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軍
【摘 要】聲樂是聽覺藝術,同時也是視覺藝術,聲音與表演協調一致,各顯其長,相得益彰,就能調動激發演唱者和觀眾的情緒,產生更加強烈的視聽藝術感染力,在演唱者與觀眾的心靈上產生共鳴。
【關鍵詞】聲樂演唱;表演藝術;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77-02
“演唱”是有表演的歌唱,“唱”中有“演”,“演”中有“唱”,二者缺一不可;“歌唱表演”有別于戲曲、影視、話劇等的表演,要以唱為主,用歌聲來表演的同時,眼睛、表情、形體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歌唱者要運用精湛的演唱技巧和恰如其分的表演來再現、表達隱藏在聲樂作品深處的不同風格特點。
一、表演是聲樂藝術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大多注重對聲音的訓練而忽視對演唱時表演的訓練與要求。歌唱的表演是整個聲樂藝術形式不可或缺的內容,表演成功與否、效果如何,對藝術感染力的強弱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觀察一個演員在歌唱時的表演,能夠更多地了解其在音樂、文學、藝術、心理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作為聲樂教師,要盡量去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教會學生身臨其境地演唱。詮釋音樂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種生活、記憶和情感的積累,這種積累越多、越豐富,靈感就越活躍。因此,我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加強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學習,感受生活,增強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二、形體動作是強有力的“無聲語言”
聲樂演員在舞臺上不僅要歌唱,同時還要根據作品的內容需要進行必要的舞臺表演。如果一個歌唱者站在舞臺上不做任何動作,臉上表情也沒有什么變化,那么這種只“唱”而沒有“演”的形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演唱”,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演出效果。這些情況在初學者演出、考試時常見,其原因主要是平時不重視聲樂演唱的表演訓練和培養,再加上過于緊張,或對歌曲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所導致的。當然,也不能肢體動作太多,歌唱表演應該以歌唱為主,肢體動作表演為輔,不可喧賓奪主,影響歌唱聲音的表現,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在肢體動作表演中,手勢動作變化最多,大體可分為“引”、“定”、“開”、“合”、“托”、“錯”等。“引”:一般是歌唱者用單手或雙手從身體的側下方向前上方漸漸抬起。如果雙手進行時,一般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一手高位,一手低位前伸或左右指引。手掌打開,食指稍突出,掌心朝上,或掌心朝下。隨眼神向前做指引狀,有指示遠方或指示景物的表演效果;“定”: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時根據內容需要,利用形體、手勢等做亮相“定格”的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強化人物性格;“開”:手心相對,也可手心向下或手心向上,雙臂漸漸張開在胸前,隨著歌聲的漸強,雙手拉開的距離越來越大,從而表現一種氣勢磅礴的效果;“合”:手勢動作與“開”相反,“合”的手勢動作一般隨著歌唱音量由強漸弱。歌唱的表演中,“開”與“合”往往是一對連貫相反的手勢動作,有“開”也有“合”,有“合”也有“開”,根據歌曲內容表演的需要而定;“托”:一般是手心向上,雙手從身體前側方向上托起,往往在歌曲旋律上行,歌唱氣勢越來越強或歌曲高潮部分用此動作,來加強歌唱的藝術感染力;“錯”:歌唱的表演和其他舞臺表演一樣,忌諱身體或雙手面對觀眾平行移動。一般演員上場或身體移動,身體和面部要側向觀眾。雙手在做動作表演時要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高一低錯落有致,才會產生表演動作的美感。通常手勢運用是眼到手到,或手到眼必隨。根據歌曲藝術表現的需要,大方自然、恰如其分、控制分寸、張弛有度地做一些手勢表演,使歌聲、手勢與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能對歌唱表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美好的歌聲再有美好的舞臺藝術表演,這樣才能使演唱者的歌聲與形象完美地展示給觀眾。
三、歌唱與形體動作的和諧統一
形體動作能深刻地表達人的思想情感,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加強情緒的渲染,幫助抒發感情。自然大方的形體動作與優美的歌聲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給觀眾帶來完美的視聽享受。歌唱與形體動作的關系,好像紅花與綠葉一樣,花下有葉,葉中有花,在聲樂藝術表演中,歌唱與形體動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為襯托,交相輝映,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例如你唱的是《長江之歌》(王世光曲,胡宏偉填詞),你的聲音就應該是大氣磅礴的,同時,你的形體動作幅度、力度也應該大些(動作不能小里小氣、柔弱無力);如果你唱《小夜曲》(列露斯塔普詞,舒伯特曲),聲音則以柔和、圓潤為主,形體動作也應與聲音一致,柔中帶剛,動作力度不能太強,使觀眾的“聽”與“看”互相充實,取得多種感官的藝術享受。
形體動作可以把只能聽到無法看見的聲音變成可視的運動的造型,有力地幫助歌聲的情感表達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從而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常常是用語言、文字、歌唱都不足以表達真情實感時,形體動作則可以表達出豐富而細膩的感情。在舞臺上,歌唱者每個細小的動作都會被放大,所以歌唱時的形體動作安排設計要合理,千萬不要隨意,該動則動,不該動則不能亂動,每一個動作都要符合歌曲思想內容表達的需要。有的人在舞臺上雙手不知放什么地方,動作與演唱的內容毫無關系,純粹是為了動作而動作;有的人動作僵硬不自然,不大方,不美觀,這些動作做了不如不做,出力不討好,而且容易分散歌唱者的注意力,引起其心理緊張,影響了歌唱質量、舞臺形象和歌唱的表現力。歌唱時動作不要過多,要用在關鍵的地方,要做在節奏上,在哪一句、哪一拍、哪個字上做動作心里一定要有數。動作做得不是提前就是拖后,不在節奏上,唱與動作不同步等情況,都會給人不協調的感覺。如有的歌唱者唱了一拍才把動作做出來,有的動作做得不自然,不大方,看上去小里小氣,做了一半就收回去了。好的肢體語言、動作、眼神、手勢等能起到加強、烘托、升華作品思想情感和藝術表現力的作用,給觀眾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反之則讓人感覺畫蛇添足,破壞了整個藝術形象。
因此,在聲樂表演中,無論是歌劇還是音樂會演唱,它們的本質及核心都是一個“演”字。劇中有人物,有情感和情緒,有情節發展,有特定場景。想象是歌唱演員獲得準確的聲音形象來塑造人物、表達情感的基本條件。如:吳碧霞演唱的俄羅斯藝術歌曲《夜鶯》,開始時她好像發現了夜鶯,正在寧靜地聽她歌唱;在花腔部分,吳碧霞那富有彈性、靈活性的花腔技巧,配合她傳神的眼睛動作,真實地表現了夜鶯靈巧輕盈的特點,將凝固在樂譜上的夜鶯唱活了。她通過美妙的歌聲和傳神的表情、神態、形體動作讓觀眾感受到她那生動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內心聽覺。想象讓她確實看到、聽到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夜鶯正在自己頭頂的樹枝上飛來飛去,歡叫著、跳躍著、歌唱著。此時的她就像一只“歌聲嘹亮的小夜鶯”,無論是聽覺還是視覺,她和想象中的夜鶯已渾為一體,隨著那美妙的歌聲飛進觀眾的心里,點亮了觀眾深埋在心里的想象火花,和她一起飛離黑夜迎接黎明,穿過森林草原,越過高山河流,飛向音樂藝術的殿堂,去領略聲樂藝術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