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0年10月,蔣介石在結束與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后,即轉兵對各蘇區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圍剿”。其中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第一方面軍進行“圍剿”的兵力,除原在江西南昌附近的2個師、1個旅和3個航空隊外,另從湖南、隴海路抽調5個師又1個旅,統歸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指揮,對集結于袁水流域清江(今臨江)至分宜段的紅軍進行“圍剿”。
關于國民黨軍這次“圍剿”采取的作戰方針是什么,至今未見史家與當事人引述國民黨軍作戰文電的表述。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軍事科學院戰史部編寫《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時,筆者在參加撰寫反對國民黨軍第一至第三次“圍剿”史稿時,看到過一份《國民黨軍第五十師譚道源部與中央蘇區紅軍在東韶街戰斗詳報》①根據“國民黨軍事機關檔案”整理件,原件為《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師入贛剿匪戰斗詳報》。其中敘及總指揮魯滌平“歌戌”②“歌戌”,指韻母代日,地支代時電碼,“歌”為5日,“戌”為19~21時。電稱:“頃奉總司令支日③“支日”,為4日。命令規定十日以前集中完畢十六日開始總攻擊”,“歌電亦云我軍不宜單獨先進,其理在待各路軍合圍后一舉聚殲”紅軍。這當是蔣介石預定的作戰方針與企圖。但卻未予以引用。
紅一方面軍遵照總前委確定的“誘敵深入”戰略方針,于1930年11月5日前后由袁水清江至分宜兩岸東渡贛江,進至樟樹、臨川地區待機,魯滌平的“圍剿”軍便撲了個空。對此,有關的中共黨史、解放軍戰史和某些論著,可能因未見蔣介石“圍剿”命令原件,不便引述,便一般是以概括方式稱之為:國民黨軍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或“兵分三路”、“企圖消滅紅一方面軍于清江(今臨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這些引語意思是對的,但并沒有明說其是引自蔣介石的作戰方針原文。
此后,總前委又揮師西移、繼而南下,于12月初進抵蘇區中心地區,直至1931年1月3日連續取得龍岡、東韶戰斗大捷,勝利地打破了蔣介石的第一次“圍剿”。對此,諸多論著雖說明國民黨軍不外是采取“長驅直入”、或“分進合擊”方針,還是沒有引述蔣介石是確定了什么方針。
實際上,1930年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召開高級軍事會議,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以魯滌平兼行營主任,并親自于12月7日下達了《第一號作戰命令》。”其中令:第6路軍總指揮朱紹良率5個師(旅)、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率6個師(旅)、新調來的第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率3個師(旅),總兵力共10萬人,“決于吉安、泰和、贛州以東,永豐、樂安、南豐以南地區,向東固匪巢包剿而聚殲之”。
筆者有幸于2013年9月,在審讀《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紅軍反“圍剿”》卷參考資料時,看到了蔣介石下達的《第一號作戰命令》(打印件),其中蔣介石所表達的由各路軍分進合擊、“包剿而聚殲之”,當為其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的作戰方針。這是筆者釋疑之一得,不知當否?僅以此拙見,借《軍事歷史》之一角就教于史學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