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娜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浸潤于吳文化之中,是數百年文脈傳承之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德為先的精神在學校代代相傳。七百五十載風雨歷程,七百五十載鐘靈毓秀,成就了學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學校秉承校訓“德潤文光”,依托綿延厚重的文化積淀,延傳蘇州崇文睿智、開放包容的教育品性和文化精神,滋養著一代代學子的心靈和情懷。
一、“德潤文光”的文化基因承接
學校承繼“德潤文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吳韻旋律中,追求真、善、美和諧統一的教育理想;在課改道路上,勾畫務實創新、和而不同的發展藍圖。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新教育實驗學校、江蘇省實驗小學……其文化發展有繼承、有創新,有遠期、近期目標;其辦學思想、辦學目標、發展愿景、實施戰略成為學校師生員工追求的方向;學校已形成了穩定的、科學的、為全校師生廣泛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二、“德潤文光”的發展創新
學校努力凸顯其文化特征,在提煉和弘揚優秀文化基礎上,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的方向,形成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豐富、創新文化內涵。
1.“德潤文光”與“立德樹人”精神一致、目標一致
“立德樹人”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揭示與凝練表達。“立德樹人”是德育的要求,也是育人的導向;是培養的目標,也是成才的價值。以德為先,重在育人,我校數百年傳承的“德潤文光”與此是完全一致,甚至是高度吻合的。
2.“德潤文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
“德潤文光”既是我校的精神傳承,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我們在申報蘇州市教育局學校文化建設項目時,用仁、義、禮、智、信來闡釋定位“德潤文光”的教育內容。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還將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結合起來,不斷尋找德育工作與學校文化建設的最佳契合點。
3.以“德潤文光”優良傳統提升辦學品質
我校成功申報并獲準為“蘇州市學校文化建設改革項目單位”,這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我校的肯定,也是學校長期以來踐行、培育與弘揚“德潤文光”學校精神文化的結果。事實證明,我們以“德”為要、以“德”為先、以“德”為抓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學校工作的整體推進,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
三、“德潤文光”的系統要素
文化即人文,就是大家都認同并遵守的行為習慣與價值追求,其系統結構由若干要素構成,“德潤文光”也不例外。
1.“德潤文光”系統中,人是第一因素
教書育人的對象是人,因此,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而從整體性與系統性的角度看,人的因素有三個層面。
第一是校長。校長的視野、校長的思路、校長的胸襟,都代表著校長的精神氣質。校長要站得高、想得寬、做得實;校長要有信念、有擔當、有正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校長首先是思想的領導,然后才是行政的領導。
第二是教師。教師的文化體現就是其行為。教師的全部行為方式要求就是四個字一為人師表,其強化的是師德師能。師德高尚的教師,其身上一定充溢著崇高美好的人格氣象。教師絕不能只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用全部的情感與愛,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志趣,直至喚醒學生的靈魂。
第三是學生。毋庸諱言,改革開放在經濟、社會等許多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在某些層面或環節導致道德滑坡。它影響到學生的心靈上,則表現為人生觀、價值觀的偏離甚至錯誤,諸如金錢萬能、個人之上、缺乏誠信等現象。而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學生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成人”,故這種社會環境在一定意義上增加了素質教育的難度。因此。學校教育的神圣責任就是,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消除負面影響,積極發揮正能量,樹立遠大理想,培育學生高尚的人生志趣,讓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堅持真理、勇于探索。具體到我校,就是要在“德潤文光”文化的潤浸下,讓學生形成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德潤文光”系統之操作:三類模式
在操作實踐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以文化人的三類模式:
第一是情感熏陶模式。“德潤文光”,其中一個“潤”字,反映了正確教育方式的迫切要求,而情感往往是打開學生心靈之窗的鑰匙——教師的愛與真情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二是活動體驗模式。“潤”意味著學校必須創新活動方式。活動是德育熏陶最重要的載體與平臺。活動的設計要“關注興趣,尊重需要”;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團隊精神,提高學生自我實現的能力;其路徑創新是對學校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挑戰,但經過我們的探索,目前已借鑒或開創了活動滲透法、情境暗示法、思想引導與心理疏通法、自然孕育法等成功經驗。
第三是主體參與模式。盧梭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因為他具有兒童的立場、兒童的主張。在盧梭以前,教育的思維觀念是——學生要適應學校的環境。而在盧梭看來,這種教育觀念錯了,應該糾正過來——我們的教育環境要適應學生的成長。現在看來,盧梭的觀念是很有道理的,至今仍對我們有很大啟發。因為尊重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主體參與的教育環境,便是一種“潤”。所以,我校的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會設計情境、生成情境,以此張揚學生的個性、潤澤學生的生命。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便將學習與優良品德的養成融為一體了。
四、“德潤文光”的系統要求
“德潤文光”是我校的寶貴財富,其隱含著的厚重歷史信息,要求我們在發展的征程上努力前行、持續進步、拒絕平庸、追求品位。
第一,全員參與。每個教師都是德育的參與者。人人有育人之職,人人想育人之法,人人參與育人之事。在我校,不重視德育的教師就是不合格的教師,不關心德育的員工就不是好員工。學校的每—位在職員工,都要自覺認同學校的價值取向,自覺投入到文化育人的教育環境之中。
第二,全過程體現。德育的場所有課內課外,而最關鍵的是要注重課內德育,堅持并打造好這一德育主陣地。鑒于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德育元素可以發掘利用,因此,每一位任課教師都要結合本學科,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并體現在教學中。總之,要利用一切德育資源來開展教育教學,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
第三,全方位動員。德育工作要利用整合好各種教育資源,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德育資源,而學校則需要將其有效整合、適時轉換、科學利用。
基于創建“德潤文光”系統的構想,結合已有的實踐與經驗,我們正嘗試著編制一套符合我校實際的《“德潤文光”學校文化建設綱要》。盡管我們會有不少困難,但我們立志探索、努力踐行,也有充分的信心走出一條屬于我校的文化發展之路。
(編輯 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