨著教學的進程持續地、動態地和經常地對學生進行,學生能夠在評價過程中不斷修正學習態度和方法。本文基于形成性評價理論構建大學英語平時成績評價體系。
一、大學英語平時成績評價發展現狀
桂林旅游學院作為為服務行業培養人才的院校,人才的質量提高成為當前首要任務。英語作為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必備的技能之一,成為用人單位首先考察的項目。而當前的英語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一些服務行業如酒店、餐飲、旅游等服務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英語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因為各種原因,愿意從事服務業的人員并不多,導致各院校一再降低生源質量要求。結果造成一個班級的學生水平相差很大。真正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并主動投入時間精力的學生并不多,相反,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逐漸放棄了英語。大學英語教師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放棄并能夠通過學校的統一考核;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通過努力能掌握《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中規定的關于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以通過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為基本目標);讓基礎較好的學生提高學習能力,通過自覺和努力達到更高一級的水平(通過CET4和CET6)。
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桂林旅游學院的大學英語已逐步從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轉變成現在的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把關的新的評價方式,平時成績已在大學英語教學評價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占總評成績的70%。而各位老師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有的主觀成分較大,有的考核面不全面,有的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建立一套立足于學生現狀,有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以掌握語言技能為原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對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態度和能力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的新型平時成績評價體系,已經成為各大學英語教師都在思考和致力于解決的問題。
二、相關理論及研究成果
科學的評價體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提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要求。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即根據教學目標,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根據《要求》的建議,形成性評價可以采用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時進行的總結性評價,可以是單元結束、課堂結束或者學期、學年以及整個課程結束時的考試,目的是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是否具備課程所要求的能力及綜合素質。
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郭佩英通過對平時成績對課堂參與行為的研究發現:平時成績激勵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學習水平較差者課堂參與的愿望更強。崔敏、田平認為對英語的學習過程評價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1)對學生參與程度的評價;(2)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3)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4)對學生運用語言能力進行思維的評價。夏曉云的研究結論是:(1)形成性評價促進了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2)形成性評價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信心的樹立;(3)形成性評價促進了學生外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平時成績評價體系的構建
筆者與多位教師合作,根據科學的評價體系理論,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平時成績考核體系,評價內容和比重如表1所示。
(一)平時成績評價體系的特點
1.考核內容全面。在考核內容方面,平時成績評價體系覆蓋了學生的考勤、語言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內容。其中語言能力的評價概括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內容。情感態度的考核由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的考評綜合進行。
2.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特點。由于學生的基礎差異較大,該評價體系既要保證困難學生只要不放棄,課堂和課外活動盡力,經過努力就能夠通過學校的考核,又要保證優秀學生能夠突出顯示。例如考勤占總成績的30%,就是為了讓考評起到約束和督促作用。聽力測驗每次10分滿分,只要參加了就有以5分,實際得分為5~10分。口語活動只要滿足了基本要求(課堂討論要3句話以上;朗讀1篇3分,3篇5分等)就得分。
3.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按照《基本要求》的規定和學生的情況,平時成績考核重點放在單詞句型(15%)、應用文寫作(12%)、聽說能力(15%+18%)的考核,其中聽說部分相對占比較高,強調了聽說實用技能重要性。
4.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課堂測驗和聽力測驗是在每個單元結束進行的,考核的是學生對剛學過的內容掌握的情況,屬于終結性評價。同時測驗是貫穿整個學期的,所得到的最終的綜合成績也屬于形成性評價。
5.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價內容1-6項采用的是定量的方法,數據相對客觀公正。第7項是用近似定性的方法去衡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情感態度和行為。學生自評和互評的項目有5個:課堂參與、作業完成方式、小組活動參與、學習態度、自主學習。教師的評價是通過觀察法、交談法實現的,主觀色彩較濃。這部分的考核結果是3方評價的綜合,只占整個平時成績的10%,減少誤差對總成績的影響。這部分評價更多強調的是學生的自省、同伴和老師的督促和鼓勵。
6.課上和課下相結合。第2-6項需要學生在課下完成好基本任務或準備工作,才能在課上完成項目的測試,這樣就能保證整個學期學生在課下基本都有任務,學習是在連續不間斷地進行。
7.個人和小組活動相結合。第5項口語練習的考核是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活動的組織形式有個人的(課堂討論或才藝秀,朗讀)、兩人的(PPT話題陳述)和多人的(英語小組活動如電影配音、英語短劇表演等)。活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加強班集體的凝聚力。
8.以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該平時成績評定體系中的指標決定學生只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自覺完成相應任務,合理利用時間,找到符合自己興趣和適合自己的方法,就能達到考核的基本要求。投入得越多,收獲就越大。
9.操作簡便。使用電子表格,輸入學生姓名,設定好計算公式,輸入累積下來的原始數據和期末考試成績,動動鼠標,每個學生的平時成績和綜合成績一目了然。
(二)實際運用時注意事項
要讓學生清楚了解相關的評價規則和目的。要在開學的第一周就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考核有關規定,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所占比例,平時成績考核內容,本學期要完成的任務和完成時限。
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靈活確定各考核項目、分值比例和評價方式。在確定考核項目時,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又要考慮學生年級和專業不同。如新生的考核項目可以跟二年級的不同,不同專業的班級也可以不同。在設定分值比例時,教師可以根據該學期的實際任務完成情況調整分值比例并告知學生。在確定評價方式時,要能讓大多數學生感覺到只要自己稍加努力,就能達到基本要求。
教師要時時做好記錄。學生花名冊是上課必備的8大件之一,如果設計合理,它不僅可以用于記錄學生的考勤,還可以記錄學生上課的表現、測驗的成績、作業完成情況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記錄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作為修改或調整教學計劃的依據,也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考評的依據。學生可以隨時查看,獲得有效及時的反饋。
四、平時成績評價體系的使用效果
本評價體系經過數年的實踐和完善,已顯現出一定的效果。以桂林旅游學院會計專科學生為例,其中13會計1、2班從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連續3個學期由一位老師使用該體系,而13會計3班僅在2015年3月至6月由同一位老師使用該體系。3個班學生通過英語應用能力B級考試的人數和時間列表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知,3個班人數相當,但會計3班的考試通過率就比會計1、2班低24.8個百分點,尤其是后兩次考試通過的人數說明,會計3班的一部分基礎相對薄弱學生沒有持續對英語課程付出應有的努力。同時也說明,該考核體系不是靈丹妙藥,不會一用就靈,要長期使用才能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的習慣,不斷進步。
在形成性評價理論指導下建立的這套平時成績考核體系,可以隨著教學的進程對學生持續地、動態地和(下轉第151頁)(上接第138頁)經常地進行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從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就,從而達到不斷提升英語水平的目的。它的定量性保證了評價的公平、公開、公正,為學生營造了競爭的氛圍,學生不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均能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多方參與的評價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檢查,聽取同學和老師的評價意見,學會不斷調整自己,沿著正確的生活學習道路努力。評價活動的多樣性,使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幫互學班風,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帶動了整個班級學業水平的提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否適合學生,以便及時調整策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佩英.論平時成績管理激勵策略對課堂參與行為的影響[J]. 教育與職業,2006(30)
[2]崔敏,田平.大學英語教學新型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外語,2010(2)
[3]夏曉云.多元智能理論下大學英語評價體系的構建[J]. 中國成人教育,2010,(17)
[4]彭茜茜.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平時成績量化的實踐性探討[J]. 科技信息,2011(13)
[5]劉婕.基于提高大專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評價體系改革與實踐[J]. 科技視界,2015(17)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5C508)
【作者簡介】張 玲(1963- ),女,廣西人,桂林旅游學院公共外語部副教授;秦宏莉(1969- ),女,湖北人,桂林旅游學院公共外語部副教授;劉桃梅(1976- ),女,湖南人,桂林旅游學院公共外語部副教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