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輪
【摘 要】職業集團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的一項新舉措,在實踐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對提升辦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促進產教融合,實現資源共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影響其發展改革深入進行的因素。其中,政府、企業、學校方面都影響著集團化辦學的質量,本文就這幾個維度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職業教育 ? ?集團化辦學 ? ?質量 ? ?政府 ? ? 企業
從2009年起,國內很多省市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為進一步提升辦學質量,相繼開展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探索,也涌現出了幾種典型的辦學模式。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天津模式”;城鄉結合、以城帶鄉的“河南模式”;產教融合“校企一體模式”;三段培養的“海南模式”等。通過組建職業教育集團,進一步推動了產教融合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職業教育改革,特別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各類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共享、共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作為一項職業教育新的辦學形式,隨著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入,面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政策的問題、機制的問題等,都影響著辦學質量。本文從政府、企業、學校幾個維度做一簡要的分析。
一、政府方面
國內外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表明,政府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起著主導統籌的重要作用。如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政策等,在規范集團化辦學、保障集團化辦學運行、明晰資源共享共用機制、推動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引導及提供相應的資源。根據目前國內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政府層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政府定位模糊,缺乏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頂層設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研究制定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支持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也處于研究階段。目前,缺乏針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統籌、協調與監督,很多地區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到管理處于一種松散的形式,政府應有的作用得不到體現。同時,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實際來組建相應的集團也缺乏頂層設計。
(二)相關的法律、法規未建立。目前,國家已組織的職業教育集團,大多是松散的組織聯盟,主要以契約為聯結紐帶。盡管參與的各單位各自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但集團本身缺少法律、法規上的身份確認,協議的約束力不強,執行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干擾也多,無法實現其整體功能。
(三)相關的支持政策與保障機制未建立。由于職業教育集團主要由學校、企業、行業、科研機構、社會團體聯合組建,在其建設過程中必然涉及資產屬性及使用問題、各自利益保障問題、經費投入問題等。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比如合作的形式、合作的載體、合作各方的利益、合作各方的社會責任、合作過程中的監督與評價等。如果缺少必要的保障機制,必然會造成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合作各方為保障各自利益最大化,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人力資源建設的質量方面,會使辦學的主體責任體現不明,影響辦學質量。
(四)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未進行有效的聯合統籌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培訓。職業教育集團內由于政府相應職能部門參與度不高,沒有硬性責任約束,造成各自控制的資源無法有效實現共享。如:人社部門的社會培訓資源、技術監督部門的特殊設備鑒定資源、科研部門的科研專門人才資源等,都無法共享。產學研的有效銜接,人才的培訓與培養等,不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合力,發展職業教育。
(五)缺少職業教育經費的統籌。除國家已規定的生均經費或生均公用經費外,針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缺少研究,持續的經費投入難以保證。從職業教育的實踐看,由于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相應的教學形式、教學資源也必須同步進行改變,客觀上需要經費的不斷投入。政府在其中必須針對需要進行統籌。如:職業教育經費的統籌、各項培訓經費的統籌等,使有限的經費投入到共用、共享的基地之中,不但改善了辦學條件,社會資源的利用率也大為提高。
綜上可以看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極不可缺。因此,政府必須統領職業教育集團辦學的改革與發展,認真研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機制,以提高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效益。
二、行業、企業層面
世界范圍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表明,離開了行業與企業,無法辦出優質的職業教育;離開了職業教育的行業與企業將成為無源之水。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一種體制性、制度化的變革。主要表現為:集團的組建使校企合作變成了學校與行業的全面合作。通過行業協會的加盟與資源利用、行業協會與企業的特殊關系來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集團式合作幾乎可以覆蓋行業內所有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為行業提供了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對應的人才,以及行業內員工的全方位培訓學歷進修,最終形成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集團相互依賴、共生共存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過程中,行業主導、企業全程參與成為保證辦學質量的關鍵因素。
行業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制訂行業標準,無論是人才層次標準,還是技能等級標準等,主導著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方向;第二,發揮政府助手的作用,通過承擔部分政府賦予的職能,對集團化辦學在人才培養的規劃、資源配置、專業改革、評價監督等方面進行指導;第三,為集團化辦學提供信息資源,充分的信息資源對調整辦學方向、緊跟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行業組織在行業內進行資源整合、開發、調配標準制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可以看出,行業組織在集團化辦學中作為主導者、指導者的角色不可或缺。因而行業組織的參與度,對職業教育集團辦學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明確行業組織在集團化辦學中的主體責任。行業組織本身在政府的督促下主動參與集團化辦學,承擔起自身的義務。
企業角色。我們知道,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企業既是人才的使用者,又是人才的培養者,這種角色天然地決定了企業是辦學的主體。企業資源的充分利用,既可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又能夠保證人才的及時使用,通過校企合作,資源的效益得到充分提高,人才培養與培訓的成本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此外,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與培訓,為人才的合理調配使用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同時,企業主動與學校合作,還體現在產品研發、技術革新等方面。最后,企業主動參與人才培養與培訓,對提升企業形象、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等也是一種無形資產,因此,企業必須有充分的認識。但就目前職業教育集團運行的情況看,企業的參與度不高,企業對很快見效的合作有興趣,各類資源未充分為辦學所用,除利益保障機制未建立外,也與企業自身及政府的監督有關,因而也影響著辦學質量。
三、院校層面
從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性質而言,職業院校無疑是辦學的主體。從院校層面進行分析,我們認為:院校辦學實力、管理水平、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基礎能力等,也已成為影響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
(一)學校的基礎能力。這主要指教學設備、辦學場地、公共實訓基地等。集團化辦學實踐中,院校大多承擔的是基礎性的教育教學工作,為實現與企業資源的有效銜接,必須具有與之相適應的實驗實訓設備,使人才培養與培訓中技術技能方向的要求得到有效落實。如果說學校層面的實訓設備落后或過于超前,不但不能達到培養與培訓的目標,也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或者成本增加(重復的培訓以達標)。
(二)師資隊伍方面。調查結果顯示“雙師型”師資隊伍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是保障人才培養與培訓質量的關鍵。那些在國內有一定影響、辦學質量高的職業院校,往往有一支穩定的、優良的師資隊伍。不但有技能大師,而且高級技師比例高的院校,學生技術技能水平就高,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成績就是例證。另外,教師水平高,科研能力強,能夠為企業產品研發、技術服務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校企合作就密切,企業愿意為學校投入和共建技術中心,也能夠有效地組建創新團隊、科研團隊等,產學研的融合度高,人才培養與培訓的質量也能得到保證。
(三)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反映在具體內容上,就是院校發展的思路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表現為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一致性,原有專業的調整、有預見性的開發新專業等。還有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與產業契合度高,院校的主動性、積極性等也高。還表現為:院校主動展開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使學校成為重要的人才培養與培訓基地、研發基地、創新基地等。
(四)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一是社會責任。學院畢竟是公益性的事業單位,承擔著人才培養任務,應盡的社會責任是辦學的基礎。學校的軟實力,不但表現在教科研水平上,還表現為校風、校貌等方面。良好的社會聲譽也是評價學校的重要指標。二是服務于企業、服務于社區、服務于行業的意識與能力。能夠承擔廣泛的社會培訓,對提高各組織對職業教育集團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合力極有幫助。
總之,從院校層面來看,著力解決基礎能力,不斷提升軟實力,才能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以實現集團化辦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巖.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涂三廣.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綜述[J].職教論壇,2009(01).
[3]石偉平.境外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經驗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8(33).
[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