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的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和英雄史詩,而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用鮮血與生命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給黨、國家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偉大的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固原,在將臺堡參觀紅軍長征三軍會師紀念館時指出,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①《習近平考察寧夏:冒雨向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藍》,新華網2016年7月19日電。
革命理想高于天,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既是長征精神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內涵,又是長征精神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貫穿長征精神的靈魂,是激勵紅軍將士奪取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中,英勇的紅軍將士之所以能夠視死如歸、浴血奮戰,之所以能夠戰勝人間難以想象的千難萬阻,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偉大旗幟,是戰勝困難、贏得勝利的力量源泉。”②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6年10月22日。
由于黨內“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的錯誤戰略指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長征初期,中央紅軍仍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突破國民黨軍隊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之戰,為了黨中央的安全,為了保衛“馬背上的共和國”,紅軍廣大指戰員高舉著軍旗,高喊著“一切為了蘇維埃新中國”的口號,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殊死的決戰。
湘江之戰后,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多人。在黨和紅軍面臨險境絕路的情況下,紅軍廣大指戰員并沒有因為革命遭到巨大挫折而失去對黨的信任和喪失對革命的信心,而是始終抱定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和隨時為黨的事業獻身的決心,始終理想不移信念不滅,對黨的耿耿忠心不變,英勇地鏖戰在充滿艱難險阻的萬里征途上。
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黨內又出現了張國燾反對北上、堅持南下,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行徑。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一面嚴肅地指出張國燾的嚴重錯誤,一面果斷帶領黨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主力脫離險境。 在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徐向前等人堅決斗爭以及廣大紅軍指戰員的強烈要求下,紅四方面軍排除了張國燾的干擾,堅決擁護黨中央北上方針,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在如此復雜、險惡的環境下,正是由于全黨和全體紅軍指戰員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才能克服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和統一,勝利完成了偉大的長征。正如鄧小平所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鄧小平文選》,第3卷,1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在紅軍長征途中,蔣介石調集上百萬軍隊進行圍追堵截,企圖置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于死地。紅軍處于無根據地作戰的困境,天上敵人飛機偵察轟炸,地面敵人重兵圍追堵截。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指戰員并沒有被征服、嚇倒,他們以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穿插迂回,在敵重兵集團之間實行廣泛的機動作戰,斬關奪隘,搶險飛渡,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攻占臘子口、鏖戰獨樹鎮、伏擊袁家溝口、激戰嘉陵江、苦戰百丈關、轉戰烏蒙山、搶渡普渡河,“在川黔滇鄂豫陜廣大地區調動敵人,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1996-10-23。。
紅軍縱橫馳騁于湘鄂川黔滇等14個省,長驅6.5萬里,進行重要戰役戰斗600次;紅軍廣大指戰員不怕流血犧牲,浴血奮戰,表現出了英勇頑強、無堅不摧、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奪取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長征的勝利是無數紅軍將士流血犧牲換來的。成千上萬的紅軍將士犧牲在槍林彈雨的長征路上,長眠于皚皚雪山、茫茫草地上,有些英勇就義于敵人的刑場上,用鮮血與生命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他們的英雄事跡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據統計,長征中犧牲的營以上干部有430多名,其中軍以上干部就有方志敏、劉疇西、尋淮洲、鄧萍、吳煥先、曾中生、錢壯飛、羅南輝等10多名。
在湘江戰役中,擔任掩護任務的紅5軍團第34師被阻于湘江東岸,陷入數十倍于己的敵人包圍之中。5000多名指戰員英勇拼殺,浴血奮戰,最后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血染湘江。師長陳樹湘身負重傷,不幸被俘,敵人企圖把他送往長沙邀功。途中,陳樹湘用手絞斷受傷流出體外的腸子,壯烈犧牲,用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實現了他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的誓言。
長征路上,一批批戰友倒下了,后面的紅軍指戰員掩埋好戰友的尸體,擦干身上的血跡,又義無反顧地沖上去。是什么力量在激勵、推動他們?是理想與信念的神奇力量在激勵他們奮斗、前進,他們憑著永遠跟共產黨走、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英勇奮戰,直至長征的勝利。
長征途中,紅軍廣大指戰員不僅要突破國民黨軍隊重兵的圍追堵截,還要征服和戰勝來自大自然的各種艱難險阻,經受饑寒傷病的種種磨難。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中經過的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人跡罕至,山高谷深,氣候變化無常。經過長途跋涉和連續作戰的紅軍指戰員雖然疲憊不堪、缺衣少糧,但他們懷著革命必勝的信念,發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冒風雪,戰嚴寒,在雪山上艱難地前行。許多戰士累倒、凍僵,長眠在雪山上。紅軍戰士劉志海凍死在雪山上,但他臨死前還從雪堆里高舉起一只手,緊握著黨證和向黨交納的最后黨費——一塊銀元,表現了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革命的堅定信念。
紅軍翻過雪山后進入草地。草地沼澤密布、河溝交錯,稍有不慎就會被泥潭吞沒。草地的氣候惡劣,雨雪、冰雹來去無常。過草地,沒有糧食吃,紅軍指戰員不得不吃野菜、草根,甚至煮皮帶充饑。許多紅軍指戰員犧牲在草地上,有的病餓而死,有的是吃野菜中毒身亡,還有的因陷入泥潭而失去生命。過草地時,僅營以上干部就犧牲了50名。紅3軍團某部炊事班為保證全連不因饑餓而減員,9個炊事員先后犧牲在草地上。
參加長征的2000多名女紅軍,憑著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承受著比男紅軍更多的艱難困苦,以頑強的毅力和部隊一起行軍作戰, 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 爬雪山、過草地,與生命極限進行頑強抗爭,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紅軍指戰員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和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終于征服種種困難,走出了渺無人煙的茫茫水草地。正是由于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紅軍指戰員以常人不可想象的勇氣和毅力,與大自然進行了一次次較量,并征服了大自然。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已經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成為人類共有的巨大精神財富,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稱頌。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稱頌長征:“它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在它仍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激情。我想,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自序》,5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今天,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緬懷先烈、不忘初心,傳承紅色基因,堅定革命理想信念,走新的長征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