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新型師生關系是指教師以學生主動發展、終身發展為目的,而建立起的以平等、協作、和諧為特征的,共同完善人格的師生關系。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構建教師與學生的新型關系,就是要在新的媒體環境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新的對話和交流,建立一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要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網絡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學生進行任務教學活動。
一、圖說信息技術課堂中師生關系的演變之路
以上圖中的矩形代表學生,橢圓代表教師,單向箭頭代表從屬關系,雙向箭頭代表交互關系,空心箭頭表示轉變過程。
①:類似于族譜樹狀結構,是一種典型的師徒制。教師是“講壇上的圣人”,是知識和技能的權威擁有者,甚至是唯一傳播者。學生和教師之間是直接傳遞與被動接受的關系,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能是“唯師是從”。
②:教師開始撩開“師道尊嚴”的面紗,走到學生中去。但教師是太陽,學生只是行星,不停地圍繞太陽轉動。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師是領導者,決定學什么和怎樣學;學生是跟隨者,離開了教師就無所適從。
③:教師慢慢地走出中心,以近乎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作為學習的同伴,共同建構知識,解決問題。此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支架,學生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和教師一起構成學習的共同體。
這實際上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的體現。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等方面,都起著領導和指揮作用,處于主導的地位;而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體。但是這里必須明確:學生客體作為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響都要通過其自身的努力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學生又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理念,被視為一種辨證的學生觀。
④:教師逐漸撤去支架,讓學生自己形成有效的學習共同體。此時,教師如同教練,學生就像球員,球場上是球員們表演的地方,教練一般隱身于球場之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通常由學生決定學什么和怎樣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識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為一種思索活動。”因此,課堂教學要以教師創造l生的“教”為主導,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發展為主線,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和獨立思考的環境。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推行民主,創設情境,適當引導,主動遙控。
二、信息技術課堂中新型師生關系的探索和追求
教育民主思想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對教師的傳統角色發出挑戰,要求教師角色從中心轉變到邊緣。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一般情況下,教師仍然是知識的化身、信息的源頭,學生絕大部分的學習信息來自教師,教師還是被視為知識傳授、信息傳播的權威以及教學的中心。
但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猶如催化劑,促使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一種必然。此時的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和“中心”位置也開始動搖。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教師的作用是創設適合于學生先前經驗和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利用信息資源主動建構知識。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從中心走向邊緣。為了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教師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認識并力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的—個重要目標是,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課堂教學結構,轉變為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充當主人,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展示。同時,要把握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這是構建并形成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
二是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積極探索并嘗試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有利于課堂創新的氛圍;努力創設情境,從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親歷過程,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導到課堂中來。如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和基于任務驅動的相互協作式教學模式等,都是十分符合信息技術課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首先是精心組織教材內容、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其次是在課堂中合理設置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的教學活動過程,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結構。這是構建和形成民主和諧新型師生關系的關鍵。
三是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針對學生起點(即基礎)的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只有面向全體、關注差異、鼓勵個性,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師生之間民主和關愛的氛圍,這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保證。
四是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教師應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著力訓練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體現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真正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主動適應未來新環境和新知識的社會。俗語說得好:“青出于藍勝于藍”,“生不必不如師”。教師可以在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讓師生轉換角色的活動,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事實證明,這是建立民主課堂氛圍的一個好方法。
五是合理評價乃改善師生關系的有效方法。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教師應多采用鼓勵性的評價,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從而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減輕評價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多為分數壓力。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充分起主導作用,積極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如師評生、生評生、生評師等方式,改變一貫以教師為權威的不平等的評價方式。
(編輯 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