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龍 胡陽

為進行有效教學,教師在教學前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需求進行“摸底”,被稱為課堂前測。其必要性在于——教師的課堂設計要圍繞學生進行,通過前測活動了解學生整體和個體的學習情況(如知識結構、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和風格等),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堂教學內容、活動設計和指導策略,實施精細教學。
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對于如何設計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前測活動,從而對知識目標的初始教學進行資源整合優化,提高教學實效性和實現精細教學,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豐富前測形式。確保信息暢通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年級、學生年齡和教學內容等實際情況,明確前測目的,采用多種方法設計和開展教學前測活動,保證教師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情況,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
一是問卷調查法。即設計一張問卷(或表格),在課前讓學生填寫,目的在于快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問卷的設定可簡可繁,根據學習知識目標而定。例如,為了掌握學生對于關聯詞語掌握的情況,教師可以簡單設計這樣的調查題目:請找出文中所有的關聯詞語。通過統計,教師發現該班學生對關聯詞語已經有了基本認識。于是,教師將教學設計中幫助學生找出關聯詞語的環節簡化,轉而將重點放在朗讀、體會關聯詞語的表達效果上。同時,教師還可增加課堂練習和指導,借助文章內容,讓學生完成使用關聯詞語回答問題等較難的學習任務。
二是談話法。通過師生面對面交流一些課堂學習的情況,教師能夠從學生的話語中探聽到——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感興趣、有什么期待等內容。談話法又可以分為兩個。
一個是采取“一對多”的談話方式:即一個教師面對多個學生,就學習中的問題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小組談話,學生可以減少心理顧慮和緊張感,教師也就可以通過對話,較為真實地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甄別出個別學生可能存在的學習死角。
另一個是采取“一對一”的談話方式。教師要盡可能照顧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既要關注學生的整體情況和水平,也要重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因為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信息,會給我們設計教學時提供更豐富的參考。
三是預習分析法。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商討預習內容,設計預習單。預習單的任務可以形式多樣、供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選擇,可以寫,可以畫,還可以讀。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學生本節課開始前的知識能力儲備,識別課文中哪些信息需要學生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跳一跳便可摘桃子”。
四是活動觀察法。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課堂中學生的活動參與情況,觀測班級的學習風格是活潑好動型,還是穩扎穩打型。同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有的班特別愛表演,有的班非常善于小組合作學習,有的班全員討論的方式有固定的“套路”等,這都將為接下來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調控,提供寶貴的信息。
二、精研前測“問題”,準確把握學生
好的前測題目,能夠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為設計和調整教學活動提供有效指導?;趯嵺`研究,現將一些好的前測問題的特點總結如下:驅動著課堂教學的開展;緊扣課標和文章內容,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前測問題;除了知識目標外,前測問題還能反映出一些技能;問題表述中所使用的語言盡量客觀、具體、直觀、詳細;提出的前測問題要由淺入深。因此,在設計前測“問題”時,需要注意“三原則”,即導向性、相關性和建設性。按照這三原則,可將前測設計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步提出具有導向性的前測問題。
所謂導向性,指的是前測問題的設計要圍繞課標中預設的教學內容和重難點,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反映出學生對某項知識和技能的了解情況,從而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的重難點和設計活動,驅動課堂教學的開展。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0課《驚弓之鳥》的第五自然段,描寫十分精彩,畫面感很強……為了更有針對性和有指導性地開展這一知識技能的教學活動,實現精細教學和深度學習,教師初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的能力如何?
第二步:細化問題,進一步提出與課文內容具有相關性的前測問題。
為了將前測問題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前測問題。這里還是以第一步中提到的《驚弓之鳥》為例,教師可進一步將問題范圍縮小到第五自然段朗讀預習中,考查學生在讀課文時,對文章重點詞語的理解和畫面的想象能力。但教師需要對問題更進一步細化,把“能想象出更贏的表現和大雁是怎樣飛,怎樣掉下來的”這一主觀性很強的問題更換成如下兩個問題。
(1)“你認為大雁的飛行線路是第( )種?”
(2)“聯系下文,哪兩句話說明了大雁是如此的飛行線路?”
通過這樣的設計和修改,前測問題的目標便與文章的相關性越來越明確,教師從前測問題中所獲得的統計數據,也越來越能反映出學生“聯系上下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下一步的閱讀教學提供指導和積極建構意義。
第三步:分析結果,評估學情,整合資源,為學生新知識的建構搭橋鋪路。
結合前測題目所得到的一手數據,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有針對性、有創意地對學習目標和活動進行設計、調整,幫助學生建構閱讀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和新技能。上述案例中,教師最后便可根據統計結果,設計、制作大雁直上直下飛行的flash動畫,讓學生從文字閱讀到直觀體會段落意思,提示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方法,解決“同字異意”的難題,也為后面理解更贏最后一段話,感受更贏準確的判斷力做足了鋪墊。
如此深入推進前測的最大好處,是能夠幫助教師夯實段落教學,讓學生水到渠成地深入學習、懂得成語意思,從而落實語文的精細教學。同時也讓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風格,對學習目標和內容進行整合處理,進行有創意、分層次的教學活動設計,為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做到真正的精細教學。
我們前測研究雖然有了一些進展,但是依然有值得反思和提高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前測內容的確定是否科學”、“前測結果的應用是否達到了預期”、“前測花費的時間、經歷占教學工作的比重”、“前測、課堂練習、課后作業的一體化”等工作,都將是我們需要長期研究的任務。但是,我們深信,只要緊緊抓住“學情”這條主線,設計和改進我們的前測工作,此項研究就一定會更有收獲、更有創新。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