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聲 林忠華 包武 李元欽 蔡元呈 朱光榮 陳鈞生 陳志彪 陳婷 丁紹海 鄒以強 李陽成



摘 要:該文通過在福建省9個地市及11個縣市區現場調研,將各式各樣的生態農業模式,梳理歸納為:(1)丘陵山地農林復合型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2)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3)東南沿海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循環經濟模式;(4)畜(禽)-生物墊料-有機肥(種植業)模式;(5)農田秸稈菌業循環農業模式;(6)林下經濟開發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7)水田高優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8)沿海低濕地立體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9)生態茶園循環經濟模式;(10)生態立體養殖循環經濟模式;(11)家庭休閑農場促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模式;(12)亞熱帶休閑觀光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為能促進這些模式在福建省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健詞: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調研;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01-08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運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農業生產,創新農業生產模式,轉變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福建省委、省政府對建設生態農業工作十分重視。1998年,省政府批準成立了福建省生態農業建設領導小組,印發了《福建省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綱要》,1999年,批準在全省開展12個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施行。后因工作重心轉移,我省至今尚未系統總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長時提出建設生態省的夢想,落實習總書記2014年考察福建時的新要求,福建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農業分會組建《福建省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典型模式調研》項目課題組,課題組由農業分會能源生態研究中心、福建省農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和福建省農林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9名專家組成。課題組于2015年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分赴全省9個設區市,與相關職能部門座談討論,并到相關項目的11個縣市區現場調研。必將對福建省甚至其它地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座談重要影響。
1 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典型模式
1.1 丘陵山地農林復合型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該模式以農林結合為核心,達到能量多級利用,物質循環再生。在福建省中低山區及部分山地盆谷區示范推廣,其基本做法和主要特點是,根據丘陵山區地形、地貌、氣候的多樣性、特殊性和自然區域特點,以整治水土流失為基礎,深化農業綜合開發為抓手,在宏觀上把山體、水體聯系起來,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糧、林、果、牧、魚綜合開發;在微觀上科學安排不同高度、坡度、坡面的開發,山底養魚、養畜禽、種稻、種菜,幼齡果園間套混種牧草、瓜類,魚塘實行立體混養,山壟田實行糧食與經濟作物輪作。形成山頂戴“帽”,營造生態公益林,涵養水源;山腰種果套草放養畜禽;山腳種糧種菜,低洼地建池塘養魚、鴨等。
1.1.1 三明尤溪小村山垅農林復合型生態農業模式 尤溪小村丘陵谷地總面積300.13hm2,具有交通便利、植被豐富、雨量充沛、生態優美等資源優勢。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該區域依據資源優勢及生產現狀,以市場為導向,對區域的生產開發規模和布局作出整體的科學安排,提出“以魚鴨結合為龍頭,穩定果園面積,發展高效種植業”的總體規劃方案。通過種養結構調整,形成以壟腰種果,壟中養魚鴨、壟口種菜為主的近郊丘陵谷地農業復合型生態農業模式。目前,小村已形成以養殖為支柱產業,魚、菜和苗木為拳頭產品,糧、果、菜、魚、鴨全面發展的的近郊農業生態系統,全區總產值和總收益較模式實施前分別提高了2.66倍和28倍,單位土地產值和純收益也分別提高了6.74倍和28倍,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1.1.2 大田縣珍山農林復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大田縣珍山農林開發有限公司位于大田縣謝洋鄉珍山村孟山,占地面積182hm2,現生豬存欄5 000多頭。2014年該公司建設了大中型沼氣工程1座,發酵池總容積2 160m3,用于處理養殖糞便污水。該公司現有油茶15.87hm2,魚塘1.33hm2,羅漢松14.5hm2,桂花12.6hm2,竹柏2hm2,櫻花2.33hm2,香樟3.67hm2,杉木、馬尾松111.33hm2。該模式采用干清糞技術,將養殖糞便收集,其余部分進入沼氣池發酵產生沼肥,而后部分沼肥直接通過管道流入魚塘,進行魚類養殖。其余沼肥通過沼液車運至山頂儲肥池,通過管網澆灌茶園、林地。生豬產生的糞便污水經干清糞技術將糞便收集起來,用于栽培毛木耳,或作為有機肥,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林復合型生態循環模式。通過項目實施,在實現養豬廢水生態達標排放的同時,也促進了增產增收,僅沼肥的利用,大大減少了化肥用量,可節支100~200元/667m2,并有效改良了紅壤地力。
1.1.3 福建鑫農農林立體綜合開發產業園 福建鑫農農業立體綜合開發產業園位于晉安區壽山鄉,擁有197.53hm2林地,園區以森林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為主題,以建立山地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為目標,重點建設花卉苗木種植示范基地、林下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示范基地和杜鵑博覽園等“三大基地一大博覽園”。其中,利用荒山荒坡地建設名貴花卉苗木種植示范基地,種植櫻花、桂花、紫薇、銀杏、紅豆杉、金絲楠木等亞熱帶特色名貴花木80hm2;利用區內礦渣地建設現代化設施苗圃及智能溫室6.7hm2,引進臺灣和省外優良觀賞植物品種和先進育苗技術,重點培育開發兼具觀賞和養生功能的高端盆景盆栽。利用區內植被較好的有林地,發展林藥、林菌、林蜂等林下經濟,建設三葉青、草珊瑚、朱砂根、黃梔子、金銀花、金線蓮、山蒼子等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100hm2。利用廢棄蔬菜基地發展生態有機農牧業和休閑觀光體驗農業,規劃建設面積40hm2。并在優美生態環境重塑和林業產業化開發基礎上,結合周邊壽山地域文化和福州最高峰旗山自然景觀,形成花木培育銷售、林下中草藥種植開發、科學研究、田園體驗、生態教育、養生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農林立體綜合開發產業園。目前,園區建設已完成初步建設,其位于福州后花園,未來在休閑觀光、產業示范帶動方面前景廣闊。
1.2 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農業模式以其對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而倍受重視,以沼氣為紐帶種養結合農業循環模式是當前處理養殖場污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其核心內容是運用生物質能多層循環綜合利用,把養殖業、農村能源建設(沼)、種植業(果)有機結合起來,以沼氣為紐帶,帶動農牧綜合發展,形成農業資源生態良性循環利用。
1.2.1 福清市星源“畜禽糞便—沼氣工程—有機肥—果(食用菌)”模式 福建省福清星源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福清市海口鎮,占地93.3hm2,是以養豬為主業并實施蔬菜、水果、食用菌種植、有機肥生產等農牧優化結合的產業開發基地。該公司生豬存欄15 000多頭,年出欄生豬30 000多頭。現有蔬菜基地近66.7hm2和臺灣水果示范園13.33hm2,建設雙孢蘑菇栽培棚面積2.0萬m2。配套有機肥生產線,可年產有機肥30 000t,復混肥10 000t。該模式產業循環的特點是以規模化養殖為源頭,以糞污綜合利用為紐帶,建立區域廢棄物產業循環利用模式。其中規模化養豬場產生的糞便污水通過固液分離收集糞渣作食用菌栽培原料;分離后的污水經過厭氧發酵收集沼氣,作為發電和生產生活能源;厭氧發酵后的沼液作為液體肥料,年消納沼液3.6萬t,沼液的利用,僅氮、磷、鉀純養分年節約66 960kg,年節約肥料成本達33.48萬元。剩余沼液通過氧化塘凈化不僅用于養魚,還通過進一步消毒處理作為沖欄清潔用水。同時建立有機肥廠,利用雞糞或菌渣與豬糞聯合堆肥生產有機肥;構建了現代農牧物質循環利用產業鏈,解決了豬場日排放糞污220t的再利用問題,有效改變畜牧場環境,顯著提高了廢棄物綜合利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1.2.2 永安市八一村種養結合的能源生態循環模式 永安市八一村茂千畜牧有限公司位于永安市小陶鎮五愛村,以大中型沼氣工程為依托,開展養殖畜禽糞便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的同時,開展“三沼”綜合利用。2013年起,開展利用豬糞渣栽培毛木耳;同時實施規模化養豬場沼氣、廢水綜合利用示范項目,產生的沼氣用管網輸送到周邊的村作為村民生活用能及養殖場內豬仔保溫;產生的沼液,一部分通過O-A-O曝氣池系統消毒回收繼續用于豬舍的清洗,另一部分通過沼液管道鋪設送入農田、林地、魚塘繼續利用,沼液灌溉覆蓋農田及林地面積約100hm2,引導當地農戶利用沼液發展綠色農業和高效農業,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能源生態利用模式。
按照“煙—稻—菜、玉米—稻—菜”種植模式沼液灌溉技術施用沼液,平均每667m2每年可節約肥料成本約400元。同時實現集中供氣230戶,農戶年節約能源消費支出1 000元左右。該生態循環模式的利用,有效緩解了養殖場因養殖污染問題與周邊村農戶引發的緊張關系,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1.2.3 長富第27牧場“牛—沼—草”循環模式 福建省建陽市嘉遠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長富乳業集團第27牧場)奶牛存欄1 600頭,其中產乳牛850頭,公司每年要產生3.5萬t的糞便污水。目前公司已建成完善的糞污處理系統,建有3 000m3沼氣池,2 000m3生化耗氧塘,3口1 500m3的山頂廢水轉化池。實施“節能循環經濟建設”及“南方牧草項目建設”,牛場周邊共種植狼尾草屬牧草53.33hm2,并利用狼尾草草地消納養殖場廢水,建設“奶牛—沼—草”循環產業鏈。草地每667m2可年收獲10~15t鮮草用于奶牛養殖,養牛場在粗飼料投入方面,年可節支130萬元,通過農牧結合的模式,形成以種植業為基礎,養殖業為主體,沼氣為紐帶的“牧草—奶牛—沼氣”良性循環的生態牧場,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明顯。
1.2.4 莆田“畜禽—沼—水產養殖”模式 中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莆田市北高鎮,公司實施“畜禽養殖(糞污)—沼氣池(沼液)—水產養殖(間接肥料和飼料)”的循環模式。該模式中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經厭氧沼氣池發酵后,沼液、沼渣輸送到水產養殖(淡水和海水養殖)場用作間接肥料或飼料。利用沼液(渣)可以作為養殖水體中藻類的肥料,并為浮游生物提供營養,進而為魚類提供豐富的藻類和浮游生物飼料,形成魚、藻和浮游生物共生的生態水體,實現既消除養殖污水(沼液)又促進水產養殖發展的良性循環目標。以豬場存欄3 000頭豬為例,可以配套沼氣池750m2、儲液池300m2、水產養殖管灌面積20hm2。通過模式實施,年直接收益可達20.8萬元,既消除了“兩養”(畜禽和水產養殖)對社會造成的污染后果,又同時提高了“兩養”的收益,形成了一體化的良性循環。
1.3 東南沿海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循環經濟模式 依據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及資源狀況,在占地面積少的庭院,因地制宜選擇循環技術組合。這種模式的特征是以家庭單元為基礎的循環模式。由于農村家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單元和生產單位,因此,家庭型循環經濟模式更適合于農村的千家萬戶,這對于節約家庭能源支出,實現農業廢棄物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模式的循環內容主要有廁所—沼氣—家用能源循環、沼肥—庭院經濟(以家庭單元為基礎的經濟)—無公害瓜果菜循環等,從而形成上游廢棄物—下游資源—低成本高效益的良性循環。該模式是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模式。
典型實例——莆田市華亭鎮生態家園立體種養工程模式。該模式稱為“五個一”工程設施,即1個標準沼氣池、1個標準豬圈、1個衛生廁所,1間使用沼氣的整潔廚房,1間使用沼氣熱水器或太陽能熱水器的洗澡間。其主要內容:在農戶庭院空隙地建6~12m3地下水壓式沼氣池,池頂座落畜禽舍,側面建廁所和噴滴系統,屋旁為魚池,屋頂配建蓄液池(離屋頂2m高)、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戶框架結構或混磚結構的屋頂復土種植名優果樹、花卉。其中屋頂和庭院的種植區都設有微噴灌設施。人蓄糞便直接入沼氣池,沼氣用作生活燃料,沼液養魚和通過噴滴系統用于名優特果、花卉施肥。項目組通過對華亭鎮10戶示范戶調查,10戶家庭用沼氣作生活能源,年可節約柴草54.75t,相當于7.3hm2的森林為被砍伐,年可減少91.26t的糞便污染,農戶增收人均1 000元以上,達到保護生態,促進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