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娜
[摘 要] 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是國家近年在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背景下,通過總結、提煉各地經驗形成的高級專業人才培訓模式,目前已開始在各地推行。通過立足蘇州地域特征、從校企協同視角對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的內涵和模式進行研究,期望能夠充分發揮這一培訓模式的效能,對推動各級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有所裨益。
[關鍵詞] 校企協同;高職院校;“技能大師工作室”;內涵;創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一、蘇州“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概況
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10-2020》文件中明確指出要“以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為重點,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作用”。2013年,國家人保部正式出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明確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相關細節問題。
蘇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文化產業發展齊頭并進,國內領先優勢明顯。為鞏固和擴大領先優勢,蘇州市一直在探索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模式,2002年便在國內率先創建了技能大師工作室。2010年,蘇州市出臺《蘇州市技能大師、名師帶徒傳藝獎勵(試行)辦法》,在制度層面對技能大師建設進行頂層規劃。截至2013年末,蘇州在高端裝備、焊接、動漫、刺繡等行業相繼建立五批技能大師工作室,共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家,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6家。到2015年,蘇州市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報批審核、培訓帶徒、表彰獎勵業已實現常態化、規范化。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蘇州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卓有成效。一是產業特色突出,分級推進建設。蘇州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主要分布在本地非物質文化產業和專業設備制造產業,同時積極發揮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垂范作用,向下逐級創建了省級、市級和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二是依托專業平臺,開展市場化運作。蘇州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主要是依托技能大師個人或者大中型企業設立,建立之初便立足生產、面向市場,具備良好的經濟導向性。三是突出技能大師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帶徒傳藝作用。蘇州技能大師工作室多以大師姓名命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個人品牌,吸引和培育現代傳承人,使絕技能夠代代相傳。四是地方文化特色明顯,綜合效益顯著。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項目眾多,大師多側身于此。通過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對刺繡、緙絲、蘇派盆景、古典園林建筑等蘇州地域文化傳承發揮了積極作用。
成績之下,仍有隱憂。一是目前技能大師工作室主要是依托企業、依托大師個人來建設,高職院校參與力度不足,在校生很難參與其中。二是相對于蘇州本地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文化傳統,大師工作室數量明顯不足。三是結構矛盾突出,大師工作室主要分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內,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力度。四是綜合管理力度不夠,需要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
二、校企協同背景下高職院校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內涵和功能分析
高職院校校企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需要清晰掌握創建工作的內涵,方能準確做好建設規劃,確保創建工作能夠取得切實成效。首先,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核心是“技能大師”。推進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是國家重視實干人才、重視匠人精神、重視實踐技巧的體現。其次,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需具備固定的場所。高端技能傳承需要現場操作,千錘百煉方得技巧。三是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國家出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大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既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依賴于生產技術的提升。四是技能大師工作室直接植入生產環節。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開展技術創新、同業交流、帶徒傳技等活動,在真實具體的工作環境中實現技能轉型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五是校企協同是關鍵界定因素。與企業合辦技能大師工作室,是職業院校培養高精尖人才的積極探索和有效方式。六是校企協同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需要一個摸索、漸進的過程。
客觀準確評估校企協同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功能,有助于建設目標的實現。
對學校而言,校企協同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功能表現在:一是拓展高職院校教育手段,提高學生專業水平。技能大師工作室相當于引入專業領域頂級師資力量,且教學模式新穎,學生可以更加深刻、準確的掌握專業知識。二是培養院校頂尖人才,營造積極向上學習氛圍。技能大師屬于稀缺資源,在學生、學徒的選拔上亦會優中選優。三是提高優秀學生薪酬水平,增強學校在招生、就業方面的影響力。在就業市場,勞動者的薪酬與個人技術水平直接掛鉤,在技能大師工作室模式下,學生師從名師,具備良好的生產經驗,有助于獲得高薪。四是提高院校畢業生畢業論文水準,提高科研、課題專業水平。
對企業而言,校企協同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功能表現在:一是拓寬用人渠道,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率。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辦理技能大師工作室,可以優中選優,招攬優秀人才。二是降低用人成本,提升企業生產效益水平。技能大師工作室直接植入生產流程,在類似“現代學徒”的機制下,大師工作室可不必為學生提供薪酬或僅需提供少量薪酬。三是開展技術攻關,助力企業長遠發展。
對學生而言,校企協同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功能表現在:一是興趣與工作相結合,促進學習效率提升。學生選擇技能大師工作室,首要前提是個人對技能大師工作室所在行業存有興趣,有助于維持求知積極性。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個人素質的提升。技能大師工作室屬于深層次的工作實習,學生能通過實習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次融匯,從而開拓視野,提高個人素養。三是學習與就業相結合,拓寬職業發展前景。在校生選擇加入技能大師工作室,是學習計劃與求職意向合二為一的過程。
對技能大師而言,校企協同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功能表現在:一是通過帶徒傳技,使絕藝絕活得以傳承。大師的絕技絕活,對于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至為重要。在文化傳承的角度,大師應該廣收門徒,使得絕技得以開枝散葉,發揚光大。二是教學相長,促進技能大師提高綜合素養。開辦技能大師培訓班帶徒傳技,可以錘煉個人溝通交流能力。同時,通過與在校生的溝通交流,可以為技能大師提供參考借鑒,激發創新思想。endprint
三、蘇州高職院校“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特色和創新思路分析
蘇州高職院校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具備以下幾個顯著特征。一是與蘇州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從當前蘇州市建設情況看,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緊密依于市域內的支柱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文化行業。高職院校深入參加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加強與支柱行業優勢企業的合作、打造強者恒強的業內影響力也順理成章。二是走出去與請進來緊密結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積累下的經驗,對原有工學交替的合作方式進行升級,與合作企業開展更深層的“生產化教學”;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依托自身科研優勢引企入校,在校內設立生產車間。三是政府主導與校企自覺相結合。蘇州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域內的職業教育建設,2015年8月出臺《蘇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全市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將“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全市職業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四是責權利清晰,激勵約束配套。蘇州市制定多個管理辦法,明確了申請帶徒獎勵條件、程序、帶徒考核及管理、獎勵的申報和審批以及帶徒傳藝的獎勵等方面內容。五是突出建設目標,財務保障有力。在政府層面,2010年蘇州市印發《蘇州市技能大師、名師帶徒傳藝獎勵(試行)辦法》規定了獎勵標準,在政策方面,2015年《蘇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全市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指出,“十三五期間,按職業學校崗位總數的30%設立兼職教師經費,并列入各級財政預算。
蘇州高職院校技能大師工作室下一步的創新發展,應當立足蘇州地域特征、著眼不足之處、做好前瞻性設計。一是突出地域特征,找準行業依托。由高職院校推動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必須立足兩個現實:第一個現實是蘇州市的經濟特點。蘇州電子、鋼鐵、電器、化工、紡織和通用設備制造等六大支柱產業發展穩定,職業院校推進技能大師建設應當依托這些行業。第二個現實是蘇州市的區域經濟結構。蘇州市地域經濟特色顯著,如姑蘇區旅游業繁榮,相城區吳江區絲織業發達。高職院校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需要考慮院校所在行政區域與各區縣的距離和院系設置與各個產業的關系。二是協調政府推進,確保制度先行。開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社會屬性要高于個人屬性,政府主管部門理應做好牽頭工作,通過宏觀調控、資源擺布,推進校企雙方尋找利益共同點,實現共建共創。三是立足資源稟賦,推動共建共贏。與商業企業合作一樣,雙方均需立足自身稟賦特點,能夠通過合作各取所需,才能達成合作。在實踐中,高職院校的資源稟賦主要有技術、勞動力和土地三方面優勢,企業方面有生產、專家和資本三方面優勢。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需要立足于校企雙方的資源稟賦和所求所需,建立合作模式,實現共贏。四是直面合作“痛點”,創新促進發展。目前,全國高職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有些企業合作不夠主動,二是校企合作層次不夠深入。這些便是校企合作辦學的痛點,而痛點所在便是創新機會所在。
[參 考 文 獻]
[1]董鍔.淺談職業學校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建立[J].理論研究,2014(7)
[2]張鄭亮,王建.關于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意義及任務的思考[J].理論研究,2014(8)
[3]邵斌,江鈴,張清.資源稟賦視域下的高職校企合作對策初探[J].職業與教育,2012(20)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