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山西省太原市太鋼總醫院急救科 山西 太原 030008)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護理觀察
王燕
(山西省太原市太鋼總醫院急救科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護理措施及應用效果。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急診護理措施;研究組在常規急診護理基礎上加用護理干預措施。記錄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負面情緒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將所得數據經專業分析(統計學)后獲得結論。結果: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前心理負面情緒對比結果并無顯著差異(P>0.05);經上述相應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程度均較之前有所減輕,研究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19.35%)顯著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45.16%)(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與護理干預相結合的綜合性急救護理措施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應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臨床常見的危重急病,患者大多起病急、病情變化快、致殘率及病死率高,嚴重威脅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本文將于2014年1-12月期間,選取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臨床研究,探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護理措施及應用效果,為提高患者療效及預后提供可靠依據,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齡49至84歲,平均年齡(64.52±2.19)歲,梗死部位:前壁28例、心內膜下10例、高側壁8例、下壁16例。按照隨機(抽簽)方式將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為(n=31)研究組(單)、對照組(雙),兩組上述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急診護理措施;研究組在常規急診護理基礎上加用護理干預措施。記錄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負面情緒變化情況[焦慮(利用SAS自評量表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焦慮狀態,以10分以下為無焦慮,隨著分數上升其焦慮程度也隨之增加)、抑郁(經SDS自評量表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抑郁程度,得分50分以下者為無抑郁,隨著分數上升其心理抑郁程度也隨之增加)]、并發癥發生率,將所得數據經專業分析(統計學)后獲得結論。
1. 2. 2 急診護理
1. 2. 2. 1 常規護理 ①入院后應立即絕對平臥,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每間隔1h給予1次血壓、體溫測量,每間隔15-30min給予一次脈搏、心率、呼吸檢查,記錄各項生命體征檢測結果,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處理;②立即建立2條或以上有效靜脈通道,遵醫囑給予各項藥物治療,補液維持體內水分、電解質、酸堿度平衡,每日輸液總量約1500ml,靜脈滴注速度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一般不應超過30滴/min;③提供低流量吸氧,氧氣濃度30%-40%、流速3-5L/min,吸氧時需提供濕滑消毒處理,保持吸氧管暢通,每間隔4-6h需利用溫開水+液體石蠟對吸氧管實施潤滑清洗;④根據患者病史、藥物治療史、本次就診臨床表現等資料準確評估其實際病情,準備正確有效的搶救物品,如起搏器、氣管插管、除顫儀等;⑤急救給藥過程中應嚴密監測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頭痛、面色潮紅、低血壓、心率加快等,若條件允許可改為微量泵注給藥方式,經溶栓治療者需注意是否出現出血情況,連續監測皮膚粘膜、糞便顏色、凝血時間有利于及時發現出血并給予積極干預。
1. 2. 2. 2 護理干預 ①急性心肌梗死大多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及疾病所致生理不適易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在提供正確有效的急救護理基礎上根據其實際心理特點提供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如講解疾病發生原因、簡單介紹臨床救護方式,有利于改善其負面情緒;②部分患者因對疾病療效及預后過度擔心,易產生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可列舉臨床成功治療病例、給予必要的語言鼓勵,提高其戰勝病魔自信心及對醫護人員信任感;③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溫度(240C-260C)、濕度(50%-60%)適宜,嚴格限制病房內人員流動量,利于患者獲得充足休息及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④可根據其實際情況適當進食,飲食原則應清淡易消化,食物需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⑤待患者成功渡過急性期且病情穩定后可適當運動,以散步、太極等有氧運動為主,提高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

2.結果
2. 1 負面情緒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前心理負面情緒對比結果并無顯著差異(P>0.05);經上述相應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程度均較之前有所減輕,研究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況分析±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與護理前對比P<0.05。
2. 2 并發癥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上述不同方法護理后,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19.35%)顯著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45.16%),數據對比P<0.05則提示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體內心肌均處于急性缺血缺氧狀態,臨床主要治療原則為盡早恢復冠狀動脈血供并恢復心肌再灌注。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生活習慣、結構、壓力等)不斷變化,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
研究表明,及時診斷并給予積極治療是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而在急救過程中提供針對性的護理配合將顯著提高治療效果[2]。但有研究顯示,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屬于機體嚴重應激反應,患者因不了解病情、疾病所致生理不適、過度擔心療效等因素,易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部分患者無法積極配合救治甚至排斥治療及護理工作,嚴重影響其臨床療效及預后。有學者提出,針對上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關特征,在提供常規急救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環境、運動、飲食及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此類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3]。本文研究可知,對照組經常規急救護理后心理負面情緒改善效果較差,并發癥發生率高達45.16%;研究組在常規急救護理基礎上加用護理干預措施后,其SDS、SAS評分較之前及對照組均顯著減少,并發癥發生率(19.35%)顯著少于對照組,護理效果較為理想,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與護理干預相結合的綜合性急救護理措施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廣。
參考文獻
[1]符史健.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臨床特征[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18): 3508-3509.
[2]劉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z2): 18.
[3]張美玲.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z2): 19.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