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英
《新課標(2011年版)》“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了“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四維目標,數學思考作為小學數學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那么,怎樣才能讓數學思考在小學數學課中展開翅膀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學習過程,不當“泄密者”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雷登塔爾曾經說過:“泄漏一個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的秘密,那是‘壞的教學法,甚至是罪惡。”任何數學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一定的數學學習過程,更離不開數學思考的積極參與。只有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猜測、合作、交流、反思等學習過程,感悟知識的生成,才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增強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的重點在于教方法,而不是知識數量的積累。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不應做—個“罪惡的泄密者”,而應重視學習過程,留足探究空間,幫助學生在探究規律、發現新知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思維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合理的思考方法。
如在《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在有充分數學思考的基礎上知道正方體的特點,理解正方體的12條棱相等,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可將本節課的新授部分設計成“復習引人—猜想一動手操作—驗證—形成空間觀念”五個環節,注重把充足的探究空間和完整的學習過程呈現給學生。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數學思考,可將正方體和正方體框架、正方體框架和小棒之間的聯系進行有效溝通,利用適當的形式和方法,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教師之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對于“正方體有幾個頂點、幾條棱,這些棱有哪些特點”這個教學難點,如果省略學習過程,把“正方體有8個頂點、12條棱且棱長相等”像公式定理一樣告知學生,雖然其數學知識有了積累,但數學學習能力還在原地踏步,更談不上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給學生留足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做知識的“泄密者”,才能實現基礎教育階段小學數學教育的真正價值。
二、關注課堂生成。不做“獨裁者
如果說必要的學習過程是數學思考成長的土壤的話,那么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有效把握,就是數學思考生長所需的肥料。
課堂生成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大亮點,教師如果能及時把握教學生成,就能更好地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展開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有過磨課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對于某一節課,我們無論準備得多么詳盡,預設得多么周到,無論再試教多少次,每次試教都會有預設以外的情況出現。面對教學預設以外的突發狀況,應能機智、快速地做出反應,根據實際隋況,適時調整教學,不應僅僅聚焦于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教學生成,造成教學資源的白白流失。
如在四年級第二學期《平方千米》一課中,探索“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時,出現了四種不同的觀點:有學生說1平方千米=100平方米……他們都有各自的理由。
面對這種教學生成資源,教師可“將錯就錯”,“根據以前知識的學習,我們知道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老師也認為這位學生的觀點沒錯啊,但你是怎么想的,有沒有不同意見?”這時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再思考,可以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度。然后拋出問題的關鍵:“平方米和平方千米是兩個相鄰的面積單位嗎,你是怎么想的?”
在教師“步步為營”的啟發下,發現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并不是兩個相鄰的面積單位,因為它們之間還有10米、100米。同樣,對于生2、生3、生4的思考誤區,處理方式也是類似的。
一個學生的思考錯誤,代表的可能是一部分學生的思考誤區,故教師的責任不是單純地下定性結論,簡單地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是像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一樣,引發認知沖突,促進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激發學生更深刻的數學思維。
我們的課堂應根據教學設計而展開,但不能按部就班地死守教學設計,不能做課堂的“獨裁者”,當有課堂生成出現的時候,停下快速前進的腳步,允許學生犯錯,對錯誤資源進行分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思考,還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
三、重視有效提問,不做“垂釣者”
如果把學習過程和課堂生成,分別看作數學思考成長所必需的土壤和養料的話,那么,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就是數學思考萌芽必需的種子。
教師精準的課堂提問,往往就像投入水池中的一顆石子,能使課堂這片水池波瀾起伏、有聲有色,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和心靈的浪花。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維,進而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數學課是在教師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中展開的,對一節數學課的評價不僅在于學生思維的廣度,更取決于教師提問的質量。我們可以這樣說:教師提問的質量影響學生思考的深度,而學生思維的發展是評價數學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提問效率,幫助學生思考,促進每—個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轉變教師的角色。我們的教學不應該局限于“釣”出問題的滿意答案,而是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渡”到知識的另一岸。如在教學四年級第一學期《大數湊整》這一課時,當教師問道:“怎樣才能又快又對地找到一個數的整萬數、整十萬數、整百萬數呢?”有學生回答:“尾數最高位大于5進1,尾數最高位小于4去尾。”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并不是急于判斷他的對錯,也并不急于請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而是追問道:“如果尾數最高位是5怎么辦,尾數最高位是4怎么辦?”如此,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再思考,進而得出正確結論。
可見,我們要想激發學生的思考,不僅要問得好,還應追問得好。為了使提問更有效地服務教學,服務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轉變自己的理念,告別“垂釣者”的角色,面向全體學生,為全體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發展服務。
二是提問設計要有層次性。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提問設計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如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般”到“特殊”等。另外,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提問,可以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l生,讓每一個學生的數學思考都能活躍起來,在適合他們自己的問題中展開數學思維的翅膀。
數學思考是小學數學教育的核心,小學數學教育,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習能力。因此,我們應重視學習過程,在新知的發現中展開數學思考;關注課堂生成,在處理突發事件中促進數學思考;設計有效提問,在問題解決中進行數學思考,讓一節節小學數學課展開思維的翅膀。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