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蓉
(大邑縣婦幼保健院 四川 大邑 611330)
進行剖宮產是臨床上治療難產等分娩疾病的主要方法。近年來,隨著全社會對生育安全的逐漸重視,人們對剖宮產手術安全性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大量的臨床調查發現,進行剖宮產的產婦在圍產期內,會因擔心自身和胎兒的健康而出現緊張、焦慮、煩躁和抑郁等不良的情緒,這些不良的情緒會影響其配合手術的積極性,降低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1]。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對進行剖宮產的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有效地緩解其不良的情緒,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剖宮產的94例產婦。這94例產婦均符合進行剖宮產的條件。我們將這94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47例產婦。觀察組產婦的年齡在23~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4±3.8歲。她們中有經產婦6例,有初產婦41例。對照組產婦的年齡在22~3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5±3.9歲。她們中有經產婦5例,有初產婦42例。兩組產婦在年齡、生育情況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產婦的圍產期內,我院對對照組產婦進行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和產程監控等常規護理,對觀察組產婦在進行常規護理(方法與對照組產婦相同)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的方法為:
1.2.1 進行心理護理 ①進行術前心理護理:在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前,護理人員要多與其進行溝通和交流,多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同時主動詢問其心中存在的疑問并進行解答。此外,護理人員還要經常與產婦聊一些育嬰方面的話題,以便使產婦對養育新生兒充滿向往,進而使其感到輕松、愉快[2]。②進行術中心理護理:在進行剖宮產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輕聲與產婦進行交談,多安撫產婦,以便轉移其注意力,使其身心得到放松。同時,護理人員要及時告知產婦手術的進程,并在取出新生兒后立即告訴產婦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和性別,以消除其心中的疑慮。此外,在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盡量對產婦的隱私部位進行遮擋,以便其獲得尊重感。③進行術后心理護理:在手術結束產婦回到病房后,護理人員首先要向其表示祝賀,并讓產婦抱一抱、親一親新生兒,同時叮囑產婦的家屬多與產婦談論有關新生兒的話題或積極的話題,以免其發生產后抑郁癥。
1.2.2 進行健康教育 ①進行術前健康教育:在產婦進行剖宮產前,護理人員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介紹有關剖宮產手術的知識,并重點向其介紹進行剖宮產對產婦和胎兒健康的影響,然后向其說明在進行剖宮產的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以便使其對進行剖宮產手術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從而緩解其焦慮、抑郁的情緒。②進行術后健康教育:在剖宮產結束后,護理人員要向產婦介紹預防手術切口感染、子宮感染和陰道感染等剖宮產并發癥的方法,同時指導其通過與家人聊天或看電視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緩解手術切口引起的疼痛。此外,護理人員要及時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指導,向其介紹進行母乳喂養的方法、優點和注意事項,同時指導產婦保護好乳房,注意清潔乳頭[3]。
分娩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接受護理前后其焦慮癥狀的評分、抑郁癥狀的評分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其中,產婦焦慮癥狀評分和抑郁癥狀評分的滿分均為10分。產婦焦慮癥狀的評分和抑郁癥狀的評分越高,說明其焦慮和抑郁的癥狀越嚴重。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是通過讓其填寫我院自擬的護理服務滿意率調查表獲得的。該調查表共有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選項。總滿意率=滿意率+一般滿意率[4]。
我們使用SPSS15.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焦慮癥狀的評分和抑郁癥狀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接受護理前后其焦慮癥狀評分和抑郁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觀察組產婦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對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比較(例/%)
總之,對進行剖宮產的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有效地緩解其不良的情緒,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唐竹林. 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產婦的影響[J]. 當代醫學,2013,12(9):121-122.
[2]王小琦. 淺談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產婦的影響[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2(5):277-278.
[3]張麗芳. 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產婦的影響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1(6):184-185.
[4]周彩梅. 對剖宮產產婦行心理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對產婦的影響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2014,15(8):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