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王旭東
(1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肛腸科 江蘇 南通 226000;2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 江蘇 南通 226000)
肛管和直腸的結構復雜,其周圍有著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混合痔患者進行手術后,其創面暴露,糞便易污染創面,加之其術后局部血液、淋巴液回流發生障礙,其術后常出現肛緣水腫、創面出血、術區疼痛、創面滲液、肛門下墜、尿潴留等并發癥[1]。從中醫理論上來講,混合痔術后并發癥多由風、濕、燥、熱邪侵襲所致,其發病的機制為患者的脈絡受損,筋脈弛張,氣血運行不暢,濕熱下注,瘀血阻絡[2]。為探討對行外切內套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混合痔患者進行中藥熏洗坐浴治療的效果,我院對近幾年收治的部分行外切內套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混合痔患者使用中藥熏洗坐浴的方法進行治療,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間我院肛腸科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及2006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結直腸外科學組、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分會肛腸分會聯合制定的《痔臨床診治指南》中關于混合痔的診斷標準。這些患者均使用外切內套術進行治療,且術后均發生了肛緣水腫、便血、術區疼痛、創面滲液及肛門下墜的情況。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治療組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37~68歲,平均年齡為55.3歲;其病程為3~18年,平均病程為6.2年。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35~65歲,平均年齡為54.7歲;其病程為2~19年,平均病程為4.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治療組患者使用中藥熏洗坐浴的方法進行治療。所用的中藥組方為:魚腥草30 g,虎杖30 g,大黃20 g,玄胡索30 g,為肛周瘙癢不適的患者加用白鮮皮、地膚子[4];為疼痛感明顯的患者加倍使用玄胡索;為肛緣水腫的患者加用紅藤、敗醬草;為創面滲液、出血的患者加用槐花炭、地榆炭。將上述中藥加入清水中煎煮2次,每次取200 ml藥液。將200 ml藥液和1000 ml沸水倒入干凈的盆中混合。使用稀釋的藥液熏蒸患者的肛門部位5~10分鐘,待藥液的溫度降至40℃~50℃時,讓患者將臀部坐于盆內浸洗肛門約10分鐘,直至藥液變涼。用干毛巾擦干臀部。每天早晚各熏洗坐浴一次。為對照組患者使用溫水熏洗坐浴的方法進行治療,方法與治療組患者熏洗坐浴的方法相同。為所有患者在術后均使用3 d的抗生素和止血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各種并發癥消失的時間及治療的效果。
1.4 療效評定標準 若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18 d,肛緣水腫等癥狀消退,肛門功能正常,術區無疼痛感,則判定其治療的效果為顯效。若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為18~25 d,肛緣水腫及術區疼痛感等癥狀明顯減輕,則判定其治療的效果為有效。若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25 d,其術后并發癥未得到改善,則判定其治療的效果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 經治療,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n,%)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消失的時間 經治療,治療組患者肛緣水腫消失的時間、便血消失的時間、術區疼痛消失的時間及肛門下墜癥消失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消失的時間(d)
熏洗坐浴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法之一。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就記載著使用藥物熏洗坐浴治療痔病的方法。使用此療法治療痔病時,蒸騰的藥氣薰灼患者的患處,再用藥汁淋洗其患處,使藥液中的有效成分直達患處,同時依靠藥力和熱力使患處腠理疏通、氣血暢達,可起到消腫止痛、改善其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松弛痙攣的括約肌等作用。
臨床實踐證實,部分痔病患者進行手術后因創面暴露、被糞便污染、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礙等因素,其術后常出現肛緣水腫、創面出血、術區疼痛、創面滲液、肛門下墜、尿潴留等并發癥。為此,我院對行外切內套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混合痔患者使用中藥熏洗坐浴的方法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中的魚腥草歸肺經,肺與大腸相表里,取該藥清熱解毒、除濕利尿之功以解肛門濕熱之毒。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魚腥草可抑制卡他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的活性,擴張毛細血管,增加血流量,促進機體組織再生,從而消除水腫,加快創面愈合的速度,并起到止痛、止血、增加尿液分泌等作用。中藥方中的虎杖能祛風利濕,散瘀定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虎杖具有廣譜抗菌、消腫的功效。將虎杖煎劑敷于患處,能防止患處感染,起到消炎、止血、鎮痛的作用。中藥方中的大黃可瀉熱通腸,逐瘀通經,涼血解毒。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具有廣譜抗菌的功能,能抑制炎癥的發展,同時起到止血、利尿的作用。玄胡索能活血、散瘀、理氣,可有效地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癥狀。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玄胡索具有很好的止痛功效。將上述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生肌、祛風燥濕的功效,可明顯地改善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水腫及其在創面恢復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適,起到抗菌、抗炎、消腫、止血、抗血栓形成、麻醉等作用。
總之,對行外切內套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混合痔患者進行中藥熏洗坐浴治療的效果顯著。
[1]黃佑慶.肛腸病術后疼痛的機理及治療[J].亞太傳統醫藥,2011,7(5):102-103.
[2]何宗琦,陳紅錦.環狀混合痔術式演變[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7):905-90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31.
[4]戴秋安,朱建紅,周偉進,等.局部封閉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原發性肛門瘙癢癥45例[J].河南中醫,2011,3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