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令琳
內容摘要:《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于1988年用35天“急切而做”的最具有思想性的第二部長篇巨著。莫言嫻熟老練的敘事技巧,融匯傳統與現代的敘事精髓,大膽的創新精神使得這部小說產生了廣泛的反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關鍵詞:莫言 敘事 傳統 ?現代
莫言的小說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不是傳統的藝術的復制者,在他的小說中,既有東方的文化意蘊,又有現西方現代派的風格,既有現實的描繪,又有魔幻的色彩,既有傳統的形式,又有現代的創新。傳統與現代共同熔鑄在了他的小說之中,創造了他獨具特色的小說世界。本文將從經典敘事學理論的角度對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進行分析。
一、多人稱的敘事主者
敘事者即“講故事的人”,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講故事的人”不只有寫作的作者。這部小說以第三人稱為主,作者站在了小說世界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為我們講述了“天堂縣蒜薹事件”及相關的故事和人。莫言客觀地為我們書寫了一個真實的事件,客觀地闡明了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繪了天堂縣農民的悲慘生活及高馬與金菊的悲劇愛情,再現了國家改革時期的農村的生活,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及封建殘余對于人們特別是對婦女的迫害。第三人稱的敘述使得小說更加客觀自由,更加真實而廣泛地反映這一真實的事件。
在第三人稱的敘事中,莫言又加入了處于小說世界之中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敘述者以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出現,面向敘述接受者講述自己與他人的故事。小說中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的結合使用,豐富了文章的敘述內容所要傳達的意味,兼取眾長,從感性及理性,客觀與主觀方面再現了“天堂縣蒜薹事件”及高瞳村的人們的生活。
二、非線性敘事結構
《天堂蒜薹之歌》整體上是采用了傳統技巧--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的結構形式。在每一章節的開頭都布置了天堂縣瞎子張扣所演唱的民謠,形成了小說的整體的框架結構。但莫言在具體創作時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非線性敘事。小說突破了簡單的敘事結構,情節設置、故事編排更加復雜化。敘事打破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依序展開的結構,而是以一種看似雜亂然而高超的技巧--預敘和倒敘及插敘的方式進行敘述。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最能體現其預敘技巧就是每一章開篇的天堂縣瞎子張扣的民謠演唱。這些民謠部分就是對后面將要描述的事情的提前講述。
其次,文章開篇就使用了倒敘的敘事手法。作家先為我們描摹了警察抓高羊和高馬的場景,讓我們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讓我們不禁產生疑問“為什么要逮捕他們,他們是什么關系”等等,設置了一個懸念,開篇即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整個故事幾乎是以一種過去與現在交錯出現的方式展開。第一章寫警察逮捕高羊高馬,高馬逃脫了,接著第二章轉為高馬對金菊萌生愛意以及追求金菊到被金菊哥哥們打傷,第三章又回到了前一章所敘述的事情上來,第四章接著第二章的內容繼續展開,在后面的章節中也是如此展開。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故事在圍繞著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以高羊及其他犯人被逮捕入獄直至最后判刑為線索,一條是高馬與金菊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兩條線索同時交錯進行。
三、多重式內聚焦
在小說的敘事中,莫言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天堂蒜薹之歌》采取了多重式內聚焦的敘事聚焦,是受到了福克納的影響而又有創新的敘事聚焦形式。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對于天堂縣蒜薹事件,有三種不同的視角,一是天堂縣瞎子張扣的民謠,二是作者的敘述,三是小說第二十一章的《群眾日報》的報道。
小說前十九章開篇都有一首張扣的民謠歌唱,當我們把這些民謠歌唱放在一起時,其實質上就是一部關于天堂縣蒜薹事件的說書藝本,以演唱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官不護民不愛民最終官逼民反的故事。
小說的第二種敘事話語即作者的敘述話語。作者就天堂縣蒜薹事件進行了全方位的描繪,不只是純粹地對事件的描寫,同時對于相關事件及產生此事件的深層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農村中存在的問題,揭露了存在于農民與官員,人們之間的尖銳的社會矛盾,以及封建殘余的毒害等等社會深層次的問題。
在小說的最后一章,小說的第三種敘事話語出現了,就是《群眾日報》的報道,報道以客觀理性的反映為主要原則,對天堂縣蒜薹事件做了理性的分析和述評。
三種敘事話語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為我們再現了天堂縣蒜薹事件,讓我們對于此事件有著更為全面的認識和感知。
莫言以其高超的不拘成規的創作手法取得了文學上的非凡成就,傳統技巧與現代手法在莫言的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兩兩相互輝映,傳統與現代技巧共同熔鑄于莫言日趨嫻熟老練的敘事手法之中,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地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巨大反響的體現作者獨特風格的著作。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