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江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倡導,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認真貫徹新課改的精神,從根本上改變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讓小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上來。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要及時轉變,把主體地位交給學生。本文結合作者教學經驗,對新課改環境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數學教學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學的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靠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習成績。新課改為數學教育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擔任主導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引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學習,并且不再滿足于考試分數的高低,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理解新知識為學習目的。
新課改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的情景中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其實就是讓學生親自經歷一些特定情景,通過這些活動獲得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逐步的理解、掌握數學學習的規律與方法。要達到課改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應改變教學理念,以課標的精神為指導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愛學,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淺談了關于新模式下的數學教學。
一、培養學生自主探索
在傳統模式下,學生學習新知識是通過被動的接收,這種方式學習不可能理解深刻,更不用說實際運用了,數學學習最好的方法是自己發現或者創造出來。作為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習自主學習、主動發現創造的學習方式,而不應該填鴨式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
二、注重實際應用
一件事情,只有親自操作過才會深刻理解,就好像學騎自行車一樣,對于初學者,講解一百遍也不如他自己實際練習幾遍效果好。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注重課堂上的講解,但是教師講解得再詳細、透徹,也不是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學生理解不會太深刻。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的魅力,通過實際操作,能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問題的成功感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當然,這要求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研究新教材,指引學生完成實際操作能力。比如,在學習時間的有關知識準備階段,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表盤模型,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先了解有關時間的概念,通過咨詢家長或者教師,制作一個表盤模型,這其實在老師講授相關知識之前,自己已經對有關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的教學效果遠比教師在課堂上口干舌燥的效果要好很多。
例如,一道求體積及表面積的數學題:一張長方形的紙張,寬20厘米、長25厘米,在其四個角分別減去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之后圍起來的長方體表面積及體積各是多少?這樣的題目如果讓學生直接作答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親手實踐一下,將一張紙按上面的要求進行剪切、圍起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長方體是如何圍成的,這樣一來對于這個題目,學生將很容易理解并很快正確解除答案,之后類似的題目也會觸類旁通。
對于生活實踐較少的小學生,很難理解過于抽象的數學知識。這時候教師不妨通過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對知識有個真實、形象的印象,理解起來會更加容易。尤其是對于好動的小學生來說,在課堂上聽的時候可能理解了知識點,但做題的時候又忘記了,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給講過后又明白了,等到考試的社時候又不知所措了。對于這樣的小學生我們只有讓他們動手做過,才會加深印象,從根本上理解相關知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巧妙的運用實踐來講解知識點,爭取將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說數學”是指讓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進行合作交流,教師要積極構建自由開放的交流平臺,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活躍地進行“說數學”,讓學生們的思想不斷碰撞出火花,讓他們都有一定的成長。
例如,在學生“圓”的知識時,我讓學生站在一排,在這排隊伍的中間正前方2米處放了一個小玩具,讓大家套圈,這時候學生紛紛說了起來,“老師,這樣不公平!”“中間的人占便宜啦,他離著近!”“我要和中間的同學換位置!”,這時候我問學生:“為什么不公平啦?怎樣做才公平呢?”這時候他們說應該圍著這個玩具連成一個圈,這樣就公平了。我追問:“為什么這樣就公平了?”他們回答到:“因為這樣我們距離玩具的距離就相等了呀!”這時我向大家講到“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的知識點。這樣一來,我們在師生、生生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更好的完成了“圓”的知識點的學習。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新課改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出生活性,讓學生學有實用價值的數學。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條件,讓學生將已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同時,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將數學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便于我們的生活,讓學生成為生活的小主人。
例如,在做簡便運算126-97,可以讓小學生采用“購物付款的方式”來理解。媽媽又一百元整錢和26元零錢,買了一件97元的褲子,媽媽應該怎樣付錢,收銀員又該如何找錢?最后媽媽還剩多少錢?這時候學生都能搶著回答,爸爸拿一百元給收銀員阿姨,收銀員阿姨找回3元給爸爸,爸爸剩下的錢是26+3=29元。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接下來,讓學生舉一反三去理解122-101、219+90、219+103等習題。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教學措施,數學課堂有了更好的發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了。
參考文獻:
[1]劉忠鋒.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3(22).
[2]孫國選.小學數學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創新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4(22).
[3]呂玉霞.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3(26).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