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佐鋒
【關鍵詞】 語文教學;校本課程;鄉土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081—01
鄉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對于拓寬語文學習途徑,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全發展,以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等方面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下面淺談一些這方面的認識和作法。
一、家校聯動,全員參與挖資源
涇川縣位于甘肅東部、陜甘交界處,絲綢之路要沖。早在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存,建郡置縣歷時2100多年,這里有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生態文化,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王母宮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寺。先后出現的歷史名人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李商隱、左宗棠、于右任、吳煥先等。這里自然條件獨特,是國家農業部劃定的全國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為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我們利用繪圖的形式進行資源統計分析,形成縣區資源分布圖,標明了大致位置,使教師們能夠清楚掌握這些資源,也使家長能夠進一步明白資源的來源以及自己可以為學校提供的資源。再則,對各種資源進行整理歸類,形成不同的資源庫。對資源需要進行評估,分析各種資源所含的教育價值,形成了風景名勝、民俗風情、特產美食、名人成長、史事傳奇、經濟發展等類,編成單元教材。采用請進來的方式,請專家來對單元教材提出意見,對本活動給予指導和建議。
二、走出課堂,開展活動尋資源
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課以及語文大課堂活動等,組織師生到社區和野外開展“生活寫作”,積極發掘資源。具體形式有:(1)參觀采訪。以新農村建設的優美環境為活動基地,組織學生參觀,感悟社會主義建設的飛速發展;以“王母宮山”“田家溝自然風景區”“南石窟寺”等風景名勝為樂園,領略大自然的神奇;以家鄉名人為榜樣,追尋家鄉名人成功之路,探討人生價值。(2)調查研究。調查縣區今昔經濟變化,體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面貌;品家鄉美食、賞家鄉名茶、聽地方名曲,體會古老民族的傳統風情。(3)實踐體驗。涇川縣豐臺鄉是蘋果名鄉,富士蘋果是本鄉的支柱產業,讓學生進入蘋果園參觀,學生來到果園里寫景抒情,吟詩作賦,興趣盎然;讓學生參加剪枝、疏花、追肥、疏果、采摘等生產活動,感受勞動。
三、回歸課堂,學科整合用資源
課堂是實施教育的主陣地。閱讀課上,我們讓同學們吟讀朗誦文人墨客描寫涇河、王母宮、南石窟寺、大云寺等景點的詩詞、對聯,講述歷史軼事、民間傳說,學生“導游們”繪聲繪色地介紹涇川風光;作文課上,舉行“我愛你——豐臺”、“說說我的家鄉”、“你好,王母宮山”等主題作文活動,突出素質教育的個性化和綜合性。我們曾開設了這樣的課,課前交代學生一項任務:組織學生到田家溝自然風景區游玩時,請同學從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美術攝影、文學創作等方面側重選擇一個角度,各方面可以滲透,寫成一篇小文,可長可短,體裁自由,看誰寫得精彩有個性。活動開始了,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從多方面觀察、思考、體味自然、歷史、社會,從景點中去揣摩詩句,自發地展開討論、爭辯,不懂的請教當地導游,詢問風景區工作人員,回家查資料,個個情緒高漲,最后,我們整理印出了《回贈田家溝》的詩文集,大家看到自己的照片和文字,別提多高興啦。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既輕松又有所獲,活動對他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觀察、思考、寫作、交往等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四、延伸課堂,開展研討賞資源
采用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案例,共同研究,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如,在教學“特產美食”單元時,將學生帶到風景區的“農家樂”,讓學生參觀家鄉特色飯菜的做法,親手練習做家鄉特色飯菜,嘗家鄉的特色飯菜,評說家鄉的美食,感受鄉土的親情和氛圍,在教學“風景名勝”單元時,我們將學生帶到王母宮山、大云寺、田家溝進行觀察寫作,讓他們總結王母宮山、大云寺、田家溝的魅力究竟何在,就如何保護好王母宮山、大云寺、田家溝,如何發揮王母宮山、大云寺、田家溝的旅游資源優勢設計出自己的方案。
總之,通過這項課題研究,我們發現,鄉土文化資源在語文課程中的利用,改變了以教科書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格局,使鄉土文化與語文教材很好地結合起來,讓老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進入到教學過程,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底子。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