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坤+李理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我國高校已全面步入電子教務時代。相對于傳統的教務管理,電子教務的內在要求在于流程再造,以及所帶來的組織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工作效能的不斷提高。本文通過闡述電子教務流程的識別分析,提出了電子教務流程再造的原則和五個途徑。
【關鍵詞】流程再造 ? ? 高校 ? ?電子教務 ? ?建設
一、電子政務、電子校務與電子教務
電子政務,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趨勢下的產物,是政府在進行公共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在互聯網平臺上開展的政務活動和行為。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電子政務已普遍運用于世界各國。電子校務則是指應用現代化的電子信息技術和管理理論,對傳統政務進行持續不斷的革新和改善,以實現高效率的大學管理和服務,它包含了教務、科研、學生、財務、資產、人事、圖書等系統。作為以教育教學為重要職責的高等院校,電子教務是電子校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電子教務,是指在學校的日常運行和管理中,利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建立起來的一個提高教務管理效率,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供領導決策信息,促進教育教學,服務全校師生,不斷革新管理流程的校務體系。其行為主體包括學校、教務管理人員、校內各部門(院系)和全校師生等四個主體。電子教務平臺包括了信息發布系統、網上受理應用系統、在線事務處理系統和數據交互共享系統。
二、電子教務流程的識別分析
高校的教務管理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系,涉及成百上千的學科專業和課程,不同層次、年級和專業的學生,課程的編排、考試的安排、教學資料的發放等等,涉及教學運行、學籍管理、考務管理、教材建設、質量監控、實踐培訓、教育教學改革等多種業務。為了提高管理部門的辦事效率,改善服務模式,需要對教務流程實施改革或者再造,而成功的再造必須建立在對學校現存教務流程客觀識別的基礎之上。
(一)電子教務流程的組成元素。包括活動、數據信息、參與者、邏輯關系以及傳遞時間。活動,又可稱為任務,是完成教務管理的基本工作單元,也是流程的基本構成要素。一個完整的流程由若干個活動組成,哪些活動需要提前完成,哪些活動需要同步進行,都由整個流程的特性所決定。數據信息是流程推進的重要依據,是為了完成整個業務流程所需要的數據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參與者,既包括業務任務的承擔者,也包括流程的服務對象;既包括業務流程中的人力資源,也包括完成活動中所涉及的物質資源。邏輯關系是指對業務流程活動之間的時間邏輯和處理邏輯關系,它是教務流程再造的內在邏輯構建的關鍵所在,將決定著流程的執行。傳遞時間,是指從一個工作環節到下一個工作環節的時間間隔,它代表著教務管理工作的效率高低,當前均傾向于減少業務傳遞時間,提高服務響應效率,打造“一站式”服務模式。
(二)電子教務流程的活動類型。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教務活動涉及方方面面,并且在學校的時間緯度和任務經度兩方面始終貫穿于始末。教務流程就是這許許多多的教學活動的集合,而這些活動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種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順序型。是指相關教務活動之間存在著前后的邏輯關系,必須完成前一項教務活動方可進行下一項教務活動。例如,學生通過電子教務管理系統在完成課程選擇后,方可進行上課,進而參加考核取得成績獲得學分。這樣的活動順序不允許混亂和顛倒。
2.循環型。是指某項教學活動根據一定的工作周期周而復始的運行。例如,每一學期或學年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學工作安排,或者從新生進校到畢業離校的教學過程,電子教務管理系統可以使得執行這樣的教務活動更為科學有效,有利于教務流程的梳理和改造。
3.選擇型。是指在某項或某幾項教務活動進行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或兩種以上需要進行選擇的情況。例如,二級院系面對教學計劃、教學安排、實踐實訓、教材選擇等教務活動時,可以通過電子教務管理系統進行咨詢、選擇和執行。這樣的活動往往數據信息量較大且可選度較高。
4.并列型。是指多個教務活動需要同時被執行的情況。例如,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往往要同時面對全校幾十個教學單位,執行同一項或多項教務活動,而各教學單位的信息又相互獨立和不同,需要教學管理部門依賴于電子教務系統進行梳理、分類和執行。
三、電子教務流程再造的原則和途徑
電子政務興起初期,其研究重點在于“電子”而非“政務”。這種本末倒置的研究方向限制了電子政務的發展和應用。電子政務不是純技術項目,它本質上是引領變革的政務活動。對電子政務的研究,也不能只進行技術分析,更需要進行公共行政學的分析。電子政務的內在要求在于流程再造,以及所帶來的組織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工作效能的不斷提高。
高等院校的教務管理部門面對著校內幾十個部門、院系、館所,以及幾萬名師生員工,從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教材配備、質量監控、資源調配、學籍管理、成績錄入、咨詢服務等方面維持了學校日常而龐雜的教學運轉。電子教務的流程再造將有助于學校提高管理質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優化資源配置。
(一)電子教務流程再造的原則。電子教務流程再造的中心理念是秉持教書育人的大學精神,以服務為中心,以師生需求為導向,轉變單純管理的職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建立標準化作業程序,優化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最終提供優質、高效、及時、全方位的教學服務。
(二)電子教務流程再造的途徑。一是以滿足師生需求為導向,設計合理高效的流程再造項目。教務管理的本質就是維持教學正常運轉,服務全校師生。因此,電子教務的建設必須強調改善教務部門的公共服務,提高其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加強業務程序的設計,評價考核體系的建設,調動師生廣泛參與,提升教務管理的透明度和公開性。
二是以提高教務管理效率為目標,系統整合教務管理流程。電子教務有助于學校利用先進的現代網絡通信和計算機技術,將內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務職能進行簡化、整合、重組并在網上實現,從而打破教務工作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師生以及自身提供一體化的高效、優質、廉潔的管理和服務。要在管理制度上確立適用于電子教務的業務管理模式,擴大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處理彈性,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和個人信息保護制度,注重打造跨部門、跨業務、跨地域的管理流程主線,打造網絡上的“一站式”服務模式。
三是以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為條件,確保業務流程的正常運轉。電子教務的核心在于“教務”,但卻不能脫離“電子”而單獨存在,否則就是傳統的教務管理。電子教務與傳統教務的區別在于,電子教務能夠不斷優化業務程序,改進工作模式,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這所有的一切均離不開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的支持。高校的電子教務平臺應站在信息化技術的前沿,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將信息技術融入流程再造中,為高校電子教務提供技術保障和不竭動力。
四是以組織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保障,普及電子教務的應用。電子教務作為電子校務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全校性工程。學校要成立相關的信息化建設小組,學校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和所有院系共同參與。一是要加強各部門一把手的培訓,讓其重視電子教務管理的重要意義;二是要加強教務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其熟悉掌握電子教務的使用方法;三是要加強信息技術人員的培訓,做好校園信息化維護、系統應用和擴展、設備維護、技術支持和培訓等工作。
五是以公共行政理論為指導,轉變和改進管理服務理念。無論是傳統的教務管理,還是新形勢下的電子教務管理,其本質都是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師生。相比之下,電子教務由于依托信息化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具有不斷革新和改善,可持續探索和發展的優勢。充分發揮電子教務的優勢,就必須借鑒公共行政的先進理念,將教務流程扁平化,強調人本主義,主張工作效能和服務質量,打造“一站式”服務模式,降低運行成本,進一步轉變教務人員的管理服務理念。
【參考文獻】
[1]遲景明,肖洪鈞.論電子校務與大學組織變革[J].遼寧教育研究,2004(12):37-39.
[2]覃正.電子政務流程變革[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76.
[3]汪向東,姜奇平.電子政務行政生態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