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國內革命戰爭。在腥風血雨中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勝利。在激烈殘酷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努力探索我軍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制定了許多規章制度和條令條例,作為我軍共同遵循的行動規范,開創了我軍制度建設的先河,奠定了我軍正規化建設和依法治軍的堅實基礎。
(一)黨是軍隊的魂,紅軍時期我軍逐步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體制。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實質上就是黨對軍隊的組織領導、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來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但怎樣才能實現黨的絕對領導,確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和借鑒外軍尤其是蘇聯紅軍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在實踐中摸索,建立起了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體制。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最重要的就是組織領導。沒有一個從中央到基層的完善的組織領導體制,其它的領導都不可能實現。中共中央從1925年底開始設立中央軍事領導機構。1930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軍事委員會,加強對全國紅軍的領導。1931年11月,在中央蘇區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領導機關,實際上負有中央軍委的職權,領導指揮了全國紅軍的反“圍剿”斗爭。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后,1936年1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擴大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軍委主席團,實現了對全國紅軍的統一領導和指揮。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必須要建立黨對軍隊的直接領導機制。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廣泛建立起了黨委制度、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機關制度,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它們與中央軍事領導機構一起,從組織制度上保證了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保證了紅軍的人民軍隊性質。
黨要實現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必須在健全組織領導的基礎上實現黨對紅軍的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黨對軍隊的政治領導,實質上是對紅軍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決策的領導。紅軍時期,黨和軍隊制定的各項制度,都把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紅軍官兵的第一要務,確保官兵與黨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自覺聽從黨的指揮。黨對軍隊的思想領導,就是用馬克思主義和黨的綱領路線教育官兵,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紅軍的制度尤其是政治工作制度,注重用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教育官兵,幫助廣大指戰員提高無產階級覺悟。紅軍時期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的建立,確保了紅軍的無產階級性質,確保了紅軍是黨領導下戰無不勝的新型人民軍隊。
(二)軍事工作是軍隊建設的主體,紅軍在戰爭中從無到有,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軍事工作制度。軍事工作是紅軍的主要工作之一。它包括軍隊的編制體制、軍事工作領導制度、軍事訓練、兵員動員機制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等諸多內容。
紅軍初創時期,編制體制沒有統一的要求和制度。隨著以紅4軍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編制的逐步確立和推廣,各地紅軍基本實行了軍師團的編制體制。1928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了《軍事工作大綱》,依據太平天國的編配規則提出了“三五制”的紅軍編制原則*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233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隨著對紅軍領導的加強,中共中央于1930年10月向全國各蘇區頒布了較為符合紅軍實際的《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各部隊基本執行了這個編制草案。1936年10月后,紅軍進行整編,各部隊編制統一起來。
紅軍初創時期,由于各地紅軍分散的特點,中共中央對全國紅軍的軍事工作領導相對薄弱,沒有成立總參謀部。在各地紅軍中,由于各部隊人數和作戰規模相對較小,首長多實施面對面的領導和指揮,司令部工作也較為簡單。隨著紅軍的不斷發展,中共中央軍委于1930年8月成立總參謀部。中革軍委成立后,原蘇區中央局軍委總參謀部改為中革軍委總參謀部。隨著總參謀部及其工作機構的建立和健全,紅軍司令部工作全面展開。同時,各部隊司令部工作亦隨之加強,和司令部工作相關的規章制度相繼建立起來。
隨著軍事領導制度的創建和完善,紅軍的軍事訓練制度和兵員補充制度也逐步建立發展起來。為保證紅軍的健康發展,蘇維埃中央政府還先后頒布了多個法規條例。作為紅軍軍事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注重作戰經驗的積累和作戰理論的升華,提出了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戰略戰術,指導著紅軍奪取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軍隊未來戰略戰術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紅軍建立和實行了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紅軍的政治工作制度源于大革命時期的國民革命軍,并在它的基礎上有了本質發展,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工作體制。紅軍初創時期就逐漸在各級實行了黨委制、政治委員制和政治機關制,并成為紅軍最主要的政治制度。為加強對全軍政治工作的領導,1930年8月,中央軍委建立總政治部。同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工作暫行工作條例草案》。1931年11月中革軍委成立后,蘇區中央局軍委總政治部改為總政治部,后又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1932年總政治部頒布《各級政治機關編制系統表與組織及工作綱要》,進一步明確了總政治部和各級政治部的職能和編制。總政治部的建立,與黨委制、政治委員制、政治機關制一起,構成了較為完備的軍隊政治工作體系,承擔著政治建軍的重任。
為指導紅軍政治工作,中革軍委和總政治部先后頒發了一系列指示、訓令和法規,提高了全軍的政治工作水平。在紅軍政治工作制度建設史上,有兩個事件發揮了重大作用。一是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解決了在農村進行革命戰爭的環境中,如何將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建設成為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這一歷史性課題,它確立的政治建軍原則,對紅軍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是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作為紅軍建軍以來頒布的第一批法規,確立了紅軍政治工作體制編制的總體框架,為紅軍政治工作的正規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1934年初,總政治部頒發了重新修訂的《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修改后的條例更加全面系統,同時也補充了一些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新形勢和新發展,特別是重新恢復了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對紅軍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紅軍時期建立和逐步發展起來的各項政治工作制度,在紅軍建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四)后勤保障關系著戰爭勝利的全局,紅軍白手起家,逐步建立了獨具特點的后勤保障制度。后勤保障制度是隨著紅軍的誕生發展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初創時期,紅軍保障能力極為有限,建立了衛生隊、軍需處、軍械處、醫院、被服廠等后勤機構,但沒有設立專門的后勤領導機構和組織系統,屬于司令部管轄。紅軍組建正規兵團后,后勤工作也相應地進行了初步的正規建設。1930年10月,根據《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經理部和軍醫處,同時規定,各軍團、軍、師、團設立經理處、軍醫處,軍團設野戰醫院。后勤部門開始從司令部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工作系統。到1932年6月,中革軍委后勤系統形成了總經理部、軍醫處、后方辦事處、總兵站等四大部門。為便于統一指揮協調,在總參謀部管理局增設了后方勤務科,負責作戰時的后勤保障計劃和對各后勤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與后勤部門的建立發展過程相一致,后勤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逐步完善,極大地鞏固和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一)制度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紅軍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紅軍的各項制度也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軌跡。紅軍制度是建立在紅軍建設的基礎上的。紅軍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紅軍在農村的環境中,在行軍作戰過程中,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處理中所必須面對的情況和遵循的制度。上門板、捆禾草、不得胡亂屙屎等等,這些實實在在的規定,都是有的放矢,都是人民軍隊本色的表現。紅軍時期制定的法規制度、條令條例,非常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它是從實際出發制定出來的,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無病呻吟。
制度要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這是紅軍制度建設的重要特色。交通運輸是支持戰爭的重要因素。從第一次反“圍剿”開始,中央蘇區紅軍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了傷員轉送站,蘇區政府設立了兵站處,由此發展為兵站和兵站線,承擔了重要的作戰運送任務。兵站制度滿足了革命戰爭的需要,是應運而生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紅軍的規章制度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學習和借鑒外軍尤其是蘇軍的成功經驗,甚至是國民黨軍制度建設的一些做法,是中國工農紅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實現初步正規建設的重要經驗。黨的建設的很多方面,包括政治委員制、政治機關制的做法和規定,都有學習借鑒蘇軍經驗的印記;黨代表的稱謂則是繼承了國民革命軍的做法。但學習借鑒必須建立在我軍實際的基礎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特別是紅軍初創時期,一些規章制度嚴重脫離了中國革命實際,就是源于在借鑒中沒有考慮到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如在紅軍剛剛起步時,就要求部隊設立航空隊、高射炮隊;在領導工作中,取消黨委集體領導體制,強調政治委員決定權等,就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個案。
(二)制度建設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根主線,要始終把黨的建設放在首位。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今天在全黨已成共識。但在紅軍初創時期,如何堅持黨的領導,如何實現黨的目標,卻是重大的挑戰,經過了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在連上這個創舉,最初的意圖就是要從上到下形成一個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穩固軍心,鞏固部隊,增加凝聚力,提高奮斗和勝利的信心。黨的作用就是在這樣的摸索中找到了最初也是最有力的切入點,紅軍把這個經驗固化下來,推廣下去,成為黨對軍隊領導的一項重要原則。紅軍初創時期,作為以農民和舊軍隊為主要成分的部隊,不可避免地把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帶進來。它帶來的危害是直接的、重大的,但它的危害卻使得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了黨對軍隊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的極端重要性,強調要建設一支聽黨指揮的部隊,必須從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所以古田會議決議就明確指出:“紅軍黨內最迫切的問題,要算是教育的問題。”“不提高黨內政治水平,不肅清黨內各種偏向,便決然不能健全并擴大紅軍,更不能負擔重大的斗爭任務?!?《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103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發展中的紅軍從勝利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中深刻感悟到,中國共產黨是軍隊的靈魂,是勝利的根本;新型的人民軍隊,必須接受黨的領導,黨指揮槍是不可動搖的原則。也正因如此,紅軍在制度建設上,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把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落在實處。紅軍時期的各項制度能夠有效規范官兵的思想和行動,能夠極大促進紅軍的各項建設,能夠奠定人民軍隊未來制度建設的堅實基礎,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了把黨的建設放在首位。
(三)紅軍制度建設既要照顧到軍事、政治、后勤等各個方向和領域,又要照顧到紅軍發展的全局,不可偏廢。紅軍建設的各個方向和領域,各有特點和規律。只有發現和研究各領域所面臨的實際的具體的問題,探索它們獨有的規律,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才能規范紅軍官兵的思想行動。紅軍的制度建設不僅是各個領域的建設,同時又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性工程,很多規章制度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好的規章制度必須有全局觀和發展觀。譬如,紅軍在自身保障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傷亡撫恤制度,開展了廣泛的擁軍優屬活動。這些制度和活動,雖處于非主導地位,但使得人民群眾真正感到紅軍是自己的軍隊,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紅軍、參與戰爭的積極性,這也是人民戰爭思想能夠開花結果的重要因素。紅軍時期的各項制度雖然并不完善,有的還很粗糙幼稚,但它確立的很多原則都是關系全局的,有些制度還很有前瞻性。
紅軍的很多制度在制定出來后,因時間、地點、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適應了發展的需求。紅軍初創時期,政治部和政治工作延續了大革命時期的做法,隸屬于司令部,但這種關系妨礙著紅軍政治工作功能的發揮。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紅軍領導人,把政治部從司令部中分離出來,成為與司令部相平等的領導機關,并在古田會議決議中以法規的形式規定下來。剛剛誕生的紅軍曾一度實行薪餉制,每月標準20塊銀元不等*《張云逸傳》編寫組:《張云逸傳》,31頁,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但薪餉制在當時環境下難以為繼,紅軍就實行供給制。供給制的實行使得“紅軍中官兵伕薪餉穿吃一樣,軍閥里將校尉起居飲食不同”就成為當時的真實寫照,這大大增強了紅軍的凝聚力。因此,制度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情制宜,這是紅軍制度建設的又一條重要經驗。
(四)制度建設必須抓好貫徹落實,在執行中求得完善和提高。紅軍創建伊始,制度建設從零開始,從最基本的需求開始,從糾正傳統的不良習慣開始。所以一項新的制度推行起來,難度是非常大的,但各級黨組織都能夠把嚴格的制度、嚴明的紀律、嚴肅的命令毫不含糊地執行下去,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在整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雖然各地紅軍都是黨領導下的部隊,但是分處在不同的根據地,情況不同,環境不同,組織不一,聯絡困難,溝通不暢,特殊性明顯。盡管如此,中革軍委和總部的命令、指示、規定、制度、條令、條例等,包括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各部隊都能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進行最大限度的落實,各地紅軍建設也基本達到了一致。紅軍齊聚陜北后,各地紅軍能夠沒有芥蒂的迅速實現集中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號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規章制度不打折扣的執行。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制度,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真正把制度落在實處,也是一件創造性的工作。紅軍時期的制度建設,就是把兩者的創造性融為一體的一個縮影。
制度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落實中求檢驗,在貫徹中求發展和完善。建立士兵委員會是紅軍內部民主制度的重要標志。但士兵委員會曾有一度權力過分膨脹,甚至取代了黨委的作用,助長了極端民主化的錯誤。紅軍汲取了這個教訓,在制定士兵委員會章程中,對它的職責進行了完善,發揮它的作用,保障士兵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權利,同時規避其弊端,保證了士兵委員會的健康發展。紅軍時期的制度建設,集開拓性和有效性于一體,逐步發展和完善,作用重大,影響深遠,這與紅軍官兵扎實積極的貫徹落實密不可分。有效的落實是制度建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基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