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佳+吳海鷗+高光
編者按:2015年8月3-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教育與培訓大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大會以“讓技能適應未來職業的發展”為主題,關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質量及其與未來職業的適切性,主張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和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相結合來縮小技能與職場之間的差距,并加強亞太地區的合作。會上,來自26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和相關代表共同簽署了《吉隆坡宣言》。宣言提出了具體行動方案,旨在幫助青年通過接受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應對21世紀的挑戰。
一、背景介紹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根據2030教育議程中“邁向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的理念,各國和國際組織認識到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反思并轉變技能發展的思路來促進職業教育更加全納、公平和可持續地發展。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大會(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VET)上,參會人員已經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根據大會的重要成果《上海共識》(Shanghai Consensus)提出的建議,各國政府要大力實施提高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適切性的相關舉措。目前,亞太地區國家所實施的諸多政策措施仍然無法很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格局,也無法滿足知識社會和全納、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全世界尤其是亞太地區的技能不匹配問題日益嚴重、青年失業率過高等。
為了應對諸如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人口結構轉變、技術發展、環境問題、持續性不平等、青年失業等挑戰,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正努力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需要不斷拓展現有的技能領域,使更多的人具備其他的新技能,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青年的就業機會。構建以知識為基礎的、包容性的經濟體需要合適的課程、教學方法及學習環境,尤其需要融入信息通信技術(ICT)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國政府需要評估、討論當前和未來的技能要求,并將技能要求反映在與教育和培訓相關的政策、策略之中。另外,亞太地區的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和勞動力流動促使教育與培訓成為重要話題,這迫切要求加強跨國合作來改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政府管理水平。在多元化差異背景下,亞太各地區所形成的內外部經驗和教訓有利于改變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策略,從而應對新興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鑒于此,2015年8月3-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馬來西亞政府合作召開了亞太教育與培訓大會(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包括聯合國成員國、多邊組織、私營部門、工會和青年組織在內的1000多位代表出席了會議,共同探討“讓技能適應未來職業的發展”(Making Skills Development Work for the Future)這一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局局長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主任金光祚(Gwang-Jo Kim)、馬來西亞副總理兼教育與高等教育部長穆希丁(Tan Sri Dato Haji Muhyiddi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局(曼谷)高級專員汪利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政策分析師喬納森·巴爾(Jonathan Barr)、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菲爾·洛夫德(Phil Loveder)、萬寶盛華集團(Manpower Group)馬來西亞及印尼分公司經理山姆·哈噶格(Sam Haggag)等各方代表齊聚一堂,分享技能發展政策的經驗和觀點,探討四個專題領域,即ICT、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能、伙伴關系、綠色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旨在從ICT、伙伴關系和綠色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三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國家、區域和國際層面的政策的辯論與對話,分享相關研究成果;加強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中心(UNEVOC)在內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相關部門在亞太地區的合作網絡。
二、主要觀點
亞太教育與培訓大會召開了四次全體會議和多次分組會議,各位代表集中陳述了目前亞太地區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趨勢、當前及新興職業的技能要求,探討了如何通過ICT改善教育技術與培訓,以及加強合作與協調。
(一)亞太地區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趨勢
亞太地區巨大的變化使許多國家都面臨嚴峻的青年失業問題,企業急需大量的熟練工人。了解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及其對技能發展策略的影響,是解決該問題的必要前提。在此次會議中,國際勞工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ILO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Pacific)的松本(Matsumoto)女士發表了對區域勞動力市場趨勢的深刻見解,并舉例說明這些趨勢如何影響亞太地區的技能發展策略。經合組織的巴爾先生在對勞動力市場趨勢進行分析后,通過借鑒經合組織關于當地經濟與就業發展(LEED)項目的經驗,詳盡地闡述了政策執行、創新實踐、能力提升、綜合戰略是如何改善當地的就業機會的。
基于馬來西亞是2015年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下文簡稱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副總理兼教育與高等教育部長穆希丁從201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①的基本觀點出發,探討勞動力市場的預期變化及其對當地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
(二)當前及新興職業的技能要求
在當今這個由技術和創新驅動的世界,工作性質和勞動力需求變化迅速。同時,技能需求也發生相應改變,這就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的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整個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系統中,技能獲得及運用存在低效現象,尤其在15~24歲的人群中,該現象更為明顯。就政府和社會而言,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矛盾已提上日程。麥肯錫公司2012年調查顯示:青年占全世界失業人口總數的40%;同時,全球各行業的中級、高級技工的短缺數量近8500萬。政府和社會應考慮通過新的創新模式將就業能力培養融入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
技能追蹤組織(skills tracking organizations)、印度政府和泰國石油部門的代表們都發表了他們對現在和未來技能發展需求的看法,并提出相關行動領域以確保學習者能夠針對現有的和將來的工作獲得相關技能。萬寶盛華集團的哈噶格先生分析了2014年人才短缺調查的主要結論,詳盡闡述了雇主對雇員所掌握的技術技能的期望,并考慮通過相關策略來解決地區技能的差距。印度技能發展與創業部(Ministry of Skills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的咨詢顧問喬希(Joshi)女士發表了關于印度技能短缺問題的深刻見解,并詳細闡明了印度政府為解決該問題正在制定的人才發展策略,表示印度正在努力利用其相對年輕的人口這一優勢發展經濟。泰國石油研究所的農姆塔維吉(Numthavaj)女士表示,為滿足行業需求,需要重新研發創新技能發展模型。她探討了泰國石油部門所需要的技術技能,解釋了各部門應該如何共同努力以解決現存的技能差距。除此之外,她還明確了技能發展存在的挑戰,提出了國家應當采取行動的領域。
(三)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縮小差距
ICT廣泛地應用于教育領域,通過這些新技術,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地獲取國內外的優質教育資源。ICT使得教育和訓練得以開展、學習內容得以提供、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成為可能。因此,要充分利用ICT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就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而言,ICT可以提高職業教育的適切性與質量,并擴大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機會。據調查,亞太地區的互聯網用戶占全世界用戶總量的44% ,預計未來三年內,該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將提高10%。如何將ICT和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相結合是重點問題。
三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領域的ICT專家分享了他們關于不同國家如何創造性地運用ICT來應對新興挑戰和技能發展需求的深刻見解。具體來說,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教育設計與技術系的唐(Thang)博士介紹了當前ICT和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教學整合的情況。經合組織的政策分析師阿巴斯(Abas)博士詳細闡明了為解決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面臨的新挑戰而出臺的促進ICT整合的政策。柬埔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學院的馬畢爾(Mabille)博士分享了他在柬埔寨通過ICT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他們主要關注創新的案例以及解決核心問題的理論基礎。
(四)加強合作與協調
正如于2012年發布的《上海共識》所述,提高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質量和適切性的關鍵是合作與協調。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為企業和工人的境內及跨境流動創造了大量機會。因此,需要從政府、企業等各個層面加強合作與協調。
在亞太地區,東盟資格證書參照框架(ASEAN Qualification Reference Framework,AQRF)②的建立是在東南亞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極好例證。作為AQRF一員的菲律賓技術教育和技能發展局(Technic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uthority,TESDA)的副主任艾琳·艾薩克(Irene Isaac)詳細闡述了在AQRF下的區域合作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這對構建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合作框架具有借鑒意義。
“繁榮網絡之路”(Paths to Prosperity Network)的執行董事艾米·勞埃德(Amy Loyds)女士一直致力于設計和實施系統升級改革,旨在為美國人創造靈活的工作及學習機會。該網絡平臺將高中和社區學院連接起來。勞埃德女士分享了她的經驗,認為營造有利于成功合作的環境同樣適用于亞太地區。
為確保學生獲得勞動力市場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識,雇主需要參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策的制定和實踐的開展。馬來西亞博世公司(Bosch in Malaysia)的負責人西蒙·松(Simon Song)先生介紹了企業推動員工技能發展的策略和實踐,探討了企業有效參與技能發展的方式。他還分享了關于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團在改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適切性方面所起的作用的想法,并從私營企業的角度為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合作框架提出了建議。
三、行動建議
當前,為了讓青年通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從而應對21世紀的挑戰,來自26個國家的代表們共同簽署了《吉隆坡宣言》(Kuala Lumpur Declaration),建議亞太地區各國從以下八個方面實施行之有效的行動:一是提高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質量及其與職場的相關性;二是確保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全納性與公平性;三是通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提供更多終身學習的機會;四是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技能融入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計劃之中;五是改進資格證書體系助力學習與職業發展;六是加強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管理并增加投資;七是利用ICT為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服務;八是促進區域融合和勞動力流動。
大會建議,亞太地區各國應通過區域組織、平臺及網絡,加強經驗交流、知識分享和同伴學習。作為區域融合進程中的一部分,各國應當建立公平、透明的資格認證機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技術人員的流動。
四、小結
在可持續發展目標和2030教育議程的推動下,本次會議主要關注五個方面:一是應對目前和未來的技能發展;二是“綠色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要與亞太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三是應對技術變革,尤其要促進ICT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應用;四是促進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利益攸關方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五是適應職位要求、發展高水平的教育并擴展就業途徑。盡管亞太地區在這五個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仍面臨挑戰:技術落后、資金匱乏、體制局限、缺乏廣泛的合作伙伴及合作機制,這些都將制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進一步發展,也可能導致進一步的不平等。本次亞太教育與培訓大會的與會者包括政府、雇主等眾多利益攸關方,多方代表的參與說明致力于亞太地區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建設的合作伙伴群體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各方代表除了分享經驗和探討相關問題外,還在簽署的《吉隆坡宣言》中明確給出行之有效的行動建議,表明亞太地區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合作交流層次加深。在區域一體化層次加深的趨勢下,亞太地區將更有可能開展有益的合作來克服資金問題,從而更好地開發職業技術教育的潛力。
注釋:
①東盟共同體是東盟國家在共同利益和地區認同的基礎上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國際交流中,以維護盟國的權利和利益的實體組織。它由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三部分組成,東盟十國領導人同意在2015年年底建立東盟共同體,201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屆時將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②東盟資格證書參照框架是東盟建立的一種關于職業證書的框架體系,其目的是協助東盟成員國將各自的國家資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NQF)與其他國家作比較,并能互相參照使用,達到區域間學分互認及促進人才流動的目的。
編輯 許方舟 ? 校對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