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站力量包括運輸、倉儲、招待等勤務力量以及防衛、交通、通信等保障力量,兵站力量建設是兵站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兵站勤務、保障裝備的現代化、體制編制的正規化以及兵站人員的革命化等。革命戰爭時期,由于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我軍兵站力量的現代化、正規化程度不高。抗美援朝戰爭中,隨著志愿軍參戰部隊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復雜化,后勤保障的規模和內容也相應地擴大化和復雜化。為此,志愿軍后勤積極開展兵站力量建設,大力加強兵站裝備現代化,勤務、保障部隊的正規化和兵站人員的革命化建設。
兵站力量的現代化包括兵站勤務、保障裝備的現代化和使用這些裝備的人的現代化。革命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兵站現代化主要表現在運輸、通信工具的部分現代化上。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兵站的現代化也主要表現在勤務、保障裝備的現代化上。
(一)兵站運輸工具的現代化
抗美援朝戰爭中,鐵路、汽車運輸迅速成為兵站運輸的基本手段。汽車運輸主要在分部所屬的后方執行戰役運輸任務,部分汽車配屬軍后勤領導,執行部分戰術運輸任務。在運動戰初期,汽車部隊數量少、質量差。隨著戰役的勝利進行,后勤系統逐漸補充汽車。進入陣地戰階段后,汽車數量逐步增加。據統計,在3年抗美援朝作戰期間,志愿軍以載重汽車為主的各種汽車,從1950年底的3954輛增至1953年上半年的1.86萬輛;由初期入朝的3個汽車團增至1953年的17個汽車團,入朝3年共補充汽車3萬余輛。①《中國人民解放軍車船勤務史(1937—1992)》,266頁,北京,總后勤部軍事交通運輸部編印,2007。在鐵路運輸上,戰爭初期,由于敵機的轟炸,朝鮮北方鐵路線基本癱瘓,戰役運輸只能靠汽車運輸。進入陣地戰階段后,鐵路運輸部門與鐵路搶修、防空部隊相配合,使朝鮮境內主要鐵路線逐漸恢復通車,并陸續開辟了一些新的路線。火車運輸與汽車運輸相結合,使志愿軍戰略戰役后方的兵站運輸基本實現了現代化。
(二)防空力量的現代化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引進了現代化的防空兵器,建立了高射炮兵和空軍,建立了現代化的立體防空力量。志愿軍每個野戰高炮師轄3個高炮團,裝備85毫米口徑和37毫米口徑高炮共48門,12.7毫米口徑高射機槍36挺。每個城防高炮團轄3個高炮營,裝備85毫米或76.2毫米口徑和37毫米口徑高炮36門,高射機槍3挺;高炮獨立營轄3個高炮連,1個高射機槍連,裝備37毫米口徑高炮和12.7毫米口徑高射機槍各12門(挺)。*齊德學主編:《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戰史》,189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志愿軍空軍用于后方防空作戰的為殲擊機師,其作戰飛機主要是從蘇聯引進的米格-15及拉-9、拉-11戰斗機。在后方防空作戰中,志愿軍高炮和空軍部隊取得了顯著的戰績。
運輸力量在組織管理上的正規化程度,決定了其運輸效率發揮的程度。抗美援朝戰爭中,各類運輸力量的組織管理上的正規化程度有所提高。
(一)組建各類正規化勤務、保障部隊
1.組建兵站防衛部隊。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建立了一支正規化的軍兵種結合、空中與地面相配合的立體防御力量。一是在兵站線上部署高射炮兵。志愿軍高射炮兵先后參戰的部隊有野戰高射炮兵5個師、64個獨立營;城防高射炮兵21個團又10個獨立營、5個探照燈營、2個對空監視團和1個雷達營。*齊德學主編:《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戰史》,189頁。其中大部兵力部署在后方縱深地區。二是部署防空哨,又稱對空監視哨。通常在公路干線上每隔1~3千米設置1個哨位,在美機封鎖的重點區段,哨位適當加密。每個哨位一般由3~6人組成。在反絞殺戰期間,志愿軍在32條總長2500千米的公路干線上,設置了1308個哨位。*《志后防空哨》,5060204-0024,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戰爭期間,擔任防空哨任務的部隊先后有志愿軍第50軍第149師和公安第18、第1師。*齊德學主編:《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戰史》,145~146頁。同時,志愿軍空軍的殲擊機部隊也參加到后方防空作戰中。
2.組建鐵道兵、工兵等交通保障部隊。鐵道兵主要負責鐵路搶修、維護和新建任務。1951年2月,志愿軍成立鐵道搶修指揮所,1952年12月成立中朝聯合新建鐵路指揮局,負責領導鐵道兵部隊。戰爭期間,志愿軍鐵道兵先后有4個師、1個直屬橋梁團、1個直屬獨立團和6個鐵道工程師等共11萬人入朝,執行鐵路搶修、搶建任務。*齊德學主編:《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戰史》,194頁。志愿軍工兵包括獨立工兵部隊和隊屬工兵部,其中配屬后勤部門的有相當一部分力量,承擔后方道路的搶修、新建任務。1950年10月,志愿軍組建工兵指揮所,1952年7月改為工兵指揮部,直接指揮獨立工兵團,并負責隊屬工兵的業務指導工作。工兵部隊邊打邊建,至戰爭后期,獨立工兵部隊增加到15個團又2個營,并裝備了工程機械和制式舟橋器材。*齊德學主編:《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戰史》,192~193頁。
3.組建擔架團和輜重部隊,取代民工組織。抗美援朝戰爭前期,在戰術運輸和物資裝卸工作上,志愿軍借鑒解放戰爭時期的經驗,大量動員民工至兵站沿線參加運輸、裝卸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到第三次戰役時,僅東北地區就動員民工達13萬多人。其中入朝6萬多人(后勤系統3.5萬多人、作戰部隊2.5萬多人),擔架2.32萬副。*沈陽軍區聯勤部部史編寫委員會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聯勤部部史》,第1卷,223頁,沈陽,沈陽軍區聯勤部,2004。但民工是臨時支前組織,“多系農民,未經戰爭鍛煉,缺乏軍事常識,組織紀律松弛。”*《入朝三年后勤工作經驗總結(兵站業務)》,5060402-0154,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同時,由于志愿軍后方普遍遭到了敵空軍的狂轟爛炸,民工傷亡過重,導致大批逃亡。為此,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人力運輸部隊,以代替民工組織。在擔架部隊建設上,1951年3月,遼東、遼西、吉林、松江、黑龍江、熱河省建立了11個擔架團,2.3萬人,于3月分批入朝,配屬每軍1個團,每團擔架370副、擔架車150臺。*沈陽軍區聯勤部部史編寫委員會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聯勤部部史》,第1卷,226頁。在輜重部隊建設上,以整訓團、獨立團為基礎,先后組建34個輜重團、64個運輸營、448個運輸連,有馬車、手推車、自行車、擔架車8.5萬輛。*《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聯勤部部史》,第1卷,266頁。擔架團、輜重團的大規模編制,使志愿軍人力、畜力運輸力量建設的正規化程度及戰斗力大大提高。
(二)加強兵站對后勤所屬各勤務部隊領導
大站是兵站勤務系統的最高組織形式,它產生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通常負責某一戰役和戰術方向的兵站勤務工作。至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創建了后勤分部、大站體制,使兵站勤務體制更加完善。抗美援朝戰爭中,仍然沿用了這一體制。在運動戰階段,裝卸、警衛、倉庫等勤務部隊及醫院分別由分部有關部門直接領導,戰時臨時配屬各大站執行任務。大站對這些單位的領導往往不能得心應手,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志愿軍后勤司令部成立后,志愿軍后勤主要抓本部和分部、軍后勤的建設,而將倉庫、醫院、汽車部隊等勤務保障部隊劃歸兵站、特別是大站領導,也就是實行站、(汽車)團合并和站、(醫)院一體化。如從第四次戰役末開始,志愿軍后勤對在朝醫院進行整編,取消入朝醫院大院部,將分院和醫療所改編為精干的能獨立完成1000人收容任務的兵站醫院,每院編333名工作人員,開設后送股,歸大站領導。醫院隨大站執行傷病員的受治任務,沿兵站線分類逐段后送傷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聯勤部部史》,第1卷,267頁。這樣,大站就由過去單純地接轉物資、招待過往部隊的簡單組織,轉變為基地性質的指揮和管理機構,是集供應運輸、醫療后送、道路維修、對敵斗爭為一體的保障實體。
此外,軍屬兵站與有關勤務部門的領導關系也進行了調整,將領導權集中于兵站。如第15軍在后勤經驗總結中指出:“為了保證及時供應,經過五次戰役明確了,本部必須靠近兵站區,溝通有線電話,兵站處要緊緊掌握汽車大隊。醫院必須靠近兵站,這樣才能掌握力量,同時掌握前方需要和兵站的收支庫存及在部隊的車輛,據此做出當天或一個階段的運補計劃,才能保障供應。”*《后勤歷史資料匯編·抗美援朝時期)》,第2集,56頁,北京,北京軍區后勤部司令部編印,1959。這是軍屬兵站勤務組織領導體制上的重大變革,對統一后勤組織指揮和后勤力量的機動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鐵路運輸、搶修、防空部門的統一領導和管理
由于鐵路運輸在戰略運輸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鐵路運輸力量相對獨立于軍隊后勤建制之外。1951年5月4日,中朝兩國代表在北京簽署《關于朝鮮鐵路戰時軍事管制的協議》,指出“為適應戰爭需要,朝鮮鐵路必須置于統一的軍事管制之下,以便統一指揮鐵路運輸。”*周中編:《抗美援朝戰爭后勤史簡編本》,90頁,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5月19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志愿軍后方勤務部之時,曾規定鐵路運輸也屬志后領導,但隨即又于21日規定,鐵路管理應照中朝兩國鐵路協議辦理。此后,鐵路運輸、維修等領導機構迅速成立。7月,在朝鮮安州成立了朝鮮鐵路軍事管理總局。8月,在沈陽成立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9月,成立前方鐵道搶修指揮所。11月,又在安州成立了前方(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作為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的派出機構,負責指揮和協調鐵路軍事管理總局、鐵道搶修指揮所和稍后成立的鐵道高射炮兵指揮所的工作。這樣,鐵路運輸、搶修、防空實現了統一領導,對于戰勝敵人對鐵路運輸的破壞,提高鐵路運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1951年2月,東北軍區后勤部指出:“兵站是戰爭供應的輸血管,也是決定近代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要使我們的兵站線成為‘割不斷打不破’的鋼鐵線,除了人力、物力保證及嚴格的執行命令計劃外,還必須有堅強的政治工作來保證。”*《為保證春季作戰供應關于兵站線上的政治工作問題》,1951年2月,參見《抗美援朝戰爭后勤工作重要文獻匯編》材料之七十二,5060402-0157,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如何使兵站各類勤務、保障人員迅速適應朝鮮戰場環境,并勝利完成任務,是志愿軍兵站政治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就政治工作內容而言,主要包括組織建設、思想建設、群眾工作等。
(一)組織建設
兵站線上的各級政治組織是兵站政治工作的組織基礎。各級政治組織的強弱,決定了相關單位政治工作的強弱。在組織建設上,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級政治組織,加強對兵站的政治領導。東北軍區后勤部要求,各級兵站部門要按照規定的編制調整干部,嚴格組織生活,克服兵站現存的組織混亂情況,發揮組織領導作用,加強紀律教育,建立嚴明的獎懲制度。*《為保證春季作戰供應關于兵站線上的政治工作問題》,1951年2月。同時,創新政治工作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發揮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如實行分區包干制度,組織行政干部作政治工作;政工干部加強對黨團組織及俱樂部的領導和對功模積極分子的培養和使用;采取輪番檢查,重點掌握,以加強檢查工作;對零散部隊和配屬部隊實行代管代教;采取分散進行,輪番上課的辦法;重視對外出部隊和外出人員的動員和掌握。*《兵站倉庫政治工作經驗總結(初稿)》,1954年7月25日,5060302-0344,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
(二)思想建設
兵站政治部門通過立功運動、解決兵站人員實際困難等方式,以及開追悼會、寫慰問信、開設路邊鼓動站等多種形式,開展思想教育。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加強階級教育的基礎上,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提高全體同志的積極性、責任心和克服困難的精神。*《為保證春季作戰供應關于兵站線上的政治工作問題》,1951年2月。(2)愛崗敬業教育。如教育兵站倉庫人員樹立“愛物資愛勞動”思想,并作為各級站點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兵站倉庫政治工作經驗總結(初稿)》,1954年7月25日。在兵站醫院和擔架團的政治教育上,發揚兵站醫院每個干部、醫生、護士、工作人員高度的愛護部隊、愛護傷員的負責精神。*《為保證春季作戰供應關于兵站線上的政治工作問題》,1951年2月。(3)愛護工具、反對浪費教育。如在司機中開展愛車教育,干部親自帶車,技術員有計劃地配備在沿途指揮站,隨時檢修。*《后勤歷史資料匯編·抗美援朝時期》,第2集,182頁。第64軍要求向所有指戰員、特別是供給兵站干部進行愛護糧食的教育。*《后勤歷史資料匯編·抗美援朝時期》,第2集,65頁。(4)團結教育。包括鞏固與加強兵站內部的團結,兵站與政府和人民的團結,兵站與前方部隊的團結,特別是兵站與朝鮮人民和朝鮮政府的團結。對任何破壞上述團結的思想和行為,都必須加以克服。*《為保證春季作戰供應關于兵站線上的政治工作問題》,1951年2月。
(三)群眾工作
志愿軍兵站群眾工作包括兩個方面:①民工工作。這里又包括對國內民工工作和對朝鮮民工工作。對國內民工,一是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與鞏固其戰爭觀念和愛護傷員觀念。*《后勤歷史資料匯編·抗美援朝時期》,第2集,53頁。二是與民工建立血肉關系,體貼他、愛護他、關照他、慰問其家屬,貧寒者請政府幫助,作到前后方共同幫助和鼓勵,以減少民工和家庭雙方的牽掛,達到安心服務。*《后勤歷史資料匯編·抗美援朝時期》,第2集,53~54頁。對朝鮮民工,更是要上升到國家關系的高度上來看待。“朝鮮民工工作做不好,不但是軍民關系,而且是國際關系。”*《后勤歷史資料匯編·抗美援朝時期》,第2集,82~83頁。因此,在工作分配上不能對他們要求過高,并在動員、教育、生活和宣傳上給予特別的重視。②對朝鮮政府和軍民工作。要遵守“中朝團結只能搞好,不準搞壞”的原則。教育干部戰士,入朝后要尊重朝鮮政府和人民軍,要尊敬朝鮮人民,遇事相商,見面和藹,尊重風俗習慣,保護朝鮮人民的財務,反對片面擴大人家的缺點,切不允許有任何傲氣和老大的態度表現。*《為保證春季作戰供應關于兵站線上的政治工作問題》,1951年2月。
志愿軍兵站力量建設是兵站戰斗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軍隊兵站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兵站力量建設的開端,成果顯著。它使志愿軍兵站保持了強大的戰斗力,勝利地完成了兵站各項任務,并為人民軍隊現代兵站力量建設奠定了基礎,對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人民軍隊兵站力量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