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磊+陳明昆
摘 ? 要:坦桑尼亞作為快速發展的非洲國家之一,非常重視本國教育事業發展,尤其是與國家發展聯系密切的職業教育領域。坦桑尼亞的職業教育歷史十分悠久,文章將其劃分為萌芽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停滯階段、恢復發展階段,并分析各階段職業教育發展的特征,全方位把握坦桑尼亞職業教育發展歷程。
關鍵詞:坦桑尼亞;職業教育;發展歷程;特征
坦桑尼亞全稱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由坦噶尼喀(Tanganyika)和桑給巴爾島(Zanzibar)于1964年4月26日合并而成,是英聯邦成員國之一。坦桑尼亞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生產技術低下。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坦桑尼亞政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一、萌芽階段
在西方傳教士與殖民者侵入之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就存在著原始而古老的教育,這就是非洲的本土教育,其目標是使兒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強調通過父輩的言傳身教和自身實踐獲得經驗,以及生存所需的各種技能。
(一)不同國家殖民統治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
1884年,坦噶尼喀被德國侵占,成為德國的殖民地,坦桑尼亞正規教育便始于這個時期。統治者為了培養維護殖民統治的人員,建立了數所初中、高中和商業學校[1],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人才短缺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占領了坦噶尼喀。英國在坦噶尼喀建立起了一套殖民主義的教育制度,實行種族歧視教育,目的是培養為殖民統治服務的人員[2]。1923年,英國頒布了《英國熱帶非洲教育政策》(Tropical African Education Policy of British),提出修建實習場地,提供工業技術培訓,并配備足夠的教學人員進行培訓指導,此時的職業教育分別屬于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3]。1957年,英國殖民者在達累斯薩拉姆建立了提供中等技術教育課程的達累斯薩拉姆技術學校(Dar es Salaam Technical School),所授課程包括工程、商業、建筑、社會學、家政等,學生主要來自伊豐達商業學校(Ifunda Business School)和莫希商業學校(Moshi Business School)[4]。達累斯薩拉姆技術學校于1962年升格為達累斯薩拉姆技術學院(Technical College of Dar es Salaam),成為坦桑尼亞第一所正規的技術學院,由原先主要為小學畢業生或肄業生提供簡單生存技能培訓的學校,升級為專門提供中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專業職業院校。
在法國殖民時期,統治者對坦噶尼喀提出了4項教育原則,其中一項為“初等教育學校要加強農業教育和職業教育”[5],以保證學生在接受完初等教育后順利就業。同時,在鄉村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和農業培訓類課程,強調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加接受培訓的人數,使他們在商業、工業、行政等方面能夠勝任某些重要崗位,促進社會的發展。
1948年,比利時發表了一份新的基本政策聲明《為土著創辦補貼性私立教育》(Private Education Subsidi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boriginals),將教會學校視作正規的學校,選拔個別學生繼續接受教育,使所有的土著居民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促進技術學校的進步。[6]
(二)萌芽階段職業教育的特征
1.職業教育十分落后
在殖民統治前,坦桑尼亞的教育主要是家庭式教育,缺少正規的教育機構;對于教育內容缺乏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不利于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強調本土化教育,對外來的先進技術和知識的接受程度低。
2.實行種族歧視教育
在被殖民后,殖民者實行殖民教育體系,強調種族歧視教育和奴化教育,向非洲人灌輸“歐洲人最高貴,非洲人最卑賤”的思想;對當地居民所進行的也是簡單而基礎的培訓,缺乏先進的技術技能和知識的培訓。
二、快速發展階段
(一)快速發展階段取得的成就
坦噶尼喀于1961年宣布獨立。同年,坦噶尼喀政府接管了伊林加市(Iringa)和莫希市(Moshi)的兩所職業學校,后由坦桑尼亞教育部直接管理。這兩所公立職業學校均采用三年制人才培養計劃,能夠同時容納1200名學員[7]。第一批進入職業學校的學員主要為退伍軍人和小學未畢業的青少年。第一年的培訓內容所涉及的崗位包括建筑行業的木工、石工、油漆工、管道工、電工等;第二年與第三年實施“契約制學徒培訓計劃”(Contract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Program),即學校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學生到企業實習,進行實際場景實踐,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學徒出師率高達80%。截至1967年,共有2634名學員從這兩所職業學校畢業;1962-1965年,每年的畢業生數量高達320~360人,達到頂峰。當時,大部分畢業生選擇在基礎建筑行業就業,如細木工、砌磚工、管道工、電氣安裝工等;一小部分學員在畢業后選擇了基礎工程行業的崗位,如裝配工、電焊工、汽車修理等。此外,政府在達累斯薩拉姆建立了坦桑尼亞第一所行政管理學院——基伍科尼行政管理學院(Kivu Keni Administration College)。[8]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在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之后,坦桑尼亞政府將關注點轉向青少年的成長,希望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于是著手建立統一的教育體制,并于1969年頒布了《教育法》(Education Act),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成為這個時期教育領域優先發展的重點。到20世紀70年代,坦噶尼喀已有3所技工學校,即達累斯薩拉姆技術學院、莫希技術學校(Moche Technical School)和伊豐達技術學校(Ifunda Technical School)。到1970年,3所學校的在校生總數為1546人,教師145人。各類衛生學校43所,包括高級醫助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四年)6所、農村醫助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學制三年)12所、甲級護士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3所、乙級護士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20所、助產醫生學校和助產護士學校各1所。位于農村地區的學校有莫希合作學院(Moshi Cooperation College)、姆特瓦拉農業學校(Mtwara Agricultural School)、達累斯薩拉姆漁業學院(Dar es Salaam Fisheries College)、阿魯沙奧爾莫托尼森林學校(Arusha aoer Motuoni Forest School)等,為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培養了更多的專業人才。[9]
進入20世紀70年代,非洲進行了教育職業化改革,這項改革起源于人力資本理論,即教育是一種收益型投資。因此,非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以求獲得較大的收益,加速國家的發展步伐;另外,尼雷爾倡導的“烏賈馬運動”(Ujama Movement)①進入高潮期,有效地促進了成人教育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坦桑尼亞的職業教育發展十分迅速。
繼1967年發布《阿魯沙宣言》(Arusha Declaration)后,坦桑尼亞政府又發表了題為《自力更生的教育》(Education for Self-reliance)的報告,大力提倡成人教育;1972年,中央政府將成人教育管理權下放給地方政府,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辦成人教育機構;為了更好地掃除文盲,發展成人教育,政府又于1975年頒布了《成人教育法》(Adult Education Act)。《成人教育法》規定:13歲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都要進入掃盲班學習;由成人教育司(Department of Adult Education)接管于1963年成立的成人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Adult Education)[10]。當時的成人教育分為3個層次:掃盲班、半掃盲班、農村發展學校。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在烏賈馬社會主義運動時期,坦桑尼亞各類成人教育機構達到1萬多所,形成了一股學習熱潮,并成為世界上文盲最少的國家之一。為了更好地對職業教育進行管理,同年,國民議會建立了國家職業培訓委員會(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Committee),負責全國的職業培訓工作。[11]
坦桑尼亞城鄉差距較大,許多農村年輕人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紛紛從農村向城市遷移,這就給城市的交通、住宿等公共服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使農村流失了大量勞動力,對城鄉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減少向城鎮遷移的青少年數量,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1973年,政府建立了初等教育后技術中心(After Primary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為農村地區的小學畢業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訓,以使他們獲得就業或創業的能力,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初等教育后技術中心學制為兩年,畢業后可獲得由坦桑尼亞教育部頒發的相應工藝的基本認證書[12]。這極大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減少社會矛盾,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1974年,坦桑尼亞成人教育委員會(Adult Education Committee)在對瑞典民眾高中系統(Folk High School System)進行研究后,建議本國政府引入這一系統,促進本國國民技術技能的發展。當時的意圖是在全國各個地區建立民眾發展學院(Folk Development Colleges),并計劃將已有的地區培訓中心、社區發展中心、教會學校、小學和農民培訓中心轉化成民眾發展學院。民眾發展學院的任務是向坦桑尼亞青年和成人傳授就業所需的技術和技能,掃除坦桑尼亞的文盲,推動坦桑尼亞文化發展。截至1980年,在瑞典國際開發署的資助下,坦桑尼亞建立了53所民眾發展學院[13],極大地促進了坦桑尼亞職業技術技能教育的發展,使專業人才的數量不斷上升。
桑給巴爾的職業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74年,桑給巴爾有3所初等專業學校:桑給巴爾米貢古尼職業學校(Migongguni Vocational School)是一所木工學校,主要招收高小②畢業生,學制三年;桑給巴爾技工學校(Zanzibar Technical School),設電工、地下管道和金屬板焊接3個專業,招收高小畢業生,學制三年;衛生學校(Health School),設護士與助產專業,招收高小畢業生,學制三年。另外,還有4所中等專業學校:盧蒙巴學院(Lumumba Academy,位于溫古賈島)、菲德爾·卡斯特羅學院(Fidel Castro College,位于奔巴島),這兩所學院不分專業,文理兼收,若招收初小畢業生則學制六年,若招收高小畢業生則學制兩年,學生畢業后可選擇進入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繼續深造或出國留學;恩克魯瑪師范學院(Nkrumah Normal College),若招收初小畢業生則學制四年,若招收高小畢業生則學制兩年,學生畢業后可被分配到中學或小學任教;姆布威尼技術學院(Mbusa Sweeney Technical College),設電工、機械工程、動力機械和金屬板焊接4個專業,若招收初小畢業生則學制七年,若招收高小畢業生則學制四年。[14]
桑給巴爾的成人教育也在快速發展。1978年,桑給巴爾頒布了首部教育法,決定將教育、文化和體育司(Department Education, Culture and Sports)改為成人教育部(Adult Education Division),大范圍開展掃盲運動,計劃到2000年使識字率從1978年的21%增加到85%。1986年,桑給巴爾識字率已提高到61%;但后來因經濟危機的影響,許多掃盲班停辦,導致成人文盲率不降反升,到1990年增加到40%以上。[15]
(二)快速發展階段的特征
1.成人教育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坦桑尼亞建立初期,文盲率很高,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矚目的成就:1975年坦噶尼喀13歲以上的人口識字率為26%,1986年增加到90.4%;桑給巴爾的識字率從1978年的21%增加到1986年的85%。雖然后期有所回落,但總體情況良好,因此坦桑尼亞被評為非洲文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揚。
2.政府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
政府建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對職業教育進行有效管理,促進職業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例如,1968年成立坦桑尼亞國家職業培訓部(Ministry of 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1974年建立成人教育委員會等。
3.職業技術院校類型以及開設的課程更加多樣化
在此階段,坦桑尼亞建立了類型多樣的職業教育院校,包括衛生學院、師范院校、普通職業院校等。課程涉及內容也較為廣泛,有木工、電工、機械維修等。這些專業為坦桑尼亞提供了覆蓋更多行業領域的專業化人才,有效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的增長、政治的穩定以及人口素質的提高。
三、停滯階段
(一)停滯階段的表現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坦桑尼亞的經濟發展出現困難,國家財政日益拮據,這就導致投入的教育經費越來越少,職業教育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經費不足,教師無法領取工資,教學設備短缺,無法對學校進行基本的維護,許多職業院校紛紛倒閉。這使得剛剛發展起來的職業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
(二)停滯的原因
第一,坦桑尼亞政府宣布走社會主義道路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停止了對其的援助;同時,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受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困難重重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國家也暫緩了對坦桑尼亞的經濟援助。這就導致坦桑尼亞發展教育的資金不足,各類教育均處于停滯狀態;第二,社會主義運動中過激的國有化政策,嚴重影響了私人資本(包括國外資本)投資的積極性,不利于職業教育發展資金的籌集;第三,隨著私營經濟的發展,非正規勞動力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大多數人在小學畢業后就直接選擇到企業就業或當學徒,而不愿到職業教育機構繼續學習[16],嚴重影響了正規職業教育的招生數量,限制其可持續發展;第四,20世紀90年代初,坦桑尼亞政府對各行各業的招聘人數進行限制,減少了行業招聘時的錄取人數,即使接受了職業培訓的人也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參與熱忱;第五,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的“職業化”運動③的失敗,也使人們對職業教育失去了原有的信心。
(三)停滯階段所取得的成就
雖然坦桑尼亞的職業教育在這一階段大體上呈現停滯狀態,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截至1985年,坦桑尼亞建立了2所技術學院,共有1449名在校生。成人教育發展依然顯著——據統計,坦桑尼亞共有成人教育中心9928個,學生4912511人。成人識字班總人數為4079531人,實用識字班總人數為2493234人,村民發展學院總人數為16419人,短期課程班總人數為13922人,長期課程班總人數為2497人。[17]
為了推動坦桑尼的全面發展,培養更多的能夠滿足坦桑尼亞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1990年,政府設立了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旨在推動坦桑尼亞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更多的掌握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的人才。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部下設高等教育司(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科學與教育司(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技術與職業教育司(Department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三司各司其職,相互合作,共同管理教育事務[18]。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部的領導下,坦桑尼亞的職業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截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先后建立了20多所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學校。各所學校根據自身特點,或開辦面向職工和技術人員的夜校,或開展職工半脫產和脫產培訓,以及對農村地區的技術人員進行短期培訓或函授教育等,促進了坦桑尼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此階段,桑給巴爾的職業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1年以來,桑給巴爾政府、宗教團體和私人組織先后為未能升入高中的青年學生建立了約30所“后基礎教育學校”(After Basic Education Schools)或職業培訓中心,進行各類職業教育培訓,平均每年招收青年學生約5000人[19]。除原有的3所初等專業學校外,政府于1990年建立了旅館和旅游業管理學校(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同年,桑給巴爾政府提出政府和社會共同興辦教育的策略,確定鼓勵私人、社會團體、社區、地方當局同政府一道辦學的開放政策。1993年,桑給巴爾代表會議對1982年出臺的《桑給巴爾教育法》做出了修改,為實施“依靠全社會辦學”的戰略鋪平了道路[20],形成了全社會辦學的熱潮。
(四)停滯階段職業教育的特征
第一,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國際援助組織和外部力量的制約,缺少發展教育的內生力量。例如,1968年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與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援助下成立的國家職業培訓部,1973年在加拿大國際開發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援助下成立的達累斯薩拉姆職業培訓中心以及教師培訓機構等,在促進坦桑尼亞職業教育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職業教育發展停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影響,這充分表明坦桑尼亞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外依賴性太強,自主發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第二,宗教組織、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政府在促進正規職業教育發展的同時,積極鼓勵非政府組織大力發展非正規職業教育,促進宗教團體、私人機構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建立更多的職業教育院校,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大大增加了接受培訓人員的數量,促進了教育公平。
第三,成人教育仍然取得較大的發展,有效提高了坦桑尼亞人口的識字率以及公民的文化素質,有利于促進社會的進步及穩定,為向中等發展國家轉型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本。
注釋:
①“烏賈馬”為斯瓦西里語,意為“非洲部族傳統社會中集中勞動、相互合作、共享成果的家族社會關系”,是“非洲人所需要的社會主義精神”。1967年初,坦桑尼亞政府宣布在全國推行“烏賈馬運動”,即在坦桑尼亞實行社會主義。
②“高小”即小學高年級,一般指小學的五、六年級,也有的地區指小學四、五、六年級;“初小”即小學低年級,指小學一、二、三年級。
③受西方發展經濟學思想和人力資本理論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非洲大陸主導了一場教育的“職業化”運動,主張獨立后的非洲國家在發展教育時應首先發展職業教育,促進就業,實現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的目標。
參考文獻:
[1][2][8][9][10][15][20]裴善勤.坦桑尼亞[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435-451,453,454,461.
[3][5][6]李建忠. 戰后非洲教育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7,38,42.
[4][18]許序雅.坦桑尼亞高等教育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2,55-56..
[7][14]Jon Lauglo.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anzania and the Role of Swedish Suppor[R]. The Swedish ? ?International Decelopment Authority and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Division of The Ministry of Labour, Culture and Social Welfare. Tanzania.1990.
[11][17]李湘云.當代坦桑尼亞國家發展進程[M].浙江出版聯合集團,2014:117,115.
[12][13]Monika Redecker, Anne Wihstutz, Joyce Mwinuka.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y Ministries in Tanzania, Examples of FDCs[J]. VETA/GTZ Tanzania, 2000:14,21.
[16]陳明昆,陳江.獨立后非洲教育“職業化”運動失敗的原因及影響[J].比較教育研究, 2014:1-3.
[19]張斌,鄒春鳳,王春鶴.桑給巴爾—坦桑尼亞教育發展概況[EB/OL]. http://doc.qkzz.net/article/c0f903f9- 71be-42d1-94cc-71ad95da3b21_2.htm,2015-04-14.
編輯 許方舟 ? 校對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