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燕 鄭海霞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二0二醫院 內蒙古 包頭 010430)
妊娠期糖尿?。℅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一種特殊的妊娠期疾病。研究發現,妊娠期女性發生此病的幾率約為5.4%。在發生妊娠期糖尿病后,孕產婦及其胎兒的健康均可受到嚴重的影響,其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的幾率及剖宮產率可顯著增高[1,2]。為了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接受剖宮產及發生妊娠并發癥的情況,我院將4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在我院進行產檢的60例健康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將4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將60例健康孕產婦作為對照組,然后觀察兩組孕產婦的剖宮產率、其胎兒為巨大兒的幾率、其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其胎位異常的發生率及妊高征的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108例患者均為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在我院進行產檢的60例健康孕產婦。將4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將60例健康孕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孕產婦均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其年齡為24-36歲,平均年齡為(28.7±1.4)歲,其孕周為37-41周,平均孕周為(38.5±3.4)周。對照組孕產婦的年齡為25-35歲,平均年齡為(28.6±3.7)歲,其孕周為37-42周,平均孕周為(38.6±5.2)周。兩組孕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妊娠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為孕婦采用口服75g葡萄糖的方法進行糖耐量試驗,進而確診其是否患有糖尿病。在進行進行糖耐量試驗時,孕婦空腹血糖的水平若在5.1mmol/L以上或服糖后2h其血糖的水平高于8.5mmol/L可確診其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1.4 方法 在兩組孕產婦分娩后對比分析其臨床資料,進而觀察其剖宮產率、胎兒為巨大兒的幾率、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胎位異常的發生率及妊高征的發生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孕產婦的剖宮產率為47.9%(23/48),對照組孕產婦的剖宮產率為21.7%(23/60)。與對照組孕產婦相比,觀察組孕產婦的剖宮產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產婦的胎兒為巨大兒的幾率為34.8%(8/23),其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為21.7%(5/23),其妊高征的發生率為26.1%(6/23),其胎位異常的發生率為17.4%(4/23)。與對照組孕產婦相比,觀察組孕產婦的胎兒為巨大兒的幾率、其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及其妊高征的發生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產婦胎位異常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孕產婦各項觀察指標的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是十分常見的妊娠期疾病。此病患者多為妊娠中晚期的孕產婦。導致妊娠期糖尿病的病理機制主要是:隨著孕婦孕周的不斷增加,其體內胎盤胰島素酶、孕酮、雌激素的水平可逐漸增高,其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可逐漸下降,進而可因發生相對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導致此病[3]。臨床實踐證實,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流產率及剖宮產率可顯著升高。這是因為,孕產婦血糖水平的升高會使其胎兒發生胰島β細胞增生,促進胎兒體內蛋白質與脂肪的合成與代謝,進而可使胎兒因過度生長而成為巨大兒。孕婦的胎兒為巨大兒是其進行剖宮產的重要指征之一。此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胎兒還可因發生高胰島素血癥而顯著增加機體的耗氧量,進而可誘發宮內窘迫[4,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孕產婦相比,觀察組孕產婦的剖宮產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孕產婦相比,觀察組孕產婦的胎兒為巨大兒的幾率、其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及其妊高征的發生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產婦胎位異常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剖宮產率、妊高征的發生率及其胎兒為巨大兒、發生宮內窘迫的幾率均可顯著增高。
[1]王玲.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異常與剖宮產指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35(11):186-187.
[2]張韶瓊,金松.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異常與剖宮產指征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3,36(10):2447-2448.
[3]張宣東,張華,蔣莉.血糖控制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41(12):89-92+96.
[4]劉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異常和剖宮產指征的相關性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38(8):76-77.
[5]李美江.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分娩后血糖異常的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2(6):3562-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