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許方舟 李薇
編者按: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辦好開放大學”;同年,國務院將“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2012年,教育部陸續批準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及5所地方開放大學。為了解各國開放大學現狀及發展策略,為我國正在建設中的開放大學體系提供借鑒,本刊特推出“開放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專題,以饗讀者。
摘 要:國家開放大學是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地方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組建,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辦學網絡覆蓋全國城鄉,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并重,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一所沒有圍墻的新型大學。目前,國家開放大學注冊學生359萬人——本科學生105萬人,專科學生254萬人,其中包括近20萬名農村戶籍學生、10萬名部隊士官學生和6000余名殘障學生。國家開放大學的成立,標志著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踏上了新的征途。為深入了解國家開放大學的現狀及發展戰略,本刊專訪了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少剛教授。在采訪中,張教授指出,國家開放大學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學分銀行,使多種學習成果和認證互通;國家開放大學實施全過程管理,以保障教育質量;通過建立支持聯盟統籌社會多方面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探索開放大學教育國際化新模式。
關鍵詞:國家開放大學;教育國際化;教育信息化;學分銀行;大學支持聯盟
一、以信息技術為支撐,
服務全民終身學習
《世界教育信息》:很高興您能夠接受我們的專訪。請問,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轉為國家開放大學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張少剛:以技術特征命名的廣播電視大學轉為開放大學,更能直觀體現其開放的教育屬性,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縱觀世界遠程教育發展的歷史,技術、政治、經濟等因素都是開放教育和遠程教育發展的動力。
從技術發展層面看,廣播電視大學的名稱演變彰顯了技術驅動傾向。當郵政蓬勃發展時,出現了函授學校;當廣播技術出現時,有了廣播學校;在電視出現后,電視大學和廣播電視大學應運而生;當網絡技術和互聯網飛速發展時,又出現了網絡教育學院。技術還在不斷創新發展,未來還會出現什么新技術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斷創新的技術會驅動教育的發展。
從政治層面看,無論是函授教育,還是廣播電視教育,主要目的都是將校內的優質學習資源送到校外,為弱勢群體服務,提供更多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當前,網絡教育讓“人人、時時、處處”的學習成為可能,有益于社會和諧。
從經濟層面看,遠程教育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且在職學習、在家學習、在做中學習等方式的學習成本相對較低。這成為很多人選擇遠程教育的原因之一。
教育應服務人的發展,推動教育開放,讓每一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讓有意愿和有能力的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讓所有人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能夠自由、便利、快捷地獲取教育資源,自主進行有效學習,讓生活更美好。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于1979年成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機會和條件進入校園的學習者。學校以廣播電視媒介突破時空限制,以彌補當時匱乏的校園資源,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故也稱補償教育。今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為了適應全民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必須建構終身學習體系。“辦好開放大學”已被列入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之中。國家推動電大先行,開展轉型升級試點,在中央電大及電大系統積累的30多年開放和遠程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探求“辦好開放大學”在情理之中。
作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大學,國家開放大學秉承“開放、責任、質量、多樣、國際化”理念,在穩步發展學歷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包括城鄉社區教育、老年開放教育等,可謂在新時期承擔了新使命。
二、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世界教育信息》:國家開放大學在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張少剛:我認為,這主要體現在創設信息化環境、開發數字化課程、開展網絡化教學與管理等方面。在建構信息化環境方面,我們研發了現代化學習平臺和“云教室”,并通過云服務在多種學習終端上呈現。例如,“云教室”包括C(Classroom)終端、D(Desktop Computer)終端、M(Mobile)終端等。第一批C終端建設了63間教室,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廣西、貴州的40多個地級市,第二批在全國22個省建立252間教室。“云教室”C終端具有在線面授教學、遠程實時教學、課程實時錄播、網絡直播教學、視頻會議、遠程面試與答辯、網絡考試、考試監控等功能。在數字化課程建設方面,我們研發了逾萬個“5分鐘”微課程(http://www.5minutes.com.cn/Default.aspx),內容涵蓋生活休閑、文學藝術、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經濟管理、教育體育、科學技術、農林牧漁、政治法律、哲學社科等方面。在網絡化教學與管理方面,我校校長楊志堅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六網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包括網絡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團隊、網絡考試測評、網絡教學管理、網絡學習支持、網絡學生空間。通過“六網融通”模式,學校將教、學、管、服、評整合到學習的全過程,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三、學分銀行使多種學習成果和認證互通
《世界教育信息》:請您談談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建設情況。
張少剛:我以為,人的一生需要有三個銀行:一是貨幣銀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二是健康銀行,從出生到身體成長的各個階段,每個人都應有一個電子健康檔案,這既可以幫助你預防疾病,也可以在身體出現問題時協助診斷;三是學習銀行,用于存儲個人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取得的學習成果及其認證,包括學分,這是一種制度安排,在就業、晉職、繼續深造等人生不同時期,適時“充電”和“放電”,與時俱進。
如何建設學習銀行?我認為,核心是學分的存取與兌換,通常稱為“學分銀行”。“存”學分需要制定學習成果認證規則,將來自不同渠道的學習成果通過分門別類的認證,以學分存儲。“取”學分需要制定匯率規則,就像外匯,不同的貨幣,幣值不同,貨幣之間兌換的基礎是匯率。崗位職業培訓的學分、學歷教育課程學分、工作閱歷積累折合的學分等,彼此兌換的基礎在于“匯率”的計算。“兌換”學分需要制定資歷架構,讓學習成果能夠縱向銜接和橫向溝通,即搭建“立交橋”,將來自某一渠道的學分科學地劃進另一個渠道。事實上,學習銀行、學習成果認定、學分兌換等已經在教育中發揮著作用,只是我們沒有明確,沒有有意識地以銀行的思想和形式對此進行全面規劃和建設。縱向來看,小學、初中的學習成績與高中入學相關聯,而高中文憑、高考成績又與大學入學相關聯。如果學生的高考成績不理想,那么學生在參加了工作后,還可以用高中文憑注冊上開放大學。大學文憑在用人單位那里也是“敲門磚”,即使是博士,有些用人單位也要審查其本科文憑。橫向來看,學特長、練技能、學技術、接受崗位培訓、積累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等都是人生學習體驗,其成果也有相應認證辦法,且都可能用于今后的就業和求學。
就像銀行的錢要流動一樣,通過學分銀行,我校學生的學習成績、證書、文憑等也能夠流動,學生可以憑借它們去晉升、求職等。這種流動性意味著學生在普通學校、職業院校、社區、企業學習所獲得成果可以互通。將學校教育延伸到社會,可以促進終身學習。
有了以學分為衡量單位的學分銀行,你原來在哪里學習、學習了什么,將來會在哪里繼續學習、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和學習帶來的改變,彼此之間就可以聯系起來了,這就是學分銀行的紐帶作用。國家開放大學通過相關規則的制定、平臺技術的研發等,大力建設學分銀行。
《世界教育信息》:請問,開放大學如何獲取學習者在其他地方的學習信息?
張少剛:這就像我們去銀行辦事,有個人和單位兩種業務。個人業務由自己去銀行辦理,包括存取、轉賬、理財等。單位集體業務由單位財務人員到銀行辦理。國家開放大學搭建學分銀行,就學習者個人而言,無論其接受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培訓,依據相關規則,其學習成果可以存取和兌換。目前,我校有些專業的學歷課程和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是相通的。有了學分銀行平臺,國家開放大學面向合作高校、行業、企業等辦理集體業務,即通過認證辦學單位的資質,確定學習者的成果。當這些學習者開始新階段的學習時,存入過去積累的學分,包括之前在學校所獲得的課程學分、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學分、通過認證工作閱歷經驗折合而來的學分。在全學分制下,這些學分成為獲取新專業文憑的資本。國家開放大學搭建的學分銀行平臺將提供學分兌換服務,包括學校之間課程學分互換服務,學校教育與行業企業培訓之間學分兌換服務,擁有某種技能的人與需要這種技能的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溝通服務等。
四、全過程管理保障教育質量
《世界教育信息》:國家開放大學如何加強教育質量管理?
張少剛:國家開放大學制定了《國家開放大學質量保證標準》,在教育質量管理上實施全過程管理,包括教學標準、條件保障,教學督導、評估等。學校成立了國家開放大學質量保證委員會,委員來自國家開放大學的總部和分部,包括各省開放大學和廣播電視大學的主要負責人、專家等。教育質量管理的整個過程要素包括教師、學生、內容、學習環境等。例如,在學生層面,學生入學時要參加測試,入學后怎么學,多種媒體教材到位率,學習由誰輔導,遇到問題如何獲得解答,誰來解決網絡平臺使用問題,學習過程中和學期結束時怎樣測評學習效果,社團活動如何組織,誰來督導等。
總之,高質量的開放教育的核心是服務好學習者,做好“有支持的學習”。為此,要建設一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此外,還要有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管理隊伍和一支技術與研究隊伍。要讓學習者在有疑問的時候得到滿意解答,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得到最及時的幫助,并能使學習者展現自己的想法。把這些環節逐一落實并且持續改進,教育質量就能夠得到基本保證。
五、建立支持聯盟,
統籌社會優質教育資源
《世界教育信息》:請您談一談國家開放大學支持聯盟的相關情況。
張少剛:開放大學的屬性之一就是整合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服務民眾,將“人人、時時、處處”的學習落到實處。國家開放大學建立了高校支持聯盟、行業支持聯盟、企業支持聯盟和城市支持聯盟。這些支持聯盟具有優勢互補的作用,從自身考慮,有利于提升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科、專業和課程水準,有利于國家開放大學引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聯通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有利于國家開放大學拓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協作是一種必然趨勢,即合作各方通過協同,整合創新。埃及有句諺語:大家一起走,才能走得遠。國家開放大學搭建服務平臺將社會各界力量協同起來,建立支持聯盟就是其中一種方式。截至目前,已有27所知名高校加入了國家開放大學支持聯盟,15個部委(行業)加入了行業支持聯盟,5家大型企業加入了企業支持聯盟,15個副省級城市加入了城市支持聯盟。
六、探索開放大學教育國際化新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教育國際化?國家開放大學在推進教育國際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張少剛: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許多事情都是在全球范圍內協作進行的。過去,我們招收留學生、聘請專家、互派教師、開展合作研究等,都集中在實體校園。現在,我們擁有了互聯網技術,每個人都可以在本地與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交流,包括合作開展在線科學實驗等。互聯網技術催生了教育國際化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使教育的基本要素發生了改變,即教師、學生、課程和環境這四個要素發生了改變。教師從全球選聘,在當地為學校工作;學生來自全球,在當地接受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優質課程可以在慕課平臺上進行選擇,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找到合適的教師進行一對一教學。新的教學環境既有線下實體校園,也有線上教學空間,各種活動越來越多地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在“世界是平的”和“世界是開放的”的新形勢下,教育國際化也在構建自身的新模式。
國家開放大學作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高校,主動加入世界開放與遠程教育組織,與多個國家的開放大學合作開展漢語教學,參與跨地區項目開展遠程教育研究等,推進了學校發展。楊志堅校長兩次當選世界開放遠程教育理事會(ICDE)執委。國家開放大學的對外漢語教育中心是最早投入網上孔子學院資源建設和開展網上教學的機構之一。每年都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漢語學習者訪問“易教漢語”網站(www.myechinese.com)。該網站開發了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泰語等多語種“博覽中國”數字化課程,以及英語、西班牙語、泰語、日語、韓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德語等多版本反映中國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的數字化節目和內容多樣的網絡課程,共有70多個課程產品在全球發行。同時,學校向多國派出漢語教師;接收來校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和實習生;邀請英國開放大學、巴基斯坦開放大學、加拿大湯姆遜大學等學校的專家到校做訪問學者;翻譯出版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眾多研究成果,如《開放教育資源:網絡資源對話》,以及ICDE歸納整理的世界五大洲的大學、國際遠程教育機構中眾多學者有關慕課的觀點、看法,并在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報告——《國際視野下的大規模開放與在線課程(MOOC):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新日程》。
網絡的開放性,讓知識失去了邊界。面對“流動性更強、連通性更高、互動性更好的”互聯網,教育國際化也會發生根本改變。人們習慣的養成,就是通過知識的獲取、能力的鍛煉和態度的改變實現的。
《世界教育信息》:請您預測一下開放大學未來的發展趨勢。
張少剛:開放大學的未來與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緊密相關。在定位上,從國家層面,開放大學要發揮“途徑”“支撐”和“舉措”的作用。劉延東同志在為國家開放大學揭牌時指出,在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建設現代開放大學,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需求、促進教育公平、克服應試教育弊端和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是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在批復建立國家開放大學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國家開放大學堅持非學歷繼續教育和學歷繼續教育并舉。學校應以課程為單位建設學習資源,充分利用高校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積極推進‘學分銀行建設,通過建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學分的累積、轉換制度,探索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在辦學特色上,楊志堅校長指出,要建設具有“塊、條、點”功能的立體辦學組織體系,架構具有“云、路、端”互通的技術模式,開發構建“六網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緊緊圍繞一個核心——教育教學質量,充實三根支柱——辦學組織體系、教育信息化、基本制度框架,建設一條紐帶——學分銀行,強化四個著力點——非學歷教育、課程專業和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全面改革,深入推進。
我想,只要堅持科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勤奮努力,到中國“兩個一百年”的時候,國家開放大學必將在中國大學體系內,在國家終身學習體系內,在世界開放大學體系內,都能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然,要做到不可或缺,我們還需要全面提升能力。
編輯 吳婷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