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地方戲亳州梆劇是皖北地區最受歡迎的戲曲劇種之一。然而,同中國整個大戲曲現狀類似,亳州梆劇逐年地呈現出萎縮與消亡的態勢。面對亳州梆劇的現實困境,必須正確認識到亳州梆劇真正的危機根源所在,是戲劇生態環境的破壞所導致的戲劇危機。亳州梆劇未來的發展一定要立足于對整個戲曲生態環境的修復。
【關鍵詞】亳州梆劇;現狀;發展;戲曲生態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15-02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部與河南省商丘市相接,西部接壤河南省周口市。梆劇源于豫劇四大聲腔之一的沙河調,因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所以梆劇是豫劇在安徽北部和江蘇徐州一帶的俗稱。對于亳州梆劇而言,它在解放前主要由外來劇班和地方一些不正規的戲班子零散演出。解放后組成“工人劇團”,引進了新的戲劇表現手段。亳州梆劇在唱腔上有慢板、二八板、飛板、栽板、滾板、流水板等板式。伴奏樂器有“打擊樂”和“民間管弦樂”。文武場曲牌約有幾百支之多。行當亦分生、旦、凈、末、丑五行,主要修習“四功”“五法”等技藝。傳統劇目多達四百多個,著名的有《柳蔭記》《張羽煮海》《李天保吊孝》《香囊記》和《穆桂英掛帥》等。
亳州梆劇的專業演出團體亳州市梆劇團,成立于1952年,是亳州市唯一一個專業文藝團體。1988年體制改革,毫州市二夾弦劇團和亳州市梆劇團二團合并,成為亳州市梆劇團,現在職職工71人。劇團自組建以來,移植、改編、創編傳統、現代梆劇、二夾弦等戲曲劇目100多部。亳州二夾弦屬國家瀕危稀有戲劇劇種,2008年12月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亳州梆劇團是我們國家唯一一個現能上演完整亳州梆劇大型舞臺戲的劇團。2010年6月在政府的引領下,亳州市梆劇團在上級領導的正確指導下,通過劇團自身努力,科學地進行了體制改革和身份置換。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中國戲曲的生態環境被急劇破壞,導致上個世紀末期開始,我國的很多地方戲曲劇種呈現出萎縮與消亡的態勢。雖然亳州梆劇與時俱進地進行了體制改革,但難以否認的是:體制的改革并沒有解決亳州梆劇和其他地方戲一樣所面臨著的現實困境和戲劇危機。
提起“戲劇危機”,戲劇工作者和學術界一直沒停止過對其解決辦法的尋找、探討。其中有兩場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關于“戲劇命運”的討論不得不提。一場是八十年代那場關于“戲劇觀”的大討論,這是一場關乎戲劇“是什么”和“干什么”的問題探討。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戲劇創作演出的繁榮之后,觀眾開始不愿走進劇場,從而引發戲劇相關人員的反省與思考。戲劇危機問題從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討論和重視。有關那場論爭,馬也在《理論的迷途與戲劇的危機——對當代中國話劇的思考》一文開篇中提到,他認為關于中國話劇危機的病因,在1980年前后,戲劇界已經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認為危機完全是由話劇自身的‘假、干、淺所致,而造成‘假、干、淺的原因則在于公式化、概念化‘圖解概念”;另一場是由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展開的關于《當代戲劇之命運》的討論。這場論爭意義深遠,不少理論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當代戲劇的現實困境、命運提出了頗有力度的見解。魏明倫關于當代戲劇命運話題的提出,其中有些觀點引發了參與討論的戲劇理論家的不同意見,反對也好,同意也罷,其意義已經超越話題提出的本身。這場討論,讓我們看到造成戲劇危機的原因的另一方面。如果說“戲劇觀”大討論最后得到的基本一致的看法,認為戲劇危機問題在于戲劇本身的話,那么“當代戲劇之命運”的討論其中有一種觀點則認為“戲劇危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戲劇本身”。研究結論大概經過從題材內容的反思階段,認為人們不再喜歡走進劇場是因為厭倦了社會問題劇,對過于說教的演劇方式產生審美疲勞來自戲劇自身的問題,到改革開放之后,認為是新娛樂、新媒體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電影電視、網絡對觀眾的搶奪的過渡和轉移。
但是,戲劇危機就得到解決了嗎?我們不可否認理論界每個階段對“戲劇危機”相關理論探討的重大意義,其中有些理論為我們的戲劇實踐確實起到了指引作用,但也只是解決一些局部問題。如此說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戲劇危機的根本原因不是單方面地在于戲劇本身?也不單方面地在戲劇之外?那么戲劇危機的真正根源何在?
我以為,當代戲劇危機的真正根源是整個戲劇生態環境破壞所導致的戲劇危機。
意識到這一點,那么重建戲劇生態環境就是解決問題的對策所在。既然戲劇危機的造成不是單方面原因所致,那么就要逐一解決。由于戲劇生態涉及方面之多,因此戲劇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政策、社會、文化、戲劇工作者以及觀眾的共同努力。那么在諸多方面當中有沒有哪一個環節伴隨著整個戲劇生態構建呢?我以為,觀眾問題在整個生態圈層中總是繞不開的話題。前面提到的“戲劇觀”大討論,是因戲劇觀眾不再走進劇場才引發的;“當代戲劇之命運”引發的爭論同樣是觀眾問題。一切的“戲劇危機”根源的尋找和解決都是解決觀眾這一核心環節。“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無論是解決戲劇本身的問題,還是存在于戲劇之外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決觀眾問題,將觀眾吸引到劇場里來。因此,改善戲劇生態環境首先要重視解決觀眾培養問題。甚至可以說,觀眾培養直接關乎著戲劇生態構建的成敗,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吳戈先生在《戲劇觀眾·戲劇市場·戲劇前途》一文中提到,“中國戲劇的現實困境是觀眾問題,觀眾流失導致戲劇存在基礎的削弱”。
那么,具體到亳州梆劇,在確立觀眾意識的同時,注重觀眾培養發展策略就要根據亳州地區的現實情況,圍繞“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的原則,因地制宜。筆者身為亳州人,通過對當地現實情況的了解,結合自身對專業的學習,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第一,注重觀眾的培養。亳州梆劇作為民間戲劇文化重要的承載形式,在當今戲曲的生存發展環境發生了復雜變化的情況下,觀眾的培養必須和整體綜合環境相結合。首先,戲曲教育工作的普及。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戲曲這一特殊的藝術樣式,如何培養屬于自己的觀眾群體,有一個現實的困難擺在面前,大部分人不看亳州梆劇很大程度上原因在于對其不了解。所以,戲曲教育工作的進行至關重要。其次,加強戲曲理論與批評建設。戲曲理論與批評,擔負著培養觀眾審美鑒賞能力的功能,對戲曲觀眾有很大的引導作用。亳州梆劇目前在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因此,亳州梆劇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戲曲理論與批評工作,培養專門的戲曲理論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第二,要讓亳州梆劇重新回到市場中去。毛建舟在《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探討》一文中,提到要推動地方戲曲市場化道路時說道:“只有讓地方戲曲真正回歸市場才能煥發地方戲曲的新生,市場機制使得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了各自的衡量標準。”一方面,亳州市梆劇團現在的演出大部分承擔著政府政策宣傳任務,政府公益性活動、高端接待、政治性演出場次占有整個劇團演出的重要比重。當然,政府的政策對劇團的生存與發展在一定意義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亳州市梆劇團在面向市場的過程中,要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特殊的發展道路。要讓其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大程度地去接受市場的檢驗。亳州市梆劇團曾獲得國家、省市各類獎項百余次,2005年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9年劇團團長劉傳師同志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亳州市梆劇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獎項,但也要明確戲曲評獎的目的是什么。要把對梆劇的創作交給觀眾,觀眾代表著當下市場的認同。當地政府要為亳州梆劇的發展創造一定的條件,在給予扶持時,要根據亳州梆劇自身的情況去扶持,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態度。另一方面,亳州梆劇在開拓市場化道路的同時要回歸到民間。劉禎和王馗在《中國戲曲的市場化道路與多樣化發展》一文的開篇明確指出:“市場化之于中國戲曲的發展,是這一傳統文化能夠發展的必須,戲曲的市場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將演員和劇團拋向市場,任其生滅,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國戲曲的本質特征與歷史實踐的基礎上,明確戲曲發生、發展的基礎和生態,使其進入藝術的良性發展軌道,合理保護,增加活力,優勝劣汰,長足發展。在當代,回歸民間實際上成為戲曲市場化的必由之路。”根據亳州市整個觀眾的群體構成來說,亦是如此。亳州梆劇要成功地走上市場,除了加強自身的劇目建設以外,更要注重對于觀眾的引導,要充分發揮各種現代傳媒手段對演出市場的推動作用。
第三,注重內容創作。劇目建設要滿足當地觀眾的審美需求,符合他們的審美習慣。對于亳州梆劇而言,關于劇目建設方面的問題,無論是新創劇目還是經典劇目的建設,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一方面,要符合一定區域范圍內觀眾的審美需求。根據亳州市現在的發展情況,相比較其他地方而言,城市化進程還比較滯后,整個區域范圍內,以農村居多。所以,亳州梆劇的觀眾構成群體大部分是農民。因此,在劇目創作上,區別于城市,要有一定的民間意識,要有以農村生活為主的題材意識偏向。在劇目建設上不能標舉“思想深刻”“文化底蘊厚重”;在人物塑造上也要用農民的眼光、心理去著色。因此,平民百姓的生存要求、情感愿望、精神渴求等最基本的生命意識,就構成了地方戲創作的最終目標與推動力;另一方面,亳州梆劇是一種民間藝術,它源于民間,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因而其根本方向必然是返璞歸真,即從城市返回農村以尋找適應自己生存的藝術沃土。要做到與時俱進,亳州梆劇的編導在劇目現代化的進程中,就必須使人物身份、個性、行為方式向現代生活的真實性靠攏。
當代戲劇危機的真正根源是戲劇生態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危機。那么,重建戲劇的生態環境就迫在眉睫。要使戲劇走出危機,就要從建設合理的生態環境做起,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是憑一人之力、一個劇團所能辦到的,需要戲劇活動每個流程的相關人員的不懈努力,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幫助。對于亳州市梆劇團來說,面對來自市場等各方面的挑戰還有很多,培養觀眾只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繼續努力。亳州梆劇團在面向市場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恢復戲劇的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高鑒.戲劇的世界——戲劇功能新探[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2]吳戈.戲劇觀眾·戲劇市場·戲劇前途[J].民族藝術研究,2004(3).
作者簡介:
潘睿杰,男,安徽亳州人,現為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