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淑珍
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是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都必須注意的。但是在日常教學中,無論我們教那個年級、那個班,尤其是普通班,總有那么一些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不理想甚至很糟糕,以我現在帶的高一來講,今年我們江西省取消了擇校生,本來按理說,學生的整體素質會比較高,但事實上并非那么理想化。我班學生來自縣城或者各鄉鎮初中,各所學校英語教學水平層次不齊,導致學生的英語成績也是千差萬別。我班現在有六十幾個學生,前二十名的學生大多是中考高分進來的學生,本來這些學生綜合素質會比較好,包括英語,但從上第一節課,就發現一個很無奈的問題,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很差,尤其是男生,上課時想叫學生來回答問題,都要想半天叫誰來回答問題。后來經過了解,這些中考高分學生,中考英語居然低的嚇人,不少學生在70分以下,甚至還有幾個學生是四五十分左右。面對這種觸目驚心的情況,真的有些無語了,高中英語相對初中肯定難度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語,面對英語層次差距太大的現狀,不由得暗自擔心,這樣下去,這些英語薄弱的同學,到后來無非會出現兩個極端,就是提高成績,或者放棄英語,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沒基礎,短期內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對英語學習沒興趣、沒信心,而且這些學生大多英語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耐心,恒心、堅持,所以會選擇放棄。所以,面對這些學生,擺在眼前的迫切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習興趣和信心。
一、 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發揮學得的主觀能動性
1.加強學生學習目的教育。英語教師要善于聯系實際,運用發展的觀點,讓學生明白學好英語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自己成才必不可少的一門有用知識,告訴學生英語不僅高考要考,占分的比率很大,就是在大學里,也要認真學英語,否則拿不到學位,還有就是考研,也要考英語;去國外留學那更需要英語,所以英語短板的同學,英語將是他們前進路上的障礙。講明白學英語的厲害關系,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實現“要我學英語”到“我要學英語,要學好英語”的質的飛躍,加深對英語學習意義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情感。師生彼此間的情感和態度是影響雙方心態、興趣和教學效果的主要外部因素。在心理上,學生通常是“親其師”再“信其道”。因此,教師需要進行師生之間情感交流,了解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要、困惑和難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或任務的難度,準確地估計學生的學力水平和個性需求,在“最近發展區”的理念指導下,為學生安排恰當的教學內容,創造學生英語能力發展的最佳情景。并注意把英語教學與“心育”統一起來,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培養和學習態度教育,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開展中學英語教學,首先,要認識英語教材只是學習英語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英語就必須融入英語的海洋,跟上英語發展的步伐,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摒棄枯燥乏味的單純語言教學方式,應考慮如何運用合乎語言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時代,感受英語語言運用的時代氣息。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藥講究趣味性、生動性,力求把教學內容與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完美結合起來,營造濃厚的英語教學環境,使學生樂在其中。
三、探索和運用所靈活多樣的英語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課堂中輕松學習
教無定法,英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和差異因材施教,分類疏導,教法上要靈活,要善于變換思維空間,探索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思維角度和方式,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路子,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隨著時代的進步,英語教師在繼承前人的教學經驗成果基礎上,要不斷探索、研究新穎實用的教學方法,催化學生興趣,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四、創設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確信自己不是“笨小孩”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開展中學英語教學,最重要的是轉變教學觀念,堅持英語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培、養學生運用言語技能的教學,要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教學氛圍,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依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個性特點和能力基礎設計教學策略。在教學中,需要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應盡可能多地用英語組織教學、用英語講解、用英語提問、用英語講評、布置作業......使學生感到他們所學的英語是活的語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讓學生盡量用英語聯想、用英語思考,在聽、說、讀、寫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上做文章,人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之中,運用英語語言表達思想、說明問題,體驗成功、感受快樂。
對這些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只有通過培養他們的興趣,增強他們學英語的信心,才能逐步提高他們的英語成績,這兩者之間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否則,改變這些學生的英語現狀只能是一句心痛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