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穩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普外科 江蘇 徐州 221009)
大隱靜脈曲張是外科較常見的疾病。在我國,此病的發病率為8.6%~16.4%[1]。此病的發生主要與先天性靜脈壁功能異常等先天性因素及淺靜脈腔內壓力升高等后天因素有關。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的病情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其下肢(尤其是足背、踝部及小腿下段)可因發生營養障礙而出現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和皮下組織硬結、濕疹及潰瘍形成等病變。在臨床上,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是治療此病的常規手術療法。近年來,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激光術因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等優點,已逐漸成為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首選療法之一。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使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激光術與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為2010年7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在實驗組中,有男性35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32-75歲,平均年齡為(58.84±9.35)歲。在對照組中,有男性34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35-77歲,平均年齡為(59.12±8.66 )歲。 兩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使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卵圓窩為中心做一個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的斜切口,顯露大隱靜脈的主干,解剖其各分支并將其結扎切斷。在距股靜脈約0.5cm處將大隱靜脈切斷,在其近端進行雙重結扎,在其遠端插入剝離器,將剝離器向小腿側慢慢推進。在將剝離器推進至內踝的上方后,在內踝的上方做一個小口,分離并切斷大隱靜脈,將其遠端結扎,將其近端固定于剝離器上,然后將大隱靜脈慢慢抽出。在處理發生嚴重曲張的大隱靜脈分支時可切開皮膚,結扎并切斷其交通支,并對發生曲張的靜脈進行充分的剝離切除。為實驗組患者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激光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使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卵圓窩為中心做一個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的斜切口,顯露大隱靜脈的主干,解剖大隱靜脈的各分支并將其結扎切斷。在距股靜脈約0.5cm處將大隱靜脈結扎,在內踝的上方做一個小切口,分離出大隱靜脈并將其結扎(不將其切斷)。采用北京三頓SD-233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對患者進行腔內激光治療:將18G的套管針從內踝的上方刺入大隱靜脈的主干,向上方插入超滑導絲,將5F的導管置入大隱靜脈的管腔內,順著導管將光導纖維緩慢推送至大隱靜脈結扎處。開啟激光治療儀,將其治療參數設置為:發射功率為12W、脈沖時間為1s、走行速度為0.5cm/s。為患者一邊進行激光治療一邊逐漸退出光導纖維,同時沿大隱靜脈的走行方向壓迫其下肢,使其靜脈管腔閉合,最終完全退出導管及光導纖維。對發生嚴重曲張的大隱靜脈分支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腔內激光治療。在術后為兩組患者使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2周,讓其穿彈力襪3~6個月。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切口的數量及術中的失血量,在其出院時對比觀察其術后住院的時間,在術后一年對其進行隨訪,觀察其發生術后并發癥的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分析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手術切口的數量及術中的失血量較少,術后住院的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分析(±s )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分析(±s )
組別施行單側手術的時間(min)切口的數量(個)術中的失血量(ml)7±2 14±3 P>0.05<0.05<0.05<0.05術后住院的時間(d)實驗組(n=50)對照組(n=50)45±10 50±10 3±2 5±3 50±11 100±23
2.2 對兩組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情況的分析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情況的分析(例,%)
大隱靜脈曲張是臨床上的常見病。此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系,長期站立或進行重體力勞動是導致此病重要的誘因。大隱靜脈曲張的發病機理主要是,大隱靜脈的瓣膜處發生瘤樣擴張,使大隱靜脈與股靜脈的匯合處失去“單向閥門”,導致下肢血液回流障礙及大隱靜脈淤血,進而引起靜脈迂曲擴張。在臨床上,治療該病的療法主要包括穿彈力襪、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及使用硬化劑等。穿彈力襪及進行藥物治療僅能改善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的臨床癥狀,不能治愈此病。使用硬化劑治療此病雖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可導致較多的并發癥,而且易使患者的病情復發,目前已經不在臨床上使用。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需做較多的手術切口,廣泛剝離患者的血管,使其發生大量的出血且易損傷其神經,并可在術后留下多處明顯的疤痕。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激光術屬于微創手術療法。與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相比,采用此法治療大隱靜脈曲張可減少患者的手術切口及術中的失血量。對大隱靜脈曲張患者施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激光術最易導致的并發癥是下肢靜脈炎。術后下肢靜脈炎的發生主要與在為患者施行該手術的過程中需使用激光燒灼其血管壁有關,此并發癥的癥狀輕微,一般無需進行特殊的處理[2]。在本次研究的實驗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在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肢靜脈炎,經對癥治療后其病情均在短時間內緩解。在對大隱靜脈曲張患者進行腔內激光治療時需注意以下要點: 在患者的內踝置入導絲受阻時,可分段將導絲置入或從大隱靜脈的上端將導絲置入,而不能強行置入導絲,以免刺破血管,形成假道和引起出血。應避免使光導纖維通過交通支進入股靜脈。在術中遇到靜脈團嚴重曲張、進行燒灼處理的時間較長、患者的皮膚較薄等情況時,應在其局部注射生理鹽水,以免燒傷其皮膚。④在術中根據患者靜脈的口徑調節激光的輸出功率,在處理大隱靜脈的主干和較大的分支時可使用12W輸出功率的激光,在處理較小的大隱靜脈分支時可使用10W輸出功率的激光。⑤在術后為患者應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的時間至少為2周,讓其穿彈力襪的時間應為3-6個月,同時應囑其不可久站及進行重體力勞動[3]。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相比,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激光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效果較優,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在術后恢復的速度較快。
[1]張瑞廣,廖斌,林春玲.大隱靜脈曲張手術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4,20(12),84-85.
[2]韓勇,畢月陽,王希龍等.高位結扎加激光腔內治療大隱靜脈曲張手術操作的探討[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4,37(2):94-97.
[3]余培東,陳耀堂,柴繼軍等.高位結扎聯合激光腔內治療大隱靜脈曲張135例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6,38(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